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穎不能再署名Angelababy,聊聊全中文化是怎麼一回事

電影快訊 1407℃

以下文章來源於公眾號:叄爻話坊 ,作者豆棚

從楊穎不能再署名Angelababy,聊聊全中文化是怎麼一回事 - 陸劇吧


事情從微博大V汪海林的一條微博說起。

從楊穎不能再署名Angelababy,聊聊全中文化是怎麼一回事 - 陸劇吧

這事兒指向的明星是楊穎,但全中文化的倡導並不只是針對楊穎。

前幾個月,愛奇藝綜藝《中國說唱巔峰對決》出了首叫《隆里電絲》的熱門單曲,此歌名一度令我窒息。

隆里電絲=lonely dance,他本可以翻譯成孤獨跳舞(可以再美觀點,我就直譯個意思),但他非要諧音成隆里電絲。

很明確啦,不能在書面歌名透露給大眾哪怕一絲西方文化的氣息,而照正常的嘻哈命名,其實這首歌會名為《lonely dance》。

就好比《巔峰對決》的參賽選手還是習慣順口叫布瑞吉為bridge,叫周延GAI,但字幕要盡量出現布瑞吉、周延,即,嘻哈歌手的藝名也在中文化。

為什麼各領域都在全中文化?我們是從何時開始全中文化?全中文化想要達到什麼結果?作為個體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倡導?

從楊穎不能再署名Angelababy,聊聊全中文化是怎麼一回事 - 陸劇吧


我最初對西方文化元素中文化的印象,是NBA。從06年看NBA起,我看過無數次央視5套的體育新聞,聽了大概6年左右的NBA,直至某一天他被播音員稱為「美職籃」。

最開始我蠻不適應的,覺得莫名其妙,「明明就還是NBA,裝什麼逼說成美職籃。」

直至後來看到篇報道,忘記是廣電總局還是哪個高級別的權力部門,提倡在傳播信息時盡量使用中文,結合當時宣傳得很熱的「文化強國」概念,不難理解全中文化的意義:漢字是中華民族重拾文化自信的一大方式。

我個人是蠻支持對漢字使用更加重視的。

第一,漢字真的很美,且內涵豐富。想想隔壁韓國為了有自己的文化造那些丑不拉幾的文字吧,就為了樹立獨立的民族性,作為文化比韓國悠久得多的我國,人民沒理由不重視漢字;

第二,集中發生於大約08-12年,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確實影響了國內不少人,這些人在將這些不利於我國穩定的思想傳遞給其他人、甚至下一代人。通過漢字重拾文化自信,有利於我們糾正一些因融入全球化發展而產生的崇洋媚外的不良傾向。

全中文化是值得向全社會提倡的,但這個理念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逐漸有了些變化。



TFBOYS上春晚叫加油男孩,我感覺學了英語的人聽著都覺得彆扭。

the fighting boys,寓意積極向上的少年們,恰好符合三個養成系明星展現給粉絲的正能量氣息。

當你把它粗暴單一的翻譯成「加油男孩」的時候,完全是一種沒掌握精髓的概念,唯一的好處只是「加油」契合了春節喜慶的氣息。

從楊穎不能再署名Angelababy,聊聊全中文化是怎麼一回事 - 陸劇吧


為什麼TFBOYS不像後輩時代少年團那樣,一出道就普及給大眾「自己是時代少年團」,而是要起英文名打響名氣呢?因為那會兒要求還沒現在這麼嚴啦,少年男團嘛,男團都跟韓國那套商業化很成功的營銷沾邊。

SUPER JUNIOR、T-ARA、GIRL'S GENERATION、BIGBANGBLACKPINK、F(X)、(G)I-DLE......

可能不是每個團都有要朝著歐美進軍發展,但起個英文名方便全世界對你感興趣的人記得住你、查詢你的信息,沒準某一天你就去麥迪遜花園演出了,沒準某一天你的音樂確實做得很好billboard就給你上榜介紹推薦了,這樣你在商業上就能有更大的市場,試問誰不想事業更成功做得更大呢?

全中文化實施後,它的一個顯著問題,就是沒有英文在國際上那麼普及,國內強制執行後,產生了一種不包容感。

從楊穎不能再署名Angelababy,聊聊全中文化是怎麼一回事 - 陸劇吧


比如,香港台灣一些土著,很多張口閉口就是幾句外語或者中外結合的口語,他們很多人有出國經歷,有的是出去為了交流要練好外語,有的回來本地時而也會遇到跟一些外企老闆談合作,久而久之,文化氛圍相互融合。

我國推行全中文化後,不知何時起,開始出現「中國人說英文日文就不高興」的態度,尤其是,會說中文但有很濃的港台口音的人,不少人還說這些人不用心學中文,人人都該說好標準的中文,不然不是合格中國人——這就有點抓得太硬了,會引起反感。

並且,從某個時刻起,全中文化不再只是一個文化層面的要求,更開始具有很濃的politics意味,其願景大概是:

歐美髮達國家構造了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文化交融和語言交流,但你們對我中國不好,我不遵循你們那套價值體系和語言通用,老子自己發揚我的漢字,讓國內人先逐漸不說英語,潛移默化間排斥外國文化,以此加深對中國文化和國家主權的認同,從而實現內部的統一團結,之後等中國超越美帝了,相信漢字等中國文化也將在世界得到普及。

所以,現在國內各領域都在全中文化。所以,楊穎被要求不要說自己是Angelababy。所以,過去好多年了,一直有傳言英(外)語要退出高考舞台,語文大幅調高分數比重。

從楊穎不能再署名Angelababy,聊聊全中文化是怎麼一回事 - 陸劇吧


當我們知道了國家在倡導全中文化,當我們知道了全中文化未來大概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作為個體,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倡導?

我就說說最多人有(會)經歷的學英語,作為舉例。

我是小學三年級開始學英語,三到六年級學校用的教材封面寫的是和加拿大合作的,這是什麼意思呢,通過真正的外國機構學習真實的英語和西方文化,這是我05-09年,國家所倡導的接觸英語的方式。

進入初中,教材改成和美國合作,同樣有不低的趣味性(學生年紀小,沒趣味怕不認真學),老師講到一些段落,為了方便我們理解,也會說一些西方文化觀念。這是09-12年,還是小學熟悉的味道。

進入高中,英語教材變得很嚴肅,鮮有西方文化的感覺,更多就是一種提升辭彙量、熟悉語法的應試教材,考完就可以扔了的那種。我因為筆記做得很認真,高中英語書全套保留至今,但回想起來,真的覺得那三年學的英語較為枯燥。

考入大學,學英語又變成了一件西方文化無處不在的事情。老師是從英國留學歸來的紳士,他的視野是我學英語以來遇見過最開闊的人。原本經常坐教室最後一排聽課的我,大一英語一直坐得很靠前。

如上,正常情況下,學外語必然會接觸西方文化,無論你喜歡與否。

我猜測,現在的小學初中生的英語教材跟我們90後大概不一樣了,應該和高中教材那樣,淡化了西方文化的影響。

或許有一天,外語真的在全國退出高考舞台。但不喜歡學外語的童鞋別高興太早,你若想考名校,後者幾乎百分之百要求你的學業水平考試外語考A等(級)。

為什麼呢?因為大學你必然要面臨四六級,畢業前如果你為了前途要考研,你又要有比六級高的水準才更能考上研。

考上較好學校的碩士、博士,你很可能會頻繁的需要查閱外文文獻資料——導師要求你這麼做,你自己很可能主觀的也會行動。

之後再發展,你要出國上進,你要進蘋果總部、索尼總部、三星總部、香奈兒總部,乃至回國進華為總部,你要高薪職務,外語幾年間又得精進。

可以說,越是往上走的知識分子,對外語不可避免的要去適應和提高,與之相伴的,肯定對西方文化有著越來越深的理解。

從楊穎不能再署名Angelababy,聊聊全中文化是怎麼一回事 - 陸劇吧


從國家的層面,歐美列強不喜歡我國,全中文化的確是一種內部團結的利器,人人宣傳中國文化,人人都受到中國文化的感染。

楊穎作為公眾人物,作為微博粉絲過億、活躍於內地的明星,現在她主要賺大陸的錢,大陸要求什麼,她必須以身作則示眾。

我們作為中國公民,作為生長於這片土地的人,有責任避免新世紀第一個十年末那種極度崇洋媚外的輿論環境,是該重拾中國文化,明白自己始終是個中國人。

國家向全社會傳遞一個理念,它會努力讓更多人去認同這個理念,但國家也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同一,它追求的只是主流的穩定,是大多數人向著自己。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富豪買電動車就是喜歡特斯拉,有預算的人買手機還是喜歡蘋果,多數世界大牌奢侈品中國還是有售有的是人買......

事情在收緊,但沒有做絕。個體還有選擇的空間,可以有自己的奮鬥目標、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但也要時刻明白大勢走向。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