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按】2022年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成立的十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的第三年。過去十年間,我們見證了深港醫療合作實現的跨境醫療福利「過河」、深港電子病歷互通等多項重要成就,也見證了大灣區醫療合作取得的「港澳葯械通」正式拓展實施、香港特區政府宣布推動「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等突破,積極探索著推動跨境醫療融合的種種改革新方案。
今年也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助理院長、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副教授杜啟峻從香港來到深圳工作的第十個年頭。深圳衛視直新聞本次特別邀請到回港休假的杜啟峻接受專訪,通過他的視角,審視過去十年深港醫療、大灣區醫療合作取得的發展和成就,以及跨境醫療融合為人們生活帶來的積極變化。
圖為杜啟峻(右)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駐港記者羅代姣(左)專訪
個人的十年 深港醫療的十年
2012年,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正式成立,標誌著深港醫療衛生合作取得進一步突破,而伴隨著港大深圳醫院一同紮根於深圳的,還有眾多來自香港大學的優勢學科醫療骨幹人員,杜啟峻正是其中的一員。
作為全國知名的治療罕見骨病的專家,秉承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從醫初心,杜啟峻來到深圳成立了華南首個成骨不全多學科治療中心,為全國各地上千名「瓷娃娃」等各類罕見骨病患者進行治療,幫患者重拾站立和行走的希望。
回憶起過去的十年,杜啟峻感慨道:「十年時間真的過得很快,好像昨天才是第一天去到醫院,看到醫院很漂亮,看到有很多病床,可以發展很多新的服務。」在他看來,從香港來到深圳,是他個人職業生涯的一次重要機遇。
在深圳,他接觸到了許多的罕見骨病患者,主持內地的科研項目獲得研究經費,在罕見骨病的臨床治療和研究上取得了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治療了眾多罕見骨病患者,他還每年堅持去全國偏遠地區義診,足跡遍布各地。不久前,他就率領團隊去到西藏義診,為當地的小朋友進行骨骼檢查,還將一些家境貧困的患兒帶回深圳作進一步治療,這些都讓他感到特別開心。
杜啟峻為西藏的小朋友們進行骨骼檢查
此外,藉助在國內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豐富經驗,杜啟峻還走出國門,向世界分享前沿成果。在接受直新聞駐港記者專訪前,他才剛剛結束英國之行,向國際社會分享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治療成骨不全的經驗。同行交流令他收穫頗豐,而最讓他開心的事情是,通過他的努力,下一屆會議將來到香港,這也將會是該國際會議首次在亞洲舉辦。
杜啟峻在英國學術會議上演講
十年,既是杜啟峻紮根於深圳、實現個人發展的十年,也是深圳醫療水平突飛猛進的十年,更是內地與香港醫療合作持續深化的十年。
杜啟峻回憶道,在醫療水平方面,他初來乍到時所見的深圳相比香港確實存在著較大差距。但十年過去,深圳這座城市日新月異,整體的醫療水平也在飛速進步。
「我看著它一直進步,整個深圳的發展很快,我想不到有哪個城市可以像它這麼快,我們院長形容,『在深圳過一天好像是別人過一個星期這麼長』。」杜啟峻說。
大灣區醫療融合背後的「制度保障」
醫療水平的快速提升背後必然有著制度建設的合理基礎,好的制度一定是引領著醫療發展的制度。在香港和深圳都工作過多年的杜啟峻,對於兩地的醫療制度都非常熟悉。杜啟峻認為,深圳公立醫院醫療水平的突飛猛進,離不開國家制定的各項管理制度和醫院考核標準,這些都確保公立醫院能夠做到高標準。他強調,用以評審內地公立醫院整體醫療管理水平的「三甲醫院標準」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是一個很好的醫院考核標準。
人才,是醫院發展最為核心的要素。除了醫院考核標準之外,深港醫療合作水平的持續深入,還體現在保證深港兩地醫療人才評價機制跨境銜接的制度性改革上,而杜啟峻正是這一改革的親歷者和受益者。在2021年8月5日,杜啟峻作為37位港籍知名醫生之一,獲得由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頒發的正高級職稱證書,成為首批獲得「正高」職稱的港籍醫生。
提起「正高」職稱的作用,杜啟峻表示,「正高」實際上是對於香港醫生醫療水準的高度認可,對他們來到內地發展會起到非常重要的激勵和支持作用,不僅有利於他們融入內地的評價考核體系,也有助於他們申請國家的科研項目和基金。「(以前)國家沒有一個標準給我們,所以有了之後,我們就可以與內地一些專家水準平等地劃等號。」杜啟峻說。
首批港籍醫生獲評內地正高級職稱 圖源:文匯報
人才是雙向流動的,在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合作的大框架下,不僅要從香港引入醫療人才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從內地向香港的人才引進亦是大勢所趨。在香港第五波疫情期間,內地援港醫療隊取得的卓越成就充分證明了內地醫療團隊的優秀資質。要推進大灣區醫療合作融合發展,內地醫生能否順利在港執業備受關注。
事實上,香港正面臨著醫護人才短缺的問題,醫療系統相對以往更為緊張。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醫管局此前表示將推進「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近日更是宣布計劃在下半年引入8名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資深醫生來港,期望通過計劃建立醫療人才庫,為中西醫結合和提高醫管局服務作出貢獻。
作為熟稔兩地醫療制度的醫院管理者,杜啟峻認為這一政策的方向十分正確。「我們引進了一些優秀的內地團體照顧我們香港患者,也都非常好的成效。」他說,「我們會在內地支援我們香港的一定是最優秀的團隊,所以我對於他們的醫療水平絕對是信任。」不過,鑒於他自身來到深圳工作的經驗,他認為這一政策還需要考慮到內地醫生去到香港可能面臨的種種問題,譬如在生活上、語言上、薪酬上等,但這一政策一定會朝向「一個好的方向」發展。
除了人才評價機制的銜接以及人才交流的政策之外,要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融合發展,還需要推進內地與港澳實現「葯械合作」的機制對接工作,包括對內地使用「港葯」「港械」的制度性認可。近年來,「港澳葯械通」政策堅持「分步實施,試點先行」原則,逐步擴展適用範圍。截止2022年8月上旬,在「港澳葯械通」政策下,在大灣區內指定醫院已獲批使用的臨床急需藥品及醫療器械的數量不斷增加。
提起「港澳葯械通」,杜啟峻對能夠參與相關工作表示十分驕傲。「我是第一個申請到這個『港澳葯械通』的醫生,我們這個項目是將我們過去在香港瑪麗醫院用了十年的遙控生長棍,如何醫治一些早發性脊柱側彎的疾病,帶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據他介紹,通過「港澳葯械通」引進的遙控生長棍,可以大大減低早發性脊柱側彎患兒的手術次數,令患兒可以輕鬆地做骨延長和矯正的手術,大大減少病人的痛苦。
在他看來,通過「港澳葯械通」的政策,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院能夠引進這一類醫療器械,不僅有利於醫療資源的充分利用和醫療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實際上還能夠讓更多的病人受惠於此。「很多的疾病可以受惠於這個政策,希望可以將一些最好的資源,最好的治療方法、藥物、儀器等等,通過這個政策引進來內地。」杜啟峻強調,這一政策不光只是為了引進葯械,它還是很好的監管手段,能夠確保引進來的藥物或者是儀器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讓患者們最終受惠。
杜啟峻表示,事實上,香港的兒童醫院已經建立多學科團隊的治療模式,也都可以大大採納他們過去在深圳學到的一些經驗來到香港。展望未來,他認為,他在深圳過去十年間積累的經驗,將來也會用於反哺香港社會。
「香港始終是一個很小的地方,罕見骨疾病的患者數目不是很多,我們如果將過去十年學會的新技術、經驗帶來香港,絕對可以造福我們的患者。」
作者丨羅代姣,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陳淼松,深圳衛視直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