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國慶檔熱映的電影《萬里歸途》從外交撤僑這一切口入手,講述了中國外交官憑藉優秀的外交才能與勇氣,從緊張的戰爭地區撤回中國同胞的故事。在高度類型化、商業化的創作中,影片展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精神力量。該片更是依託影片題材的包容性,以國際視野描繪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國姿態。
中國電影伴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呈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在新時代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中國電影人,憑藉不同於前輩的成長視野,通過吸納世界電影的優秀創作經驗,將經過觀眾檢驗過的類型化創作,與中國特色的敘事手法融合,打造獨特的電影風格。
《萬里歸途》突破了常規創作思路,在劇情敘事、人物塑造等方面採用與類型片類似的創作手法,傳達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主題內涵。以外交官這類影片深度聚焦的人物為例,電影並未扁平化、機械性地呈現外交職位的使命與功能,而是首先塑造了外交官宗大偉、成朗等作為普通人的人物特徵,豐富其家庭背景,凸顯其不完美的一面,使人物更加豐滿生動。在完成角色塑造後,影片並未忽視對主流價值的呈現,而是將人物塑造建立在中國主流情感的表達之上,在傳達友情、愛情、親情之中完成了家國情等主流價值的國際化傳播與呈現。
在國際傳播語境下傳達中國主流價值,是達成文化共識的主要途徑。《萬里歸途》的宏大主題,為承載著主流價值的中國故事打造了全球化傳播的情感基礎。家永遠是世界各國人民共通的情感歸屬,親情也是人類達成共識的情感認知,《萬里歸途》巧妙地將中國主流價值外化為家——這一更能引發各國觀眾情感共鳴的意象。無論是中國海外同胞撤僑路上強烈的歸家情結,還是戰區人民對和平家園的渴望,通過對家的凝望,影片在情感上引發觀眾的心靈共鳴。在完成共識性情感建立的基礎上,電影自然生動地輸出以情感為核心的中國價值取向:期盼團圓、渴望和平。
用國際化敘事視野展示中國的大國姿態是中國影視創作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中國日益走近國際舞台中心擔負的重要任務。《萬里歸途》依託真實撤僑事件,再現了在海外堅決保護本國公民的中國態度,也在國際背景的故事架構中體現出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姿態。
這樣的大國姿態首先表現為對他國文化的尊重。影片中貫穿了《一千零一夜》辛巴達歷險的故事,遙遠的阿拉伯文明與中國自古以來對鄉土的深情凝望相輔相成,形成了跨越民族與國家的命運關聯,體現了對戰亂國家的人文關懷。在劇情上,《萬里歸途》不僅設計了中國外交官面對生命威脅,仍舊不放棄中國外交立場的情節,凸顯了中國不干涉他國內政、愛好和平的態度,還將最具戲劇張力的高潮情節,設計為解救一個被中國夫妻領養的當地小女孩。即便面臨強大的叛軍軍隊,小女孩的中國媽媽始終與她站在一起。如果跨越千山萬水將中國同胞帶回家,是主角作為中國外交官被賦予的使命與職責,那麼保護一個當地小女孩免受戰爭侵害,則是千百年來深深刻入中國人骨子中的人性光輝,這種光輝正是中國在世界和平發展進程中所呈現的思想價值。除此之外,影片還涉及了援助當地經濟建設等情節,也塑造了邊境官、司機等善良的當地普通人形象,其視角並非只從中國人本身出發,而是在用更高更廣的世界視野講述中國故事。
在新征程的奮進道路上,取材於中國真實撤僑事件的電影《萬里歸途》無論是題材還是格局,無疑都為中國電影拓展了新視野,打開了創作新思路。
(作者:饒曙光 饒師嘉,饒曙光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師嘉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