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樞密院十號
馬里烏波爾這個原先並不起眼的烏克蘭城市,如今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烏外長庫列巴17日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向俄羅斯喊話稱,馬里烏波爾可能是一條談判「紅線」,俄羅斯一旦越過後,和俄方的本來就很困難的談判趨於結束。
俄軍不為所動, 18日已經恢復了對該城的烏軍關鍵據點——亞速鋼鐵廠的攻擊。這裡也是烏軍「亞速營」盤踞的最後老巢。
外界奇怪的是,從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開始,俄軍就對馬里烏波爾發動了攻擊,但這都快兩個月了,俄軍動用了從戰略轟炸機到大口徑炮擊炮在內的各種武器,卻依然沒能拿下這座城市。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俄軍進展如此緩慢?
不妨先回顧一下「馬里烏波爾圍城戰」的經過。從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的第一天,這座曾擁有40萬人口的城市就陷入戰火。烏克蘭方面稱,當天該城遭到俄軍火炮襲擊,造成數十名平民受傷。隨後還有傳聞稱,俄海軍陸戰隊在黑海艦隊掩護下,在馬里烏波爾附近的亞速海海岸實施了兩棲登陸;俄陸軍先遣小部隊一度也靠近該城,但遭烏軍擊退。
但俄烏衝突初期,俄軍總兵力相對不多,還要在多條戰線上「全面開花」,結果沒能在馬里烏波爾方向形成兵力優勢,只能採取包圍戰術。烏克蘭方面表示,俄軍和烏東民兵武裝於3月2日徹底封鎖了這座城市,之後斷斷續續地發動進攻。
直到3月中旬,俄軍才調整部署,將增援的車臣部隊投入到馬里烏波爾圍城戰中。此後俄軍進展穩步推進。4月初,馬里烏波爾中部的主要戰鬥已經結束,戰鬥重心轉至馬里烏波爾港口和南部的亞速鋼鐵廠。4月10日,俄軍宣稱馬里烏波爾港口已經被佔領,但烏克蘭方面宣稱,駐防港區的烏軍第36旅一部成功突圍,與駐守在亞速鋼鐵廠的「亞速營」會合。
此後亞速鋼鐵廠就成為烏軍的最後也是最堅固的堡壘,儘管俄軍動用了各種武器,卻遲遲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老司機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首先與現代城市巷戰難度過大有關。城市中高樓林立,這些建築成為防禦方的天然碉堡。城市內的直視距離近,重型火炮的射程優勢很難發揮。而且防禦方通常會修建大量的地下通道、交通壕,利用己方熟悉地形的優勢進行抗擊。
別說是裝備相對落後的俄軍,美軍當初在伊拉克對付缺乏正規化訓練的反美武裝時,也為捲入城市巷戰而頭疼,甚至專門修建了特殊的訓練營地進行強化訓練。
俄軍事專家德米特里·普洛特尼科夫表示,俄軍對馬里烏波爾的進攻不力,很大程度是因為俄軍和頓涅茨克武裝都沒有城市巷戰的經驗。即使擁有敘利亞作戰經驗的俄軍官也承認馬里烏波爾的情況有所不同。在敘利亞,雖然建築物很密集,但房屋的層數要低得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巷戰前準備進攻比防禦本身需要更多時間。在馬里烏波爾當打算奪取大樓時,首先需要進行徹底的偵察,然後再逐樓爭奪,這是城市戰最困難和最需要時間的戰鬥,註定要花費大量時間。
其次,俄軍不僅缺乏專業訓練,也缺乏城市巷戰的專業化裝備。例如此次俄烏衝突中,俄方不少坦克在城市內遭伏擊毀壞,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步兵和坦克協同欠佳,有時甚至是坦克孤軍深入。坦克不是為了城市攻堅而研製的。受火炮俯仰角的限制,坦克無法打擊較高層的建築或位於地下室的火力點,同時坦克側方、後方、上方的防護很薄弱,如果在巷戰中遭遇攻擊,坦克往往有勁使不出。
另外,俄軍對於應對戰場上隨時可能出現的微小型無人機,甚至是消費級無人機也缺乏準備。它們被大量用於偵察監視、激光照射引導、火炮校射等。由於成本非常低,它們可以讓空中情報支援普及到小分隊。這種微小型無人機並非無法反制,世界多國都有基於各種機理的反無人機系統。但這次俄烏衝突表明,關鍵是如何探測、發現並且反制可能隨時出現在任何角落的微型無人機。
第三,烏方的抵抗意志堅決。馬里烏波爾城內的守衛主力是「亞速營」,他們常年作戰,經驗相對豐富,反抗意志要強於烏克蘭正規軍,是塊「難啃的硬骨頭」。而「亞速營」駐守的亞速鋼鐵廠是烏克蘭最古老的黑色冶金廠,成立於1933年,整個廠區面積近11平方公里。蘇聯時代,這裡建有41個車間和80個大型廠房。如今所有這些設施都被烏軍改造成防禦工事、指揮部、倉庫和軍營。其中部分混凝土掩體厚達3-4米,「常規打擊不起作用」。頓涅茨克領導人丹尼斯·普希林還透露,亞速鋼鐵廠的地面之下還有多達6層的地下設施,烏軍依靠四通八達的地下通道,可以在其中自由移動。西方觀察家認為,除非使用化學武器,否則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徹底清理躲藏在地下工事里的烏軍。
此外,烏克蘭軍隊背後肯定有北約部隊的情報支援,俄軍不僅僅是和烏克蘭打熱戰,還要和北約打情報戰、信息戰。
不過俄軍也總結出「馬里烏波爾圍城戰」的成功經驗——及時切斷了它們與外部的人員和物資補給通道。俄軍事專家德米特里·博爾滕科夫表示,即使俄軍不發起激烈的進攻,但由於對手每小時都在消耗彈藥,卻因為外援補給中斷,沒有什麼可以補充的。「烏克蘭士兵用完了手榴彈,這是城市戰鬥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沒有更多的食物、彈藥和反坦克武器可以補充。這註定了他們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