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流浪地球》後, 中國何時才能再出科幻大片?

電影快訊 1560℃

「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惜的東西。」

2019年2月5日上映的《流浪地球》豆瓣評分8.5,

半日內票房已突破1.26億元。

繼《流浪地球》後, 中國何時才能再出科幻大片? - 陸劇吧

電影《阿凡達》、《泰坦尼克號》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轉發了這部電影,

和很多熒幕前的中國家庭一樣,見證著這幕中國科幻死磕世界先進水平的新里程碑。

那句喊了好幾年的「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終於在2019年大年初一的鞭炮聲中,響了。

2016年8月21日,第74屆雨果獎在世界科幻大會上揭曉,

中國女作家郝景芳獲得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北京摺疊》一時間被抬到了《三體》的高度,

都被看做是中國科幻的代表作品。

中國科幻的第一個高光時刻,是《三體》衝出科幻圈,沖向全中國。

在《三體》從圈裡到圈外的跨越中,2010年之後興起的社交媒體以及一眾互聯網大佬的大力推薦功不可沒。

以微博為陣地,互聯網圈的創業領袖、產品經理、工程師、投資人傳閱著《三體》,並對從中提煉出戰略思想樂此不疲。

2015年,劉慈欣曾說中國的科幻市場還沒有啟動,2016年,仍是如此。

從產業鏈上來看,在《三體》被提名星雲獎獲得足夠的曝光之後,我國的科幻作品及衍生作品,包括漫畫、動畫、影視的改編等,在這些年,並沒有大的發展。

甚至是在過去兩年被炒熱的所謂IP手段,都沒能擴大中國科幻的市場。

對於中國來說,因為近代以來政治潮流的數次中斷,使得科幻創作不得不一再從頭開始,

因為《三體》和《流浪地球》而進入大眾視野的這一波「科幻熱潮」,追溯其源也還不到30年時間。

「正是因為專業的科幻編劇缺乏,所以只能從文學作品中尋找好的故事。」

在國內,專業的科幻編劇是比科幻作家更稀有的物種,《流浪地球》之所以有七人團隊通過編劇軟體分工協作,

一方面說明在世界觀架構、自然環境、社會生態設計方面的深入細化,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國內綜合性科幻編劇的稀缺。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