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娛樂頭條 3034℃

  一位世界名導發來了感謝視頻:

  「聽說我的電影在中國取得了超高票房。」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有多高?

  是《消失的她》單日票房的兩百分之一。

  導演又說:

  「這部片很特別,你只需要放鬆下來即可。」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這句話千真萬確。

  因為——

  看這部電影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在電影院「放鬆」過頭,睡了過去

  沒錯。

  就是以「好睡」出圈的,阿彼察邦的電影,《記憶》。

  導演專程錄視頻,感謝中國觀眾。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但有意思的是。

  在觀影過程中睡著,是不少影迷的大忌,甚至,還會被視為不專業的表現。

  而當人們碰到了這部電影。

  不但網路上玩梗不止——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它的海報被「篡改」成了這樣——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連監製賈樟柯都站了出來。

  將影迷睡覺的影評貼圖發微博。

  更大方地,貼上了一句話:【好睡好夢】。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為什麼?

  於是前幾天,Sir專門去「體驗」了一把。

  握著一杯冰美式進去。

  卻依舊獲得了嬰兒般的睡眠。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那麼問題來了。

  當你走進電影院,卻只是「睡」了一部電影。

  究竟該不該?

  或者,到底值不值。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01

  好睡

  承認吧。

  大部分的觀眾,其實都是沖著這部片的「名氣」走進電影院的。

  這裡有名導——

  阿彼察邦,戛納金棕櫚得主(《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名演員——

  蒂爾達·斯文頓,我們的老熟人(《凱文怎麼了》)。

  而監製賈樟柯,就更不用再介紹了。

  這部《記憶》,是前年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獲獎影片,也是阿彼察邦第一部內地上映的電影。

  相當於什麼呢?

  你本來期待能看到一些有藝術品位的商品,誰知道,它直接給你帶來了一件由大師合力完成的藝術品。

  不僅是久旱逢甘霖。

  更有一種活久見的震驚。

  但。

  既然是藝術品,那麼免不了,豆瓣最高贊就變成這樣子了——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emm……

  這麼說,倒也合適。

  因為導演,似乎並不想讓你看懂一個「故事」。

  沒錯。

  這部電影的情節濃縮起來,其實只有一句話:

  女主角傑西卡·霍蘭德(蒂爾達·斯文頓 飾)總聽到奇怪的巨響,她在尋找聲音的過程里,開始了一場由幻想、偶遇、重組組成的,與記憶和歷史迴響的旅程。

  兩個多小時的電影。

  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情節」。

  那看什麼?

  情緒。

  電影里,運用了許多靜止的長鏡頭,讓人物在畫面中呈現一個靜止的狀態,放大周圍環境對人物情緒的影響。

  當畫面靜止時,環境音就如ASMR一般,「喧賓奪主」地成為除視覺感官以外的第二種刺激。

  它是一部情緒、氛圍大於故事內在的電影,如果苦於在這136分鐘內必須要拼湊電影的故事內容,是非常徒勞的。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也正是這個原因。

  至少從感官上來看,《記憶》的確非常「催眠」。

  它甚至,在「刻意地」引導觀眾入夢。

  昏暗的畫面色調,只有一處光源,讓此時的畫面有一種非常靜謐的質感,讓觀眾不經意地沉入在此刻的安靜之境。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或是,拉大畫面景深。

  宛如無邊無際的夢境一般,由遠及近,由淺入深地走進導演要營造的夢幻之中。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甚至,導演還會讓觀眾與人物一起入夢。

  比如,在傑西卡尋著聲音走近一戶農家,與漁夫交談時,她想看對方是如何睡覺的。

  畫面里,男人走到平地上,躺下,雙腿伸直,慢慢放緩呼吸,直到好像完全死去一樣。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當然,Sir今天並不想一本正經地解讀《記憶》的隱喻或者作者性。

  它需要你自己去聆聽,去感受。

  但一部電影為何會擁有這些特質?

  一位記者為《記憶》這部電影寫的拍攝日記里提到過一幕。

  兩位演員,在空蕩的房間里,進行了一場「聲音旅行」,一會是雨聲,一會是窗外的人聲,一會又是溪流的聲音。

  但。

  在拍攝現場是沒有任何指令引導這兩位演員的。

  全靠即興。

  阿彼察邦呢?

  他就在演員身邊,不是給他們說表演,而是給他們講畫面——

  「他的即興敘述變得越來越抽象,看著演員們將他的描述賦予可見的形象,並且用流暢的、近乎太極拳一樣的動作詮釋他的話語,一如被催眠般地進入超現實世界的夢幻狀態。」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夢幻。

  的確是阿彼察邦電影里一個非常顯著的風格。

  在阿彼察邦接受採訪時,他談論到自己曾經「做夢」的經歷。他不僅僅將自己的夢記了下來,有時候還錄了下來。他認為,「夢」為電影的載體。

  當我們做夢時,對內容的真實性沒有質疑,但當我們醒來時,當我們想到它時,就覺得很奇怪。這就像電影一樣。

  所以人類和電影之間的關係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充滿激情的話題。

  夢,像是他的一種表述手法;

  也是他的電影畫面的組成;

  

  更是《記憶》這部電影中女主角任意穿越時空的一種方法。

  既然如此。

  在一部如夢如幻的電影里睡著,可能,也沒有什麼罪惡感了吧。

  02

  能睡

  當然,Sir並不是在讓大家買了票,就是為了去電影院感受「睡覺」。

  畢竟,在電影院的睡眠質量還要看影院椅子的舒適度,以及空調的溫度(誤)。

  但,看電影睡著,有時候就是一種常態。

  說句不好聽的。

  在座的各位,只要是影迷,誰沒看電影打過盹?

  看電影會不會睡著。

  這與電影本身的特質有關。

  也和個人的精神狀態有關。

  舉個例子。

  中國台灣導演侯季然(拍攝過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就說過,在電影院睡著很正常,平均十部電影能睡七部,「《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我醒來的時候只看到一隻鯰魚,《變形金剛》最後幾場乒乒乓乓的動作場面我也睡了。」

  畢竟。

  我們甚至很難在工作時,每時每刻都保持清醒的狀態,何況看電影呢?

  而阿彼察邦自己也說過——

  「看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電影也會睡著。

  多年後,我的電影也讓觀眾睡著,是想讓電影有特別力量,能將觀眾轉移到不同的世界。

  能將觀眾轉移到不同的世界,一個不同的放鬆狀態。」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第一次看到有人解釋自己看電影睡著是如此高雅。

  但,他也非常坦誠。

  「我看自己的電影也會睡覺......當我去戛納電影節的時候,坐下來五分鐘、十分鐘,我就睡著了。然後人們鼓掌或噓聲,我就醒了。」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 圖片出自微博@徐若風

  說到底。

  有些電影是給你講一個故事。

  但有些電影,只是為了傳遞給你一些感受。

  我們無需強打精神。

  以煎熬的姿態,撐過一段本該給你帶來不同體驗的電影時間。

  就像Sir自己。

  當年同為阿彼察邦的《幻夢墓園》。

  我也是看了三遍,才完整地看完了整個故事。

  一方面如夢如幻的鏡頭語言確實會喚起睡意。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而另一方面。

  電影里的隱喻、情緒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觀看中得以清晰,加強,從而最終才達到頂峰。

  所以呢,現在我們再看那些讓普通觀眾「望而生畏」的名字:

  戈達爾。

  蔡明亮。

  阿彼察邦。

  我們會知道,其實,他們本來就是值得反覆觀看反覆琢磨的。

  沒有人可以看一遍就明白導演的所有想法。

  睡過去,又怎樣呢?

  就像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為在電影院里睡覺的人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不會介意有人在看我的電影時睡過去,只要他們後來想像過它。」

  某種程度上說,觀眾需要與電影和解。

  與自己和解。

  但。

  有意思的是,有時候看電影睡著,甚至也會是一種「參與」。

  就拿這次來說。

  從電影院里走出來後,Sir專門在群里問了問小夥伴們——

  不睡,有不睡的好。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睡,也有睡的特別體驗。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此時的我們,好像因為共同「體驗」了這部電影,而產生了默契的「大和解」。

  尤其是,當我們本身就失眠嚴重時。

  看這部電影。

  你說,究竟是我們去觀看電影呢,還是電影本身,也是在印證著我們?

  從這個角度來說。

  它就像是某種在博物館裡的裝置藝術。

  而我們所有人,都參與了這次創作,成為了藝術的一部分。

  想想科長說的那句話,「半夢半醒或許是阿彼察邦電影《記憶》的最佳狀態。」

  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想到了什麼?

  沒錯,《地球最後的夜晚》。

  電影在一半時,有這樣一個情節。

  羅紘武走進一家破舊的電影院,戴上了3D眼睛,然後坐在影院的凳子上,靠著牆恍惚睡去......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 之後電影也是需要觀眾戴著3D眼鏡,才能完成後半部分的觀影。

  而後半部分。

  觀眾宛如掉進了導演設定的一場夢境里,用這樣的方式,參與了羅紘武的夢。

  而這樣的夢。

  誰說不是一種特別的體驗呢?

  03

  

  影迷2.0時代

  我們再說回《記憶》吧。

  在影迷的「努力」下,這部非常典型的「文藝片」卻在近幾年的電影市場里,顯現出了一個奇蹟——

  《記憶》根據貓眼統計(6月29日)國內累計票房160萬。

  並成為全球公映國家裡排名第一。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數目不大。

  但振奮人心。

  科長說,自己曾設立了一個目標,希望國內影院有6萬人以上看過,也算是個阿彼察邦一個交代。

  如今觀影人次已經達到了4萬人,相比達到這個目標,應該也不算太艱巨。

  更重要的是。

  在《消失的她》大爆的同時,電影市場卻願意給這樣的一部國外的文藝片一席之地。

  Sir從中看到了一絲希望。

  還記得那部《地球最後的夜晚》嗎?

  當年由於宣發上的失誤,導致大部分觀眾產生巨大期待落差。

  有不少觀眾在影片放映結束後與工作人員要求退票。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這部電影的宣發,像是文藝片的「遮羞布」,將一部文藝片包裝成為一個商業片,掛羊頭賣狗肉之後,毀了自己的口碑。

  而這次翻車。

  其實就是「影迷」與「普通觀眾」喜好的劇烈碰撞。

  中國有影迷群體嗎?

  至少之前,在市場上,是不明確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引進片很少會有那些大師佳作,我們的新導演,大多是拍商業片起步的原因。

  但這一次。

  哪怕是睡出來的。

  也至少,是影迷的一次發聲,一次勝利。

  而市場。

  其實也在同時,留意到了這樣的細分領域。

  就像畢贛在《路邊野餐》的採訪里稱:「我發現其實觀眾的口味相差蠻大的,我小時候所有人都站在同一層次上,而現在觀眾都有自己的需求。」

  我們可以有主旋律大片。

  但同時。

  擁有更多的,小眾領域的電影,這才應該是最合理的常態。

  哪怕是,我們只是跟風,甚至還會調侃電影的「可睡性」。

  是文藝片降級了?

  不是。

  而是對於藝術片、文藝片的氣氛,在如今的影迷中鬆弛了。

  它不再需要苦等許久,才能久旱逢甘霖。

  近幾年來,各大導演的影展在不同城市遍地開花。

  在影展的熏陶之下,影迷們對電影的熱愛有增無減,在影展的滲透下,影迷們對於不同類型的電影、導演的了解也增加了。

  也因此,培養出了一大批對於高質量電影有需求、對於「作者電影」類的有高接受程的影迷。

  用幾個數據說話。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在中國獲得票房3.7億,在北美的票房不過只有1134萬元;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票房9675萬元,成為日本真人電影在中國獲得的最高票房成績。

  時代不一樣了。

  影迷也不一樣了。

  當人們對於藝術的飢餓感沒有那麼迫切時,我們就不需要以一部艱澀的電影去證明藝術對自我的重要性,也不會因為錯過一部電影十幾分鐘,就焦慮。

  我們知道,它還有機會。

  

  它還能給我們機會。

  

  而這。

  才是我們為這部片起身鼓掌的,最主要原因。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

  還不過癮?試試它們

  牛啊,7月新片神仙打架

  ▲這世紀美少女一出軌,網友集體送祝福

  ▲全網熱捧的張雪峰,就這一點不靠譜

  ▲都在誇,但他是0還是1啊

  ▲內娛還卷甜劇,日本人已經磕上無性戀了

  ▲預測33億,陳思誠可真精

全球票房第一了,謝謝中國影迷 - 陸劇吧  ​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