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視野下的 「中國故事」與「貴州表達」

電影快訊 1872℃
「一帶一路」國際視野下的 「中國故事」與「貴州表達」 - 陸劇吧

「一帶一路」全球化視野下的「國際影視的文明互鑒」,新中國成立70周年背景下的「中國故事的影像回望」,2018年末2019年初迎來中國電影史上「貴州年」熱點下的「中國電影的貴州表達」……10月26日至27日,在貴陽舉行的2019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影視藝術高峰論壇上,來自蒙古國、俄羅斯、韓國的學界與業界專家,分享了他們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來的影視理論觀點與實踐構想,並與中國學者進行文明互鑒與友好交流。

在兩天的議程中,與會的57位嘉賓在兩個主題論壇、「多元媒介共融與影視工業藍圖」「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影像之路」以及「『一帶一路』視閾下的國際影視文明互鑒」三個分論壇上開壇論道,分享了他們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來的影視理論與實踐構想。雖然各位學者的題目各異,但都以「一帶一路」影視交流為核心,在藝術與學術上形成了費孝通先生所主張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共識。

此外,專家學者們還從電影工業的角度,就各國影視資源、文化之間展開交流與合作進行探討,並對中國影視、貴州影視的未來發展作出深刻思考,共同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影研究的新格局。

A 「一帶一路」全球化視野下的「文明互鑒」

高峰論壇會場里,不時響起俄語、韓語、英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視理論與實踐,成為嘉賓研討的一大著力點。

俄羅斯電影研究所原所長德米特里·卡拉瓦耶夫、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高級研究員謝爾蓋·卡普捷列夫、聖彼得堡國立電影電視學院高級研究員皮特·索爾丹金科夫,論述了當代俄羅斯電影資源發展的經濟資源、社會資源和美學資源,並以電影大師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為個案,分析其對當代電影領域的影響。蒙古科學與環境電影工作者協會會長松虎·杜蘭扎夫,分析了蒙古的自然環境在影視取景及創作上的可能性;韓國東西大學影像內容研究生院主任教授李炫錫,對中韓影視文化交流進行回望及展望。

此外,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的知名學者教授,就俄羅斯、蒙古國、韓國、印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視藝術,展開創作現狀、影像語言、美學表達、中外影視文化互鑒等角度的討論——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研究員李芝芳,介紹了「中俄電影交流合作借鑒前景」;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艷玲,分享了「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俄影視文化交流;上海交通大學電影電視系副教授邵奇,進一步講解了「中俄合拍片現狀與發展策略」;

圍繞著「一帶一路」倡議,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軍,探討倡議下國家電影的民族性探索的路徑,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認為,「一帶一路」是沿線國家電影文化交流的橋樑;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林克勤認為,「一帶一路」是對冷戰思維開出的一道「良方」……這些觀點均可在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員張金堯教授論述的「習近平文藝思想對影視創作的指導意義」中找到支撐。

「高峰論壇不僅讓中外電影專家有機會互通有無,更是促進了國內俄語、韓語等『小語種』專業與電影專業學者、從業者的一次大聚合,意義重大。大家達成了影視作品要向善、向美,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共識。」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陽出席並主持了本次活動的一場主題論壇。

陳陽說,過去國內學界和觀眾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小語種」電影藝術關注不夠多,但近些年來,來自俄羅斯、印度、韓國等國家的電影紛紛引入國內上映,取得了不俗的口碑與票房,「小語種」電影的價值被大家重新認識。「這些沿線國家的電影產業,一方面要與好萊塢電影在市場上競爭,另一方面又要在思想意識、價值理念方面與本民族文化相融相通。對他們成功的發展理念和路徑的研究,對我國影視行業發展有很好的借鑒意義。」陳陽說,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沿線國家不僅需要經濟交流,更需要文化互通,才能促進各國間的緊密合作,影視無疑是一個好的著力點,因為影視藝術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已經成為世人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文化方式。

B 回望中國影像故事裡的「文化自信」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回望70年影像里的「中國故事」,是電影研究者不約而同選擇的課題。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員張金堯教授提供了一組數據: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電影事業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從新中國成立17年來總計600多部的產量,發展為每年創作超過1000部、2018年總票房超過600億元的巨大產業與市場。

張金堯從中國軍事電影的角度展開論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智取華山》《董存瑞》《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到千禧年以後的《喋血孤城》《血戰湘江》,再到近年的《建軍大業》《智取威虎山》《戰狼》《紅海行動》等,軍事電影在傳統題材上有了進一步挖掘突破,開始從更加廣闊的視角來看待軍事電影所關切的對象;在人物塑造上,軍事電影平衡「作為人的英雄」與「作為英雄的人」兩者之間的矛盾,努力尋求電影中人物英雄與人性的和諧統一,以更熨帖的方式將英雄精神具象化為個性的人物。

「在眾多類型的電影中,軍事電影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張金堯說,強大的國力使得中國的軍隊乃至中國的整個文化傾向具有更開闊的視野,中國軍事電影在類型化逐漸明確、類型融合不斷深入的創作過程中,開始找到適合自身的創作路徑。這正是中國電影走出國門,在國際電影舞台上發出自己聲音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各個歷史時期有特色的代表性電影作品中,可以透視中國電影和時代發展的緊密聯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星認為,70年來,中國電影形成了「『十七年』電影經典」「改革開放新時期經典」以及「21世紀視窗化進程的影像經典」三個階段的創作經典,各個歷史時期都產生了可以透視時代政策變化和藝術觀念轉換的代表作品。

「70載中國銀幕史,不僅是一門藝術史、一部美學史,而且以其獨有的方式見證了共和國史,抒寫了人民心史。」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後蘇米爾說,作為當代大眾文藝「先鋒隊」的電影藝術,要回答在「站起來」「富起來」的基礎上真正實現「強起來」的時代問卷。如何在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基礎上走向「文化自強」?他認為,這需要電影工作者面對建設文化強國進程中,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高品位電影的審美需求,與近些年來市場經濟條件下電影數量激增、銀幕數激增而電影品質下滑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直面電影創作標準、創作生態問題,平衡實踐與理論的「兩翼」,實現中國電影的騰飛。

C 彰顯中國電影的「貴州新力量」

2018年末2019年初,饒曉志、畢贛、陸慶屹這三位編織貴州故事的貴州導演,集體站在了聚光燈下:饒曉志的《無名之輩》依靠超高口碑完成逆襲,以3000萬元成本獲得近8億元票房;陸慶屹執導的紀錄片《四個春天》,以1500元成本榮獲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獎;畢贛執導,湯唯、黃覺、張艾嘉、李鴻其、陳永忠主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入選法國《電影手冊》刊發「2018年最期待電影」封面專題,並成為當年金馬獎的開幕影片。

貴州電影人在貴州取景表述的貴州故事,一時成為引發全國範圍關注的「貴州現象」,業界評論其為中國電影史上的「貴州年」,中國電影的「貴州新力量」。

參加高峰論壇的陳旭光先生,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他說,中國電影「貴州新力量」的代表人物畢贛、饒曉志、陸慶屹等,實際上代表了貴州電影的三種力量:憑藉《路邊野餐》獲得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新導演銀豹獎、台灣電影金馬獎最新導演獎的畢贛,其執導的《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更多關注當下人的內心潛意識夢幻世界,敘事碎片化、夢幻化,呈現出某種近乎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饒曉志的《無名之輩》《你好瘋子》黑色幽默,誇張錯位,呈現出荒誕性的美學品格;陸慶屹的《四個春天》,和另外一位黔籍紀錄片導演周浩的《棉花》《大同》,則用影像記錄家庭以及社會的變遷,傳達對生命的關懷和對底層群體的記憶。

陳旭光說,在虛構與記錄、荒誕與現實的交疊中,貴州新力量導演依託貴州地理、文化、經濟背景,在中小成本類型電影和藝術電影的生產中佳作不斷。「這一支中國電影的『貴州新力量』,對於我們考察與認知當代中國電影藝術創作與工業化生產的整體情況,有著獨具一格、不可或缺的借鑒參考價值。」他如此評價。

事實上,貴州電影的新氣象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功。從2002年的《尋槍》,到王小帥具有「成長電影」味道的《青紅》《我11》《闖入者》,到數量頗多的本土少數民族電影如《花腰新娘》《我們的嘎桑》《阿娜依》《侗族大哥》《雲山太陽》,再到部分在貴州取景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人山人海》,以及《路邊野餐》《無名之輩》《地球最後的夜晚》《四個春天》,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或取材於貴州,或把影片的地理空間選在貴州,追求表現或原汁原味或奇觀化的貴州。

其中,第四代著名導演吳天明將黔籍青年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肖江虹原著的中篇小說《百鳥朝鳳》搬上銀幕,肖江虹擔任電影編劇,電影上映後成為當年的現象級影片。肖江虹還擔當了微電影《心牆》《北緯26°》的編劇,並編劇執導電影《岩中花樹》,至此,肖江虹以作家為主、編劇為輔的複合型寫作者身份日漸清晰。

還有同樣身份的,是貴州文壇領軍人物歐陽黔森,他創作有長篇小說《偉大的轉折》《雄關漫道》《絕地逢生》《奢香夫人》及中短篇小說集等十餘部,編劇並任總製片人的電視連續劇有《偉大的轉折》《雄關漫道》《絕地逢生》《奢香夫人》《二十四道拐》、電影《雲下的日子》《倖存日》等十三部,曾四次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三次全國電視「金鷹獎」、三次全國電視「飛天獎」、二次全軍「金星獎」,獲首屆國家廣電總局劇本大獎以及省政府文藝獎一等獎等省部級獎五十餘次。由他擔任總製片和編劇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偉大的轉折》,不久前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並完美收官。貴州影視群體中,有著優秀「作家編劇」的視野。

高峰論壇上,肖江虹作了《電影的文學表達與文學的電影表達》的心得分享;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安燕從「超驗精神」「地方經驗」與「世界目光」三個維度剖析了畢贛的電影;貴陽師範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肖艷華對王小帥電影中的「貴陽」城市意象進行了研究介紹……

中國電影的「貴州新力量」、中國故事的「貴州表達」,正在自覺自信地走出大山。

延伸閱讀

構建本土影視研究及產業合作新格局

此次高峰論壇由電影評介雜誌社、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貴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貴州省電影家協會主辦,電影評介雜誌社、貴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承辦。據介紹,自2018年開始,《電影評介》雜誌社開始主辦該高峰論壇,旨在發揮學術雜誌的特長,在電影研究界與產業界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

《電影評介》以「研究影視,服務影視」為宗旨,一直聚焦影視理論前沿成果與具體電影文本研究的結合,在努力挖掘富有學術潛質的作者、培養具有較高學術品位的讀者的同時,也在不斷培養造就懂得欣賞電影藝術的高品質電影觀眾群體,因成效顯著而成功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今年適逢該雜誌創刊40周年,《電影評介》雜誌在論壇開幕式上舉行了專家委員會編委聘任儀式,藉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影視藝術家的力量,合力發布業界的新成果、構建本土影視研究及產業合作的新格局。(鄭文豐)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