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一旦暴發疫情,如何救助百姓,成了官府思考的重要問題。無論是清官如蘇軾,還是奸臣如蔡京,以及名相如富弼,都會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我們知道,古代防疫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出版和施送經方,並免費送葯。著名的《廣利方》就是其中一部為朝廷推薦的醫方集。官府將這些醫方連同藥材的官方定價鐫刻在公共場所的石碑上,並指令貧病者可以從國庫領取銀錢購買。公開官方價格也是為了平抑私人藥店的醫藥價格。
實際上,唐朝時就有佛教會設立的「病人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相當於現代的慈善機構。武則天時期,改稱為「悲田養病坊」,由官府出面管理,費用也由官府提供,做到應養盡養,應治盡治。
蘇軾創建「安樂坊」。由國家來維護百姓健康的傳統,在宋代得以進一步發展。當時宋朝廷支持為貧窮病人開設的居養院,並出版朝廷修定的方書。蘇軾建立了宋代第一個病坊,即1089年在杭州設立的安樂坊。這是在當年早些時候爆發了一場小饑荒後,時任杭州知府的蘇軾,自己捐50兩黃金興建的。蘇軾創建的「安樂坊」後來被併入國家計劃,改名為「安濟坊」。
(攝影:尹瞳)
蔡京推行「安濟坊」。1102年,蔡京在蘇軾「安樂坊」的基礎上,推行全國性福利計劃,該計劃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在大城市設「安濟坊」,用以隔離重病患者,以使疫病的傳播最小化。「安濟坊」意味著官府針對民眾恐懼瘟疫的回應。就此而言,「安濟坊」的功能也是為了保護健康者和治療病人。蔡京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但他設「安濟坊」的做法,卻拯救了數以萬計的窮苦百姓。
官府成立「施藥局」。不僅如此,宋朝廷還推行免費發放藥物的政策,並興建了惠民藥局。元豐年間(1078-1085),太醫局承擔起了國家編纂出版方書的任務。這些書籍經歷幾次修改,於1107年至1110年左右最終形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據現存版本序言可知,該方書被發放給城市中所有公共藥房。
成立施藥局也是中國古代防疫與抗疫的做法。1656年,第一個有記載的清代施藥局在揚州府成立;1721年同城開設了第二個施藥局。1724年兩者合併形成了普濟堂。根據1736年刊行的規條,該機構聘請本地「儒醫」輪流在堂診視;並出資請本城藥鋪刀工預為置備和發放藥品。每日午前,對門診病人開放,那些老病無依者則被安置在建築物後的病室中。若病故,即為妥善安葬。
在此之前的1693年,昭文亦開設了一家功能類似的藥局。它的功能包括在六七月份免費施藥,十月份埋葬遺棄在城內外的屍體,以及平時施棺。到乾隆年間,許多鎮都設立了綜合性的公共衛生機構;而到晚清,公共衛生機構不僅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非常普遍,還遍及了整個清帝國。
(攝影:尹瞳)
開放國有山林和國有湖泊。在中國古代,遇到疫情時,官府會臨時徵用空閑的公房和民房,用於救助難民。比如,宋代富弼就曾徵用十萬多間房屋,讓難民分散居住。更重要的是,「山林陂pí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也就是暫時開放國有山林和國有湖泊,讓難民進去砍伐和捕撈,渡過無衣無食的難關。「死者為大冢葬之,目曰叢冢。」將無人掩埋的屍體搜集起來,集中掩埋,減少傳染源。
《宋史·富弼傳》對此有高度評價:「自弼立法,簡便周盡,天下傳以為式。」富弼的方法既簡便又全面,成了各地官員救災抗疫的指南。說真的,看到宋代的做法,還是令人非常感慨的,特別是暫時開放國有山林和國有湖泊,讓難民進去砍伐和捕撈,渡過無衣無食的難關。可以想像,即使是今天,我們做得到嗎?
義診患者,藥費官出。在宋代,瘟疫發病時官府組織醫生為患者義診,藥費由官府支出,這成為慣例。實際上,從漢代起,就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藥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幾乎成為官府抗疫的慣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即使是在短暫的元朝,也設立了民間醫戶制度,醫戶是官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戶要參加治療,相關費用由官府承擔,百姓不需要花錢治病。
(攝影:尹瞳)
收成不足,官府補貼。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實行大疫之年免稅減租,減輕民眾負擔,以重振生產和經濟發展。比如,公元前67年,漢宣帝在瘟疫後下詔「其令君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後來還有官方規定收成不到正常十分之四的家庭,官府予以補貼,朝廷通過地方政府將賑災糧款發到災民手中。即便是在兩千多年之後,想一想漢宣帝的做法,我的心裡還是暖暖的。
古人防疫這樣做,那麼,今人防疫該怎樣做呢?我不說,大家想想吧。
(本文根據北京國咨律師事務所首席顧問曹保印【曹說法·重案盤點系列】視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