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記者赴台兒庄採訪結識抗日將領,兩人戰地情誼延續至下一代

電影快訊 1847℃

近日,著名愛國將領覃異之將軍的女兒覃珊女士,在裝修老房子時,意外發現了一封一九九四年來自台北的舊信,字跡娟秀。信中寫道:「異之先生:您好。我是張郁廉,抗日戰爭期間曾到過您旅部採訪的女記者,您還記得我嗎?畢竟事隔已近半個世紀了,最近由前同事彭河清處得知一些有關您的消息,知道您主持黃埔雜誌社,還經常在該雜誌上發表文章。照著雜誌社的地址,寄這封簡短的信給您,希望能和您取得聯繫。咫尺天涯,卻相隔數十載,我們也由青壯年邁入老年了,大家還健在,實值得欣慰。近年來,我返大陸北京、哈爾濱探親已四次,在北京住在五弟海淀家,希望有機會見面。孫先生逝世十餘年,我育有兩子一女,皆已成家立業,分住國外,詳情容後再告。遙祝安康順適。」

女記者赴台兒庄採訪結識抗日將領,兩人戰地情誼延續至下一代 - 陸劇吧

▍張郁廉寫給著名將領覃異之的信

這封信開頭說的正是1938年台兒庄戰役時的一段歷史:當時的戰地女記者張郁廉,在採訪台兒庄戰役時,結識了覃異之將軍,並結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誼。

筆者研究台兒庄戰役多年,對這個故事早有了解。在研究台兒庄戰役的過程中,筆者與不少台兒庄戰役親歷者的後代有聯繫,因此當覃珊女士把這封信轉發給我後,筆者在第一時間採訪了居住在北京的覃珊女士(覃異之的女兒)以及居住在新加坡的孫宇立先生(張郁廉的兒子),通過兩人的講述,更加完整地了解了82年前那段硝煙瀰漫的歲月以及延續了兩代人的戰地情誼。

燕大女學生「轉身」做記者

孫宇立告訴筆者,他的母親張郁廉是位「感情豐富、爽朗正直、感恩圖報、重視友誼」的東北女性。他從小就常聽母親提起,抗戰時,在台兒庄前線,她遇到了一位英勇傑出的覃將軍,之後她與覃將軍有過幾次重逢。覃將軍多次對困境中的母親伸出援手。孫宇立說,我小時候常有機會陪同母親到銀行提款、存款,母親曾告訴過他,「辦銀行事務的象牙印章是覃異之送我的。」

張郁廉的祖籍是山東掖縣平里店朱由村,1914年出生在哈爾濱,兩歲半時,母親去世,從小被寄養在一個白俄家庭,所以她精通俄語。1934年9月,張郁廉考入燕京大學,主修教育,輔修新聞。1937年6月下旬,燕大放暑假,張郁廉按照事先和父親的約定,到山東老家朱由村探親。不幾天,就傳來盧溝橋事變的消息,北平是回不去了,只有隨流亡學生赴南京。在臨行前,父親再三叮囑:女孩子家絕對不能到前線工作,一定要完成大學教育。同年底,張郁廉輾轉來到武漢,她在報紙上看到了駐武漢的蘇聯塔斯通訊社招收記者的啟事,她心想:自己既然懂俄語,又在大學讀過新聞專業,於是便報名參加應試,結果被正式錄取為塔斯社記者。社長羅果夫讓她學習俄語打字機,把中文報紙上刊登的中日戰況消息翻譯成俄文,發回蘇聯。

此時的戰爭形勢不容樂觀。日軍於1937年12月先後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實現迅速滅亡中國的狼子野心,決定南北對進,夾擊徐州,打通津浦線。在津浦路北段山東境內,日軍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和磯谷廉介第10師團分別沿膠濟線和津浦線合擊魯南重鎮台兒庄,企圖打開徐州的北門戶。

中國軍隊也做好了部署:以擅長防守的第2集團軍沿台兒庄運河一線布防,打陣地戰;以武器裝備精良、機動性較強的第20軍團隱藏於嶧縣東北山區,拊敵之背,打運動戰。

1938年3月,驕狂冒進的磯谷師團在台兒庄一帶被中國軍隊包圍,第2集團軍苦苦硬撐,堅守台兒庄半月有餘,將敵人死死釘在台兒庄;第20軍團在敵人側背發起猛攻。中國軍隊眾志成城,浴血奮戰,贏得國內外新聞界一片喝彩聲,中外幾十家新聞媒體、上百名記者雲集台兒庄。蘇聯塔斯社總社派谷禮賓斯基等幾位軍事記者來到中國,要到台兒庄採訪。羅果夫安排張郁廉陪同前往。

3月中旬,記者們從武漢出發,來到徐州,住進花園飯店。幾天後,他們乘火車離開徐州,奔赴台兒庄前線。到了台兒庄南車輻山車站後,火車不能再往北開,他們步行前往台兒庄。他們來到了在台兒庄東北的第20軍團52軍25師駐地,參謀長覃異之接待了他們。

女記者赴台兒庄採訪結識抗日將領,兩人戰地情誼延續至下一代 - 陸劇吧

▍張郁廉在台兒庄前線的壕溝里躲避日機低空轟炸

將軍贈送女記者一把小手槍

覃異之是一名身經百戰的將領。他出生於1907年,1924年入桂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學習,次年6月轉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二期炮兵科學習。抗戰全面爆發後,他自1933年起,就參加了北京古北口的長城抗戰。1937年9月率部參加平漢路北段對日作戰,在保定保衛戰中胸部中彈負傷。

1938年3月,他帶領部隊參加台兒庄戰役。第25師作為52軍的先頭部隊,位於台兒庄東北的蘭陵鎮附近,其任務是向紅瓦屋屯攻擊,將敵人壓迫於台棗支線以西殲滅之。經過兩天的激戰,進展頗為順利。4月6日夜,日軍突然向52軍兩個師的陣地發起瘋狂進攻,戰鬥異常激烈。52軍下令堅守,並乘機反攻。半夜,台兒庄之敵向嶧縣撤退。7日拂曉,中國軍隊追至嶧縣城外圍,將日軍團團包圍在城內。第25師主力繼續攻擊敵人之側背。經過幾天激戰,第25師佔領嶧縣城東九頂山以北的幾個村莊,使敵側背受到很大威脅。日軍抽出兵力對第25師多次反撲,均被擊退,敵我雙方形成對峙局面。

張郁廉就是在這個情況下到達第25師師部的,她對覃異之的第一印象極好:「他是廣西人,工詩詞,態度穩健、堅毅,談吐溫文,『儒將』之風教人欽敬。」覃異之向記者們詳細具體介紹了戰況,並細緻地分析了戰局的走向,之後,又回答了記者提出的許多問題。因為戰事激烈,覃異之派人將記者們送到離戰火較遠的偏僻村莊過夜。村民早已離家逃難去了,村莊內空無一人。護送他們的士兵找到了一間破舊的老屋,供記者們休息。

女記者赴台兒庄採訪結識抗日將領,兩人戰地情誼延續至下一代 - 陸劇吧

▍覃異之(台上站立者)在台兒庄前線

當記者們完成採訪任務與覃異之告別時,覃異之望著張郁廉說:「你是到最前線我旅部的第一位女記者,使我敬佩。」說著掏出一支手槍遞到張郁廉手中說,「這支勃朗寧小手槍送給你,需要時拿來自衛。」在後來的採訪中以及輾轉於湘鄂、長沙、武漢、重慶,張郁廉一直帶著這個「紀念品」。

台兒庄一戰取得大捷,殲滅日軍1萬餘人,繳獲大批戰略物資。武漢三鎮沸騰了,10萬多人高舉火炬,走上街頭遊行慶祝,萬人空巷,徹夜不眠。「台兒庄捷報傳出之後,舉國若狂。南京、上海淪陷後,籠罩全國的悲觀空氣,至此一掃而空,抗戰前途露出一線新曙光。全國各界,海外華僑,乃至世界各國同情我國抗戰的人士,拍致我軍的賀電如雪片飛來。前來參觀戰績的中外記者和慰勞團也大批湧到。台兒庄區區之地,經此一戰之後,幾成民族復興的新象徵」(《李宗仁回憶錄》)。

正在台兒庄附近前線訪問的張郁廉等塔斯社記者,於8日上午趕到台兒庄城內。戰後的台兒庄,已成一片廢墟,張郁廉寫道:「城中仍瀰漫著火藥味,建築物一半以上被毀,有的房舍還在燃燒,冒著煙,斷垣殘壁間散布著血肉模糊的屍體……眼前處處景象,殘酷無比,教人想到血戰的慘烈,實在難以描述!」

1938年4月中下旬,60多萬中國軍隊集中在魯南,準備與日軍決戰。日軍調集了30萬大軍,分六路迂迴包圍徐州,企圖殲滅中國軍隊主力。為保存有生力量,與日軍持久作戰,1938年5月中旬,中國軍隊作戰略轉移。張郁廉也來不及與覃異之告別,便就地隨部隊突圍,於6月初回到武漢。

生活困難時將軍出手相助

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被侵華日軍封閉的燕京大學,在四川省成都市辦起臨時學校。張郁廉得知後十分興奮,她要完成父親的遺願,於是向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辭職,到成都續讀一年,完成大學教育。

1946年6月,張郁廉調到瀋陽工作。此時,覃異之已擔任國民黨軍第8兵團副司令兼第52軍軍長,駐守瀋陽。分別近十年,老友重逢,兩人格外高興。覃異之見張郁廉家人口眾多,主動接濟糧食,這在物價飛漲、糧食匱乏的年代,無疑幫了張郁廉很大的忙。

1949年,覃異之擔任南京首都衛戍副總司令,此時他已經暗下決心,不追隨國民黨撤退台灣。1949年8月,覃異之在香港通電反蔣,宣布起義,回歸大陸。而在幾個月前,張郁廉去了台灣。此後兩人從未再見。

1994年3月,張郁廉偶然得知覃異之擔任《黃埔》雜誌社社長,於是便寫了本文開頭的那封信。那麼,兩人後來聯繫上了嗎?

孫宇立告訴筆者:「二位老人起碼應是通過電話了,因為在母親的記事本中詳細記有覃將軍的聯繫方式及覃珊的名字。至於是否有覃將軍回信,可惜母親舊時信件經多次搬家己無處可尋了。」

覃珊也告訴筆者:「1994年父親的耳朵已經不大好,寫字也困難,電話應該是通過母親轉達的,因為在張阿姨的記本上,有我家的詳細地址、電話,還有我的名字和我在台北兩個舅父的名字。」

1995年,覃異之在北京去世。2010年,張郁廉在台北去世。一段戰地情誼就此落幕,不過,這段情誼在下一代得以延續。

2015年,孫宇立整理母親留下的手稿,取名《白雲飛渡》出版發行。2017年春節,覃珊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急忙找來翻閱。她看完後,激動不已,並開始尋找張郁廉女士的後人。2018年4月,一個偶然的機會,由屈令婉女士(台兒庄戰役參戰將領屈伸之女)牽線,覃珊與孫宇立才互相聯繫上。2018年10月,覃珊利用去新加坡參加一個專業性國際會議的機會,拜會了孫宇立。二人相見,圓了前輩的心愿,自然是感慨萬千。2018年12月,孫宇立到北京出差,回訪了覃珊。

女記者赴台兒庄採訪結識抗日將領,兩人戰地情誼延續至下一代 - 陸劇吧

▍張郁廉之子孫宇立與覃異之之女覃珊在新加坡相見時的情形

抗日名將和戰地記者在戰火中結下的情誼,80餘年生生不息,並延續到他們的後代身上,但願這種君子情誼一代代傳下去,綿綿無盡。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鄭學富

編輯:姜寶君

流程編輯:郭丹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