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杜江解密「主旋律電影為何如此動人」

電影快訊 1059℃
張譯、杜江解密「主旋律電影為何如此動人」 - 陸劇吧

演員張譯、杜江(攝影:謝明)

海外網10月10日電 十一國慶檔,一部主旋律電影上映10天,票房突破23億元,刷新了國慶檔票房的歷史記錄。它就是《我和我的祖國》,一部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用7個「小人物」故事拼接講述的主旋律電影,叫好又叫座,打破了刻板印象,也打動了無數觀眾。

10月9日,《我和我的祖國》電影主創團隊及部分演員走進人民日報社,與黨報記者分享電影台前幕後故事,共同探討新中國不平凡的歷史。

電影主創團隊及演員被贈予與電影相關的《人民日報》歷史報樣(攝影:陳斌)

從開國大典的緊張前夜,到香港回歸的分秒必爭,再到國慶閱兵的獨自返航,從原子彈爆炸的深情對白,到神舟回鄉的白晝追星,從女排奪冠的上海里弄,到全民奧運的北京市井……為什麼會選擇這7個故事,來表達普通中國人的國家記憶?

「我們的初衷是尋找70年歷史發展的重要瞬間,這些事件要與所有老百姓有關係,全民有記憶,並充滿強烈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打動觀眾。」《我和我的祖國》總製片人、導演黃建新說,「這部電影有一個幕後主角就是『國』,雖然7個故事寫的是『我』,這個『我』其實代表著所有人民,背後的核心主角還是『國』。」

在「北京你好」導演寧浩看來,《我和我的祖國》的定位非常好,一開始自己還沒反應過來,後來覺得是很準確的,把每一個個體與祖國聯繫起來產生共情。事實上,觀眾是有愛國主義需求的,有一種個人對祖國表達愛的需求。

對於《我和我的祖國》獲得如此高的票房,「相遇」導演張一白說道:「票房,不是錢的問題,是數字問題,它代表著觀眾的心意。票房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價值。這部電影所傳達的價值觀和意義是被觀眾認可的,可以說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鮮活教材。」

「相遇」領銜主演張譯現場分享了自己曾對戴口罩演戲感到擔憂,「我眼睛小呀,怕遮上半張臉,會有表演上的遺憾。但給我最大的支撐是故事本身,無論演成什麼樣,觀眾都會熱愛這個人物,為他心疼。」

「開拍之前,我拿到了很多老照片和資料,確實之前不太了解這段歷史,並不是因為我不太讀書看報,而是因為他們真的是隱姓埋名。我們常說做好事不留名,這都是小好事,而影片中這7個人物,做得都是大好事。我們演員都是站在歷史事件節點上演親歷者的故事,是討了個大便宜。」張譯感嘆。

另一位領銜主演、「回歸」主演杜江也稱「自己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我扮演的升旗手朱濤是有真實原型的,拍攝前曾接受過朱濤一對一訓練。影片中有一個鏡頭,朱濤升旗前有一個吞咽動作,觀眾以為是口水,其實那是血水。」

「當時朱濤壓力非常大,鼻血流個不停。為了不出差錯和影響,是用大量的棉花緊緊堵住了鼻孔,而且塞得很深,血水都留到了嘴裡。」杜江稱:「說緊張真是很緊張,但也是最光榮的時刻,當國家光輝時刻與自己僅僅聯繫在一起,那是值得驕傲的。」

「群之所為事無不成,眾之所舉業無不勝。」曾參與過香港回歸報道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港澳台部主任吳亞明稱,香港回歸確實是洗去百年國恥,增強民族自豪感的一件神聖大事,也是國家實現完全統一的重要一步。

吳亞明對香港回歸分秒必爭的倒計時記憶猶新,1994年12月19日,天安門廣場上豎立起一塊倒計時牌。它也成為天安門廣場未來925天的標誌性風景。據統計,有數千萬人曾在倒計時牌前駐足留影。這塊牌子也引發全國各地自發製作倒計時牌的風潮,在很多小區、工廠、學校都出現了香港回歸倒計時牌。

在場的另一位《人民日報》記者、體育部主任薛原則分享了自己對2008年北京奧運的記憶。北京奧運與汶川地震同一年發生,可以說是苦難輝煌。當時還在奧運火炬傳遞,很多人都喊出「汶川加油」口號,體現了體育精神的治癒力量和鼓舞力量。在薛原看來,影片故事標題取名「你好」,體現了北京一個更自信的狀態。

寧浩談到「北京你好」創作靈感來源時,回憶起2008年北京為汶川地震默哀時一幕:街道上所有汽車都停下來,幾分鐘後才緩緩開走,辦公室里的人也自覺起立默哀。「其實2008年特別像我們國家和民族走過的道路的寫照,奧運輝煌和勝利的背後,是歷經磨難和艱辛。這個國家的每個個體,也就是那個『我』,都不容易,同呼吸共命運地經歷了很多苦難。」

「主旋律竟然能如此動人」,這是很多看過《我和我的祖國》觀眾的集體感嘆。那個時刻,你在哪?你在幹什麼?誰在你身邊?幾乎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正如一位觀眾所總結的:「每一個無名的『我』都是歷史書里看不到的,又可愛又鮮活。有笑有淚,原來我們就是這樣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生活。」(海外網 張琪)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