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技術挽留影院觀眾, 李安錯了嗎? 聽VR戲劇界吃螃蟹的人一席談

電影快訊 1141℃
用新技術挽留影院觀眾, 李安錯了嗎? 聽VR戲劇界吃螃蟹的人一席談 - 陸劇吧

一部運用120幀、4K、3D技術配置拍攝的電影,為何卻帶來電視劇版的「降級」觀感?對頂級技術的追求,是否必然會以犧牲藝術性為代價?導演李安的新片《雙子殺手》所帶來的激烈討論,也是文藝界近年來所面臨的共同思考。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科技論壇」於10月21日舉辦,國內外行業專家和學者就「表演藝術XR語彙探索與孵化」展開探討。技術能否真正帶來內容變革?新技術是救了藝術還是害了藝術?那些在VR戲劇界吃螃蟹的先鋒者們所帶來的真實案例和體會,也在回應著李安的發問——「全世界只有我在這麼做,我不知道是世界錯了,還是我錯了。」

VR更適合劇場?

對於國內觀眾而言,VR戲劇還是個新概念。在VR劇場中,觀眾需要佩戴頭顯設備,配合演員現場表演來體驗劇情。比如在好奇指令劇團的VR戲劇《蛙人》中,為了解開一段謎案,觀眾戴上VR設備,可以回到1995年自己探索。DV劇團每場最多可容納15人的線下多人VR互動戲劇《驚悚虛擬現實》則帶有一種遊戲式的體驗:戴上VR設備,觀眾可以走進故事,甚至加入其他觀眾的故事,通過互動和用戶間的交互,最終和導演共同創作完成作品。

用新技術挽留影院觀眾, 李安錯了嗎? 聽VR戲劇界吃螃蟹的人一席談 - 陸劇吧

「大餅」畫了許多年的VR電影、VR遊戲,卻遲遲沒有成熟作品推向市場。相比之下,VR、AR等技術和劇場表演的適配性也許更高。好奇指令劇團首席執行官傑克·洛認為,劇院利用VR手段,一方面便於吸引年輕觀眾,另一方面可以增強演出的現場感,而劇院演出的特殊性以及吸引觀眾的點也正在於現場感。法國DV劇團工作室總監埃里克·范東認為,VR線下多人互動劇場是一個新的發力點,這種體驗是真正的現實虛擬。「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體驗式娛樂,並喜歡聚集在一起享受娛樂內容,相比之下,電影難以和人互動。」

這也意味著,新技術所帶來的用戶體驗變化將打破藝術的邊界,帶來相關行業未來的巨大變革。從傳統劇場演出到沉浸式表演,再到未來VR、AR劇場等,劇場藝術正是經歷了從內容到形式上的不斷變遷。近日,李安新片《雙子殺手》上映引發討論,這是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李安第二部採用120幀、4K、3D頂級技術配置拍攝的電影。在前作口碑並不見好的情況下,為何還要不惜成本地堅持使用新技術拍攝?李安在此前的媒體採訪中表示,開發新的觀影體驗,是為了在網路和流媒體平台的衝擊下,為電影院尋找繼續存在的必要。使用新技術的背後,源自於對技術衝擊下電影藝術本身的「危機感」。

用新技術挽留影院觀眾, 李安錯了嗎? 聽VR戲劇界吃螃蟹的人一席談 - 陸劇吧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費俊認為,受限於技術和人才的限制,在中國使用VR應用於劇場的案例並不多,更看好的應用場景是家庭娛樂功能。儘管用戶的內容消費熱情高漲,但市面上可見的好內容仍然太少,大多數VR作品內容粗糙,甚至不尊重用戶體驗,難以解決眩暈等根本問題。「從產品端、設計端來說,由於這個產業都非常年輕,離商業化還有距離。」

先從好故事開始

面臨新技術的挑戰,如何做出和技術匹配的有價值內容是行業內最為關心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已經成功製作出《蛙人》等VR戲劇的傑克·洛,仍然不斷強調內容的重要性。「VR戲劇表演要從很好的故事開始,然後再加上技術幫助。我們使用VR是為了幫助實現故事,但技術幫助也是有限的。」不過,澳大利亞墨爾本藝術節聯合藝術總監吉迪恩·奧巴扎內克認為,技術已經可以定義內容,只是還存在適應過程,「技術可以提高講故事的方法,這是一個相互融通、不斷試驗的過程。」

用新技術挽留影院觀眾, 李安錯了嗎? 聽VR戲劇界吃螃蟹的人一席談 - 陸劇吧

《雙子殺手》上映前打出了「李安的一小步,電影的一大步」的口號,而新技術究竟是為電影增色還是減分,觀眾褒貶不一。有人認為,科技拓展了影像語言的可能性;但也有人指出,過分的「逼真」反而降低了戲劇的假定性。故事和技術的「適配度」到底如何,似乎要打個問號。

敘事模式的真正變革需要時間。遙想電影誕生之初,拍攝的尚為火車進站等僅僅幾十秒的短片。業內人士認為,120幀會成為未來方向,而表演方式也要隨之變革。對於觀眾來說,也和3D電影一樣存在觀影習慣調整的問題。

用新技術挽留影院觀眾, 李安錯了嗎? 聽VR戲劇界吃螃蟹的人一席談 - 陸劇吧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副教授王之綱認為,對於戲劇導演來講,任何一種技術出現時,都先依賴於傳統思維方式,然後慢慢轉換成為自己系統性的語言,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探索過程。「恰恰是技術的不成熟,給予了藝術家創作的多元性。」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