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幸福中國》: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詮釋

電影快訊 1489℃

《這十年·幸福中國》: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詮釋 - 陸劇吧


原標題:網路紀錄片《這十年·幸福中國》: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詮釋


由國家廣電總局策劃,國家廣電總局網路視聽節目管理司、北京市廣電局指導,優酷出品的網路紀錄片《這十年·幸福中國》近日正在熱播。這部作品以系列紀錄片樣式,集中而生動地回眸過去十年中國社會發展帶給人民的幸福感。一個個看似平凡而實則奇崛的案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來自紀實美學的有力詮釋。


這部網路紀錄片在藝術手法和傳播效果上作了新穎的探索。每集以“20分鐘正片﹢1分鐘短視頻”的融合傳播模式呈現,形成長視頻與短視頻相融合、長短視頻互動互補的美學構造。同時,在製作上注意將古代名人亦真亦幻的劇情與當代真實人物的紀實敘事雜糅,還在每集尾聲處編配主題歌《幸福中國》以及與之幾乎聲畫合一、包含豐富內容的短視頻蒙太奇組接,共同烘託人生幸福氛圍。這些藝術探索新鮮活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起到增強全片代入感和與觀眾實現共情的美學效果。


從有關紀錄片的紀實性美學設定去觀照,這部紀錄片選擇呈現生活中的真實案例,特別是以普通人創業故事及其幸福感為敘述內容,體現了紀錄片樣式的基本美學追求。第一集先後敘述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種植戶周德華從機械化向智能農業的轉變,北京極星農業的徐丹運用先進的物聯和計算機系統在無人溫室蔬菜種植領域的開拓,山東惠發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郭延良在“訂單農業”上的成績。第二集講述黑龍江撫遠烏蘇鎮文化站站長曹暢回鄉發展赫哲族民族文化旅遊業,廣州增城女青年沈燕芬五姐弟以返鄉新農人姿態建設農機隊,自然保護工作者張海江以三年時間將杭州餘杭龍塢水庫轉變成一類水源地併當上青山村001號新村民。這些普通人的創新與創造業績本身,正富於說服力地詮釋了人生幸福感來自奮鬥的道理。


以前沿科技創新凸顯“幸福中國”建設的動力源,是該片給人的又一深刻印象。首集敘述周德華成為七星農場第一批使用農業植保無人機的操作手之一,成立自己的無人機公司以滿足他人的無人機使用需求,依靠農業科技現代化,成功改變水稻種植狀況和創新農業觀念,增強了當代農民的人生幸福感。


傳統引導,也成為該片創作的指導思想之一。創作者探索出由知名演員飾演中國古代先賢、聖哲或文藝家的形式,讓這些古代名人穿越時空風雲,活靈活現地來到當代現身說法,與當代人形成一種奇妙的跨時空對話關係。古代農學家賈思勰、大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分別走進了第一集和第二集,為引領當代人建設智慧農業和實現耕讀傳家進行理念導引。這一點恰好可以視為網路紀錄片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美學嘗試。


作品還精選日常生活中多方面和多形態具體案例,展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感。無論是智能農業,還是無人溫室蔬菜種植技術,以及“訂單農業”等具體案例的採擷和敘述,都在強化一種理念: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正是人民幸福感的增強。為了渲染這一點,第二集開頭回顧陶淵明對於“桃花源”的構想,進而虛構出武陵漁人邂逅這位詩人的情節,接著引出烏蘇鎮百姓發展民族文化旅遊業帶來的巨大變化。到結尾再度讓陶淵明出場,他目睹當代鄉村振興的新勝境,禁不住寫下《新桃花源記》,發出“願當下新農人,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的讚歎。這樣做是要藉助古人之口道出當代中國普通人的幸福感,這樣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這部網路紀錄片總共20集,從科技、社會、民生、體育、文化等多角度講述當代中國各行業普通人工作生活面貌,涉及大國重器、科技探索、國際融合、創新經濟、綠色生態、醫療救護、教育發展、社會福利、養老產業、共同富裕、文化自信等豐富的題材領域,由此全方位地勾勒一幅通往未來的中國人幸福生活畫卷。(作者:王一川,為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光明日報》(2022年11月02日 15版)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