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天宇 攝影/張星海
新媒體編輯/陳炫之
提起印刷,很多人都會想起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從雕版到活字,從泥活字到鉛活字,從激光照排到數字印刷。印刷技術的發展應用,對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世界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1月16日,房山科學小記者第8期活動,走進了中國印刷博物館,在了解印刷技術發展,感知印刷文化魅力的同時,還與館長孫寶林一起面對面交流,共同對未來印刷技術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一部印刷史 半卷文明軸
進入展館,映入眼帘的是巨幅木雕和活字檢字盤,這也印證了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的兩大重要發明----宋代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和元代王禎發明的轉輪排字盤。總面積8000平方米的中國印刷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專業博物館,它全面展示了各國印刷術的起源、發明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從古代到現在,從東方到西方,古代印刷展廳、近現代印刷展廳、印刷設備展廳、專題展廳和數字展廳五大展區,清晰記載了印刷技術,特別是中國印刷技術的歷史與文化。跟隨講解員的腳步,小記者們認真聆聽,不時記錄拍照。
▲小記者們在造紙術展台前駐足記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自然也成為了印刷術的發源地;走進一層古代印刷展廳。這裡以歷史和朝代為脈絡,講述了中國古代造紙術、印刷術的發展。從最早的甲骨文、石刻文字到古代科舉用書、宗教圖書、圖畫作品的印製,印刷術在促進經濟發展、知識傳播的同時,也成為溝通東西方文明、促進人類文化繁榮的先驅者,在這其中,古代中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記者們觀察老版報紙印製示意圖
二層的近現代展廳,詳細介紹了凸版印刷、平板印刷、凹版印刷、孔板印刷等近代印刷方式,也詳細介紹了我國民族印刷業的興起和發展。「王選與748工程」區域,重點介紹了王選院士和團隊發明的計算機漢字處理技術,讓漢字避免了拉丁化的輸入方式,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堪稱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地下一層的展廳則更加震撼,與其他樓層的展覽不同,這裡存放了大量印刷機,展示了自1865年以來,到20世界90年代初期的多種門類一百多台印刷設備。據了解,這裡有新中國最早國產的印刷設備,也有世界僅存的重達45噸的雙全張雙色膠印機.。走近這些整齊擺放的印刷設備「老傢伙」,彷彿走入了歷史的長廊,讓不少小記者們大呼過癮。
與館長面聊「印刷文化」
「歡迎大家來到印刷博物館,這座世界最大的印刷博物館,雖然坐落在大興區,卻是一座北京、中國乃至世界獨有的博物館。」16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孫寶林來到展館內,與科學小記者們面對面交流。
孫寶林告訴小記者們,印刷術的出現,讓大規模的複製成為可能,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對中國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印刷術早已不是一門單純的技術,更多的是一種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孫寶林同小記者交流博物館入口處的巨幅木雕和活字檢字盤
「在行業內,很多人都期盼能建立一個專業的印刷博物館,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於印刷事業的傳承與發展,也非常重視,印刷博物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立的。」孫寶林館長回憶說,博物館籌建初期,經費緊張,選址也非常困難,建設資金不足,印刷行業的員工們就集體動員起來,從自己的工資里捐錢,支援博物館建設。終於在1996年,中國印刷博物館在當時還叫大興縣的黃村鎮正式開館,中國印刷行業,第一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專業博物館。
現在生活中的報紙雜誌越來越少,是不是意味著印刷技術開始走下坡路?面對小記者提出的問題,孫寶林館長表示,一方面,互聯網時代、數字化閱讀的發展,的確讓傳統出版印刷數量減少,但諸如廣告牌、橫幅、海報、服裝膠印等生活印刷的比例,卻在大幅上升當中,這同樣是印刷的重要組成部分。以2018年為例,印刷產業的總產值高達1萬億元人民幣,但不管哪種形式的印刷,它的本質都是「為生活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參加活動小記者們合影留念
隨著印刷技術談及未來,孫寶林館長感慨道,近年來,在機電一體化的背景下,數字列印、3D列印技術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門古老的技藝,正因為科技創新的力量,而煥發全新的活力「未來列印技術的發展,生物列印是一個不錯的路徑,例如能夠列印出的人造器官、血管等,這也為醫療技術的革新創造了全新的可能。」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