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拍爛的題材, 這次戳到我哭

電影快訊 1315℃

大多是關於負面的。

如何如何地讓人身心俱疲、遍體鱗傷,又如何如何地成為終身陰霾,揮之不去。

驚悚標題看多了,便有些意氣用事,總把事情全往壞處想,戾氣很重。

但其實,「原生家庭」本是個中性詞,客觀陳述,沒什麼褒貶。

有壞,自然也會有好。

而今天,魚叔要說的這個「家庭」,就充滿了溫情——

《這個男孩必須被釋放》

Der Junge muss an die frische Luft

被拍爛的題材, 這次戳到我哭 - 陸劇吧

這個譯名太糟糕了。

一看以為是什麼沉重的戰爭片或壓抑的驚悚片。

但其實,這是部溫柔陽光,直戳心坎的暖片。

故事改編自德國著名喜劇演員哈佩·柯克林的暢銷自傳《需要透透氣的年輕人》

由德國知名女性導演卡羅莉內·林克執導。

其代表作《何處是我家》,曾在2003年拿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探討家庭,是她一貫擅長的。

被拍爛的題材, 這次戳到我哭 - 陸劇吧

雖說是自傳,但卻跟大部分驚心動魄轟轟烈烈的傳記故事完全不同。

既沒有《波西米亞狂想曲》里,弗雷迪的大起大落顛沛流離;

被拍爛的題材, 這次戳到我哭 - 陸劇吧

也沒有《火箭人》里,埃爾頓童年的不堪和心酸。

這個故事中的主角彼得,既沒有不幸,也沒有不甘。

他的童年很幸福,像每個平凡人一樣,甚至比大部分普通人還要更幸福一點。

父母感情和睦,長輩們也是相處愉快。

一家人笑笑鬧鬧,和和美美。

偶爾遇上街頭的小混混,彼得也不會孤立無援,只要大叫一聲哥哥的名字,哥哥馬上就會過來替他撐腰。

轉學的時候同學們看他胖胖的,有孤立他的意思。

彼得也不示弱,用自己的高情商和好性格迅速化解問題。

家庭和睦、有人撐腰,性格純良,有這三個要素,一個孩子童年的快樂也就有了基本保障。

就是這麼一個開心果,生活在童話一樣的世界裡。

但童話故事總是短暫的。

人有生老病死,變故隨之而來。

先是彼得的姥姥得了場重病,去世了。

緊接著,彼得的母親因為手術失敗而失去了嗅覺和味覺,整個人陷入抑鬱。

不久之後,便自殺了。

整個家庭的氛圍就這樣陷入低谷。

而整部電影,講的就是彼得通過拚命搞笑來力挽狂瀾。

說起來,就這些內容,真有點平淡。

可就是這種平淡卻看得人想哭。

母親患病,心情不好,暴躁之下莫名其妙地打了彼得,打完又覺得愧疚,自己哭了起來。

彼得不僅沒怪母親,還花樣百出地扮丑逗她笑。

母親去世後,有好事的親戚給他父親介紹新媳婦。

彼得遠遠看著,鏡頭也是小孩子的視角,看著成年人的曖昧,忽明忽暗,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女人走了,彼得奶奶呵斥介紹人,氣氛凝重。

而目睹了這一切的彼得呢?

只見他從房間里扭動著腰身晃了過來,手上夾著煙,身上穿著豹紋虎皮,嘴上還塗著亂七八糟的口紅。

念念有詞,全是剛才那個女人說過的話。

說著說著,還順手一撩外套,把胸脯露出來一半。

這一下,大人們全笑了。

事情也就這麼過去了。

越看到後面,魚叔就越感嘆,彼得分明就是個天使嘛!

保持樂觀,善於隱忍,注重觀察,時刻為人群帶來歡笑。

怎麼會有這樣的小孩呢?

或者說,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呢?

但仔細想想,問題的答案其實全埋在電影里了。

彼得剛剛轉學過來時,同學們不帶他玩,他便一個人訕訕地回家。

一抬頭,姥姥叉著腰在家門口等他,看他不高興,便大聲說:

「喜歡馬不?姥姥給你買匹馬!」

一下就吸引了所有小孩,全都纏著彼得一起去馬場看他騎馬。

彼得也喜歡聽大家笑聲,便在騎馬時故意出醜。

新環境里陌生窘迫的問題,姥姥起了個頭,其餘的也都迎刃而解了

家庭派對上,彼得為了逗笑把自己打扮成公主。

結果有些大人也沒點界限和腦子,笑嘻嘻地過來說他是女孩,說他長大會變成美女之類的。

這種話,小男孩聽了當然不高興。

彼得也發脾氣了,把假髮套摘了往地上一扔,大喊:

「這又不是真頭髮,我是假扮的啊!」

所有人都愣了,現場一下子陷入尷尬。

這時,在一旁配合著扮演蘑菇的母親也一把摘掉了自己的頭套,佯裝賭氣地說:

「我這也是假的!我才不是蘑菇呢!」

這一個微妙的處理,把彼得的發怒變成了玩笑。

讓說錯話的大人,和發了脾氣的孩子,都化解了尷尬。

後來,彼得的姥姥去世,母親病了,家庭氛圍一度陷入緊張。

可即便如此,彼得仍是幸福的。

姥爺主動提出要帶彼得出去玩了兩周,為的就是讓彼得避開當時情緒低落的母親。

為的是想要保護他。

後來回家,母親還是哭唧唧的樣子,姥爺便發怒了,大喊:

「彼得已經兩周沒回家了,你們至少對他笑笑吧!」

講到這裡,「怎麼會有彼得這樣像天使一樣的孩子」這個問題的答案,想必大家也找到了。

那是因為,所有人都愛他。

前段時間,魚叔介紹過一部日本喪味青春片《我們都是小殭屍》

又名,《爸媽死了,我卻不想哭》。

裡面的孩子之所以變成了「殭屍」,是因為他們就生長在麻木冷漠的環境里。

有的是父母感情不和,有的是父母常年缺席,有的是家暴霸凌,有的是遭受過度打壓和貶低。

各有各的不幸。

承受著人性負面影響的孩子,就像成長在毒氣里的花,同樣是生命,也同樣是美麗的。

但他們的美往往陰鬱,麻木,百毒不侵。

而這個故事裡的彼得就不一樣了。

他之所以是天使,是因為他從始至終都生長在天堂里。

雖然這個天堂中也有離別和遺憾,甚至還有偶爾挨打的時刻。

但不容懷疑的是,這個世界裡沒有一個人不愛他,並且沒有一個人不是盡其所能無處不在地愛他。

被濃郁的愛意澆灌的孩子,不芳香都難。

人生有了和諧的底色,後來的一切都是好上加好。

愛意的包裹可以讓人成為俯瞰人間的天使,因為胸口儲藏著足夠多的光明和溫暖,自然也願意向外散播歡樂。

而無奈的童年卻讓人成為卑微求關注的乞丐,他們的胸口空蕩而冰冷,想要抓取一切的愛來填補這個缺口。

反反覆復,上下求索,可想要的卻始終得不到。

每個孩子長大後對待世界的方式,正是學習自小時候世界曾經對待他/她的方式。

在這星球上,曾經發生,正在經歷著無數段人生。

管他有多少彎彎繞繞,講了多麼曲折離奇蕩氣迴腸的故事,但歸根結底,都是關於愛。

永遠是愛。

被愛過的和沒被好好愛過的人生就是天差地別。

而見過愛的人和沒見過真正的愛的人所看到的人間,也一定是不同顏色。

這是規律。

因為愛是人間的底色。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