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緬懷誓死保衛國家的抗日英烈,不論他們是誰,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不過,抗日作為兩岸同胞共同的情感記憶,「八佰」還能打動台灣人嗎?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最新戰爭題材電影《八佰》定於8月21日上映,並於早一星期做了試映場。內容講的是中國抗日時期,1937年淞滬會戰其中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了四天四夜。
電影獲得甚高的關注,一路路高歌猛進的票房,證明成功打動了人們的愛國心,有些史詩式的畫面,也引起不少歷史愛好者議論。
《八佰》與《八百壯士》
管虎版的《八佰》,則著重還原現場,使觀眾對戰爭產生感同身受的既視感,寫實,殘酷,且殘忍;另一方面則是聚焦隔著蘇州河的租界,當時中外媒體在此隔岸觀火,一片歌舞昇平、紙醉金迷,對比戰場的血肉橫飛與斷垣殘壁,特別顯得荒謬。
同樣的故事,台灣曾在1975年由丁善璽導演,柯俊雄、林青霞主演,推出《八百壯士》,柯俊雄所演的謝晉元團長,以及林青霞所飾演冒死送國旗進倉庫的熱血少女楊惠敏。
台灣的《八百壯士》
丁善璽版本的《八百壯士》,主線擺在國軍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帶領號稱「八百壯士」的480名青年官兵,固守四行倉庫;另一線則為女童軍楊惠敏將一面12尺長的「中華民國國旗」裹在身上,冒著炮火自租界出發,勇渡蘇州河,將國旗安然送抵倉庫。
歷史經過
故事的發生地——四行倉庫,就在現在上海靜安區的南部,處於蘇州河的北岸,始建於1931年,在當年可是閘北地區佔地面積最大的建築。
現在的「四行倉庫」
1937年中日開戰,日軍本圖速戰速決,喊出「三月亡華」的口號,8月松滬戰役卻與國軍陷入拉鋸戰,速戰之夢破碎,10月更發生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堅守陣地,最終雖功敗垂成,卻鼓舞了全中國抗日的決心。
於中國的抗日戰爭史上,前後爆發過兩次淞滬會戰—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以及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也叫作「第二次淞滬抗戰」,第二次的淞滬會戰,規模及慘烈程度,都比1932年的那次大得多。
1932年淞滬抗戰,根據中方戰報,共斃傷日軍一萬餘人。而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僅僅10份,日軍傷亡就達一萬餘人人。整個會戰,日軍參戰步兵聯隊傷亡總數甚至超過編製人數。
至於當時有德國軍事顧問支援的國軍(德國、日本及義大利到1940年9月才成立軸心軍事聯盟),傷亡更為慘重,人數超過編製也非常普遍。
據史料文獻記載,以《八佰》主角謝晉元「八百壯士」所屬的第88師為例,這支部隊是第一批參加淞滬會戰,從8月13日到11月13日打完全場。先後六次補充兵員,補充兵員人數達5200餘人,補充部隊有時甚至整個營直接補入,當時 524團1營,就是以湖北保安第5團1營補充。
謝晉元
可見,1937年淞滬會戰有如血肉磨坊,中日雙方不斷消耗對方軍源。當時,日本擁有完備國家補給體制,也有強大軍事工業,讓他們一直保持動力。
至於中國國力羸弱,淞滬會戰的慘烈,國民黨軍力亦幾乎消耗殆盡。當時,剛剛訓練好的國軍「德械師」,也因為淞滬會戰消耗太大,戰力全無,特別是有經驗的基層指揮員和老兵盡數折損,南京城門戶大開,最終導致無力固守。
《八佰》電影中「八佰壯士」所堅守的四行倉庫,並非當時淞滬主戰場,也並非淞滬會戰撤退前最後的據點,這場的戰事意義在於,他們抵住日軍多番進攻下,掩護國軍第88師等向西撤退。
炮火下的四行倉庫,旁邊的蘇州河就是最後的撤退路線
為了大部分國軍撤退,一個營堅守四行倉庫。由最高指揮官謝晉元發出「殊死報國,誓於四行倉庫共存亡」的誓言,以及楊瑞符在明知她和他的部下有可能全部犧牲的情況下,卻說:「大敵當前,男兒自應以死報國」,還有楊惠敏所送至四行倉庫的中華民國國旗在屋頂升起等等事例。
這場保衛戰,最終振奮了因為淞滬會戰令一度受挫的中國軍民士氣。過程中的種種,也成為抗日宣傳的素材。
對於當時的蔣介石來說,由於四行倉庫與上海公共租界只相隔一條蘇州河,四行倉庫戰事的意義在於,戰事的慘烈希望震驚國際社會,將日軍侵略的場景和中國保家衛國的決心展示在世人面前,最終能夠博取國際社會同情,給予中國國際支援。當然,這只是蔣介石個人的政治算盤,沒有人為他買賬。
當時宣稱的「八佰壯士」,其實只是一個加強營,不是團,以為迷惑日軍。實際上,他們僅是88師262旅524團第一營。第一營最初有接近八百人,但經淞滬會戰的消耗,參與堅守四行倉庫的官兵只有四百餘人。
上海童子軍戰地服務團團員的楊惠敏帶了一份四行倉庫守軍人員的800人名單返回公共租,也因此四行倉庫守軍人員被稱為「八百壯士」,但名單數量其實是為了嚇退日軍而偽造的。
分析各方資料,進攻四行倉庫的日軍並非由陸軍派出的部隊,而是日本海軍下轄的海軍陸戰隊。按照《閘北進撃戦》(日軍海軍陸戰隊檔案記)記載,27日凌晨4點30分,日本海軍陸戰隊由閘北開始進攻,先後佔領鐵路管理局和中央造幣廠,至27夜間佔領四方倉庫周邊全部建築物,使得倉庫成為軍事行動中的「孤島」。
日本當年拍攝資料
28-31日間,《閘北進撃戦》檔案記載上並無日軍攻擊記錄,僅僅記載對「八佰」士兵下達了最後的勸降通告,但未被理睬。直到31日凌晨0點(因時差問題,日方記錄時間為1點),日軍炮擊倉庫,凌晨2點再向倉庫攻擊,短短十分鐘後,完全佔領倉庫,徹底結束了戰鬥。
這個過程基本上符合實事,按照,四行倉庫第1營營長楊瑞符日記等中方親歷者記錄來看。據楊的日記記載,27日是兩軍交戰最激烈,尹排長率士兵十餘人,自樓頂高處往樓下牆根處投下2枚迫擊炮彈和數枚手榴彈,轟炸日軍。
日本海軍陸戰隊掃射
到31日凌晨0時,收到命令的「八佰」士兵撤退至公共租界。在撤退過程中,楊營長不幸被日軍機槍擊中左腿重傷,送院治療。這也充分說明租界不希望受戰事影響,要求中國軍人撤退不要影響租界。
當時,租界假意應予謝晉元方面可經租界撤至滬西與主力部隊回合,但沒想到他們不但將八百壯士繳械,還一直後被軟禁在租界(租界方面要這樣做,是因為日軍威脅,如果讓他們離開就會入侵租界)。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爆發,日軍進入租界,他們就此成為日軍戰俘,至此這段歷史基本上也就告一段落了。
可以看見,上面還有旗子
結語
說回電影當中,「八佰」在影片中,青天白日滿地紅以及護旗橋段都有所保留,但沒有給特寫,算是一種比較藝術的處理。全片以國軍普通士兵的視角展開,並沒有對國民黨高層歌功頌德,相反還揭露了國民政府寄託於國際社會援助的醜惡嘴臉,不禁讓人對「八佰」士兵感到惋惜。
不少觀眾在微博、朋友圈發表感想,說自己受到了極大震撼,感受到了淳樸的家國情懷,感受到了民族意識的覺醒與成長,甚至有上海的觀眾觀影后,剛剛從「四行倉庫」的廝殺中回到繁華的大上海時,不禁有恍然隔世的感覺。
四行倉庫今貌,這面西牆是保衛戰中戰鬥最激烈、受損最嚴重的部位。經修繕復原當時砲彈洞口遺迹
「八百壯士」的以寡擊眾、永不放棄的精神,擺在現今,依舊充滿啟發,而且鼓舞人心。當年的八百壯士到底守住了什麼?值得深省。
您是怎麼看待這部電影的,又有什麼感想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我是@每日文化縱橫,每日為您說點文化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