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注水劇三個字,想必大家都嗤之以鼻。
近幾年,深受注水、魔改荼毒的我們,更是有一開始的憤慨轉向無視,有人將目光投向了日劇、美劇,有人則在吐槽中獲得樂趣,「我追劇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罵你……」
現今廣電下發的新通知,無疑會遏制一部分注水劇產生,比如《青簪行》僅備案35集,《斛珠夫人》也不過40集。
那麼注水劇會就此杜絕嗎?答案尚未知曉,但從春節檔播出的《新世界》來看,此路任重而道遠。
畢竟注水劇「橫行多年」,就如同生在影視行業的毒瘡,一時半會無法消除。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國產注水劇的發展史。
01
先來科普一下何為注水劇?
從字面意思便可了解,即1集的劇情拍了10集甚至更多,表現方式多為情節重複、人物對話毫無意義、故事進展緩慢、回憶重複頗多等等。
大家印象深刻的注水劇有《楚喬傳》、《香蜜》、《青雲志》等古裝巨制。然而,國產劇注水的現象其實早就有之,只不過越來越放大化。
在2000年以前,大部分國產劇還維持20集左右,比如我們心心念念的《上錯花轎嫁對郎》在20年前誕生,劇情緊湊、既有浪漫的愛情故事,又有宅斗情節。
但2004年以後,國產電視劇集數有了明顯上漲,30集左右的作品增多。最有名的「注水劇」就是《欽差大臣》,演員李保田更是狀告製作方強行「抻拉」3集。
此事在當時引起不小爭論。
怎麼說呢?隨著影視市場的擴大,電視台和投資方都想要更多利益,劇集加長中間插播的廣告隨之增多,製作方不得不「注水」。(ps那時廣告費收入遠高於劇集單價)
不過此時的「注水」套路還比較單一,僅通過後期剪輯實現,比如讓我們印象深刻的《西遊記後傳》,原本劇本25集,可投資方和電視台皆讓其擴充到30集。無奈之下,導演曹榮使用鬼畜手法,強行拉出5集來。
彼時不少觀眾投訴電視劇「注水」、剪輯不當(可見那時的觀眾容忍程度不如現在),於是在09年春季廣電下發了「瘦身令」,規定電視劇集數最好不要超過30集。
結果可想而知,威力甚小。
至於其中原因,與電視台一家做大有關,依靠廣告收入的省級衛視,自然希望劇集越長越好,比如《甄嬛傳》76集、新《還珠格格》共98集,《回家的誘惑》68集。
雖然電視劇的集數加長了,但大部分劇集劇情緊湊,邏輯通暢,不冗長,此時還有經典佳作《新三國》(95集)問世。
因而,長劇並非都注水,確實不應該一刀切。
02
長劇不一定注水,注水一定是長劇,所以長算是注水的保護色。
真正的注水劇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據廣電發布的數據顯示,14年到18年間,從平均32集增加到42集,其中60集以上長劇驟增,40集到50集已成家常便飯。
但質量卻日益下滑,豆瓣8分劇集少之又少。
很多擁有一流製作班底的電視劇也敗在了注水上,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香蜜沉沉燼如霜》,網友們在怒罵編劇時發現不知道這個鍋究竟誰該來背?
該劇劇本原定36集,在資方的要求下,總編劇張鳶盈拉到43集,播出時呈現63集,也就是說拍攝期間隨便加戲了。
合理加戲無所謂,隨便加戲就很容易注水,比如劇中魔界公主與奇鳶的戲可有可無,前期她對旭鳳顯然有好感,後續轉變太生硬,注水無疑。
除此,《大唐榮耀》第二部、《思美人》、《獵場》、《你和我的傾城時光》等劇皆被吐槽注水。
從被迫注水到主動注水,製作方到底經歷了什麼?
撇去帶資進組的情況,大部分注水劇是為了注水而注水,這又是為何?
而這其中涉及的原因眾多,第一、智能手機的普及,讓電視台不再成為製作方唯一售賣渠道,各大視頻網站為了搶佔地盤,紛紛出高價購買劇集。
第二、劇集中間不準插廣告、一劇兩星的政策,讓電視台、製作方不得不尋找新的盈利點,比如電視台為儲備劇集招商,製作方相應要拉長劇集植入廣告,同時由於劇集單價的飆升,一旦上星獲得衛視和網路平台的青睞,將擁有3筆收入。
第三、明星演員的高昂片酬,佔據了電視劇製作成本的絕大部分,為了挽回成本,劇集長度正好可以抵消。又因為電視台、網站只認流量、一線演員,長此以往形成閉環,注水劇越來越多。
有人疑問,為什麼不推出長篇不注水劇作呢?失了口碑得不償失。
然事實上,高質量的劇本需要長時間創作,市場等了不了,為此去買大IP,但改編需要功力,目前大神級編劇屈指可數。
比如貓膩的幾部小說,唯有《慶余年》改編成功,這自然是資深編劇王倦的功勞。
而今廣電推出「限集令」、劇本審核加嚴,影視行業由夏入冬。
而那些為利所驅的影視公司終將為利所累。
至於視頻平台、電視台為響應號召,砍集在所難免,每砍一集損失百萬,痛的只有製作方。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