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娛樂原創
文|小福 編輯|朴芳
今年國慶檔,一夜打回八年前。
在總放映場次較去年增加25萬場+的前提下,7部國慶檔新片中僅2部票房破億,檔期總票房同比下降超過65%,觀影人次出現腰斬......每一項數據,對電影行業都是沉痛打擊。
或許僅看這一個檔期的蕭條並不能代表什麼,但自從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電影行業早已被接連不斷的衝擊打得疲憊不堪。疫情阻止了影院開門、影響了觀眾的觀影熱情、降低了行業產能,整個電影行業的各個環節,都沒能在這場漫長的對峙中倖免。
一路倒車,開回8年前
今年市場的種種表現更像是一種漫長內耗後的集中爆發。
每年票房產出最強勁的檔期春節檔,在2022年結束了近十年的連續上漲。那時我們還能夠歸因於去年春節檔瘋狂的報復觀影過度抬高了門檻,讓今年春節檔難以超越。殊不知春節檔已經是今年電影市場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
春節檔過後,隨著3月起上海、深圳、北京等票倉城市的本土疫情反彈,全國電影市場再度進入半停擺狀態,讓本就是傳統冷淡期的市場雪上加霜。定檔新片集體撤檔、市場萎靡不振,清明檔、五一檔、端午檔三個小檔期接連被廢,整個上半年就這樣遺憾的划上了句號。
但暑期檔也沒能成為真正的轉機,儘管在6月開篇時有《人生大事》這樣給力的打頭陣黑馬,然而此後不斷加劇的極限定檔、極限宣發情況卻嚴重影響了更多項目的定檔上映進程。
被全行業翹首以盼的暑期檔頭號種子《獨行月球》,最後只留下十天的宣發周期。幾乎不會缺席每個暑期檔的國產動畫大片,今年幾乎只剩下了《新神榜·楊戩》這部獨苗,還只得到了8月中旬這樣的遺憾檔期。
而這種情況至今仍在繼續,中秋檔的《哥,你好》,國慶檔的幾部新片,無論大體量頭部項目還是中小型影片,都被迫要去適應新的定檔、宣發節奏。
由於前幾年影視寒冬、疫情的疊加影響,整個電影行業的產能本就是在緩慢下降的。這種情況在今年市場中愈發明顯,而變幻莫測的定檔節奏,更讓前兩年的扎堆定檔也成了美好願景。至於曾經負責填補冷檔期的引進大片和海外批片,在今年的電影市場也變成了少數構成。
加之不知何時就會捲土重來的本土疫情,讓從業者與普通觀眾都不得不時刻擔憂。因此,國慶檔的下滑,市場的倒退,這一切似乎都是註定的。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這些冰冷的數字或許並不能提起觀眾圍觀、議論的興趣,而我們所關心的是,在市場節節敗退之後,下游影院、中游宣發乃至上游片方、出品方、投資方,究竟還能堅持多久。
影院或許是這三年來遭受打擊最多的行業構成。
2020年春節檔前夕,由於突如其來的疫情,全國影院被迫「停擺」長達175天。然而這僅是一個開始,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裡,隨機出現的本土疫情反彈、漫長的局部暫停營業、各式各樣的上座率限制,無一不在衝擊著影院。
步入到今年之後,愈發嚴重的無片可放、無好片可放現象更讓觀眾觀影意願大幅降低,上座率亦隨之下滑。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三個大檔期的節節敗退,最直接影響到的就是影院的票房收入。
要知道,對於非票倉城市的不少中小型影院來說,大檔期的票房收入可能構成了影院全年營收的一半以上比重,承擔了彌補淡季虧損的重任。但像今年這般長期性的蕭條,即便是大檔期,也無力幫助影院增加營收。
更別說還有隨時可能重來的本土疫情,更讓每一家影院都進入時刻警惕的狀態。維持生存,已然成了影院人的首要目標。
相比之下,不太容易站在「台前」的宣發工作者,其工作內容往往與定檔至上映期的電影深度捆綁。而現在宣發遇到的問題是疫情後整體性的產能下降,以及近期愈發頻繁的極限定檔、極限宣發。
尤其是後者。若是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宣發大多能夠按照影片規劃有條不紊地推進。而現在宣發周期遭到大幅縮減,宣發規模亦會不可避免地下降。
那麼這對宣發人員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工作時間更緊張、工作要求更高,甚至有一些沒有時間宣發的項目可能直接砍掉大部分宣發預算,直接以映代宣。還有少數項目,可能在上映前夕又遭遇一些不確定事件,這其中的很多損失,都需要宣發環節來分攤。
市場側難以推進,壓力最後又落回到片方頭上。
那些寫在財報上映計劃里的項目,有些被無限推遲成了難見天日的存貨;有些好不容易有了些定檔上映的苗頭,卻最終不了了之,錯失最佳上映時機;甚至還有些項目,已經走到了定檔這一步,連首映禮都提上日程,卻仍然無法順利上映。
立項、拍攝、定檔、上映步步皆難,很多片方,就被這一個個難題困在流程里。項目上不了,票房上不去,片方回報不了觀眾和出品公司,更無法向廣大投資人交代。
所以投資方又如何能對這些電影項目、影院資產和更多電影衍生商業產品提起信心呢?要知道,相較於許多實體產業而言,電影本身就是具備很強不確定性的商品。即便是在市場最繁榮的時刻,每年上映新片中能夠實現回本盈利的項目也難過半數。
現在我們處在如此低迷的大環境,面臨著更多難以預測的不確定因素,加之電影內容品質的不可控,電影早已不再是值得投資的優質資產。
而這層層難題,最終導致的只有整個電影行業的繼續低迷。
從上游到下游,電影行業的各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電影無法取得高票房,片方就沒有足夠的資金與底氣去開發新的項目,投資方亦無法提起對電影的信心。而失去票房收入的影院,無法按照正常周期完成工作的宣發人員,這個生產鏈條中的每一環,都在咬牙承擔這些慘淡後果。
前路在何方
中國人向來樂觀,即便是在如此情境之下,從業者們仍然願意相信轉機即將在不遠的未來出現。可是希望可能還在,有些從業者卻可能撐不到希望兌現了。
所以,我們所等待的時間節點究竟會在何時到來?
如果是在今年11月份之後就能夠有所緩解,或許今年的大盤還有轉機。為期一個月的賀歲檔依舊還有充足的空間,能夠容納不少數量的新片。而緊接著就會迎來明年一月的春節檔,憑藉《流浪地球2》領銜的國產大片坐鎮,相信觀眾還能迅速重拾對電影的熱情。
如果轉折點出現在明年3月之後,那麼從業者還要繼續扛過今年賀歲檔和明年春節檔。雖說艱難,但也不是不能忍耐。
而最差的一種可能性,便是我們所期待的轉機還遙遙無期。
如果再按照今年的形式持續幾年,那麼市場的蕭條將沒有下限,行業的悲觀情緒也會繼續。要知道,曾經的行業領跑者華誼,今年已經整整10個月沒有主控項目釋出,不僅如此,龍頭萬達電影、光線傳媒,還有院線股代表的橫店、金逸,放眼望去,那麼多家頭部電影公司,竟沒有多少在今年好過。
這種內耗的狀態終歸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從業者都有足夠的家底等待陰霾散去。就像那些陸續倒閉的中小型影院那樣,接下來可能還有更多人會走上這條路。
熬過一年又一年。苦苦支撐三年,廣大電影從業者們,又還能熬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