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起

娛樂頭條 1592℃

導讀:2015年,上映了一部由陳凱歌導演,王寶強、郭富城、張震、范偉、林志玲等聯袂主演的電影《道士下山》,主要是講小道士何安下山後,在滾滾紅塵中幾經波折,最後又上山歸隱的故事。

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起 - 陸劇吧

電影具體情節和所表達的主要思想,在這裡我不去多加言語。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背景是在民國時期,正值外敵入侵、軍閥混戰,各類江湖人物於亂世之中紛紛登場。

前不久,我也在網上看到一個現代版「道士下山」的新聞。說的是某地山門關閉的道觀,派道士下山向政府捐款數十萬元,用於當地疫情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外界評價這種行為,體現了「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道教大愛情懷,更是踐行了道教的社會責任和宗教擔當。

於是乎,我就在思考: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其主要思想是「崇尚自然,提倡無為」。那麼為何又為會出現「道士下山」給政府捐錢抗「疫」的這種「有為」呢?

《道德經》: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為無為,事無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本文將從李泌個人經歷、文化傳承貢獻、「文景」治國理政和「道士下山」抗日這4個方面,為各位讀者講述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5次「出山」官至宰相,從唐朝李泌個人經歷看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去年,根據作家馬伯庸小說改編的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大火,其中易烊千璽扮演的角色李必也因此為人所知。其實,李必在唐朝真有其人,但名字卻叫李泌。

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起 - 陸劇吧

讀過《新唐書·李泌傳》的人應該知道,李泌7歲能寫文章,年幼的時候就已經略懂「黃老、列庄」學說,有神童的美譽。等他成年後,更是熟悉道學,對《易經》非常有研究,常常遊歷名山大川,追尋長生不老術。

黃老:戰國時期主流道家學派,黃老之道尚陽與老莊尚陰相對。"黃"意指 黃帝 ,"老"意指 老子 ,"列"意指列子(原名列禦寇),"庄"意指莊子,黃老學派則意為以黃帝,老子為依託, 發揚黃帝,老子思想的一個學派。

01.第一次「出山」:當時的李泌在嵩山隱居, 向玄宗獻上《復明堂九鼎議》,被召為「翰林供奉」,主要講授《老子》。後來遭到楊國忠的嫉恨,找借口送到外地安置,至此他便脫離了官府又隱居去了。

《新唐書·李泌傳》:「令侍詔翰林,仍東宮供奉。」 "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

02.第二次「出山」:安史之亂後,登基不久的唐肅宗派人找到了李泌。因此他就留在肅宗身邊,為平定叛亂出謀劃策。在當時,肅宗不叫李泌的名字,而以先生稱呼,可見肅宗對他的器重。正是因此,李泌又一次招來了別的權臣猜忌,於是他在大局定後主動辭官去衡山歸隱修道。

《新唐書·李泌傳》:「有詔給三品祿,賜隱士服,為治室廬。」

03.第三次「出山」:肅宗駕崩後由代宗即位,馬上召李泌回來,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並且強迫他吃肉娶妻。但當時的宰相元載與李泌不是一路人,所以找了個合適的借口把李泌趕出了朝廷,到江西任職,等於半歸隱。

04.第四次「出山」:宰相元載犯罪伏誅後,李泌再一次被找回,可不久後被新宰相常袞排斥,先安排到湖南當官,後來又去杭州任刺史,引用西湖的水作成6個井,讓老百姓飲水充足。

《宋史·蘇軾列傳》:"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於水,故井邑日富。"

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起 - 陸劇吧

05.第五次「出山」:涇原兵變後,德宗避難於梁州,急忙把李泌召到身旁, 授以左散騎常侍官職,為朝廷效力。四年後,李泌 出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

李泌主動或被動離開朝堂歸隱,然後5次「出山」,正是用一生來實踐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從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貢獻,看「無為」中的「有為」

去年11月,「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論壇」在杭州舉行,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陳鐵雄致辭,提及「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文化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01.融合併豐富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道教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歷史進程里一點一滴慢慢孕育的,這個過程也融合了各個學派的思想,比如說儒家、佛教、黃老等。當然,道教也屬於傳統思想文化的一種,其形成和發展更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

唐朝有名的《坐忘論》,就是司馬承融合了儒釋兩家思想,提出了道教「守靜去欲,物我皆忘」的境界。宋朝著名的理學大家朱熹,對道教經典有過收集、整理和研究,並且融合了道教等多家理論,構建了自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朱熹:「清夜眠齋宇,終朝讀道書」。

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起 - 陸劇吧

02.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古代科學發展:說起道教,就不得不提及煉丹術,這個是古代道學者和道士非常感興趣,並且用一生去實踐的事。客觀地說,道教也為中國古代自然科學技術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材料與經驗。

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也把煉丹術與藥物學、中醫藥學結合起來,在導引、服氣、金丹、服餌、按摩、飲食起居等方面為後世研究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抱朴子·內篇·金丹》說:「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銀水,積變又還成丹砂」。

唐末宋初的道學家陳摶對《河圖》、《洛書》進行深入研究,把「天地、陰陽、奇偶」,同「四季、五行、五方、八卦、九宮、十二支」等結合起來,創作出《易龍圖》,在中國道教史和科技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03.從古至今對民間的習俗影響甚大:在中國古代乃至現代,老百姓對城隍、土地、灶君、財神等都有過崇拜和祭祀,這不是在倡導迷信,而是對於道教傳說人物和故事的尊敬以及信仰。

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前後,無論是從喜慶、娛樂,到飲食、祭祀,都體現了道教思想文化的影響力,比如說門神、灶馬,學天師鍾馗畫桃符等等至今仍在傳承。

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起 - 陸劇吧

羅燁 《醉翁談錄》:春節時,鍾馗是門神(道教中最出名的神仙之一);端午時,鍾馗是斬五毒的天師,中國傳統道教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要福得福,要財得財,有求必應。


從「文景之治」的治國理政思想,看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何為「文景之治」?指的就是在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等政策,使得當時的社會與經濟發展都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

01.「文景之治」發生背景:在秦朝末年,發生了農民戰爭,後來又形成了楚漢爭霸,那個時候的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甚至出現人食人的現象,給社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至漢高祖後,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才逐漸恢復穩定並有了明顯好轉。高祖死後,漢朝又爆發了諸呂之亂,待平定之後推崇黃老的「無為而治」,才有了後來的「文景之治」。

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起 - 陸劇吧

02.「文景之治」政策推行: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朝統治者吸取秦朝「嚴刑酷法」從而滅亡的教訓,推崇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共同休養生息。

兩次「輕徭薄賦」, "除田租稅之半",甚至是全免田租。同時,做到了對周邊的敵對國家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白白耗損人力、財力和國力。

提倡國家開源節流,從帝室到貴族官僚都不能鋪張浪費。據記載,漢文帝在位期間,宮室內沒有增添衣服,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各個地方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曾經想造一個露台,看見預算要「百金」,覺得太貴就放棄了。

《漢書·文帝紀》:「嘗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

「文景」二帝都非常重視農業,先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准許百姓從貧瘠地區遷往土地肥沃地區,以便於發展農業,這在當時封建社會是比較少見的。

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起 - 陸劇吧

班固《漢書》:"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絕天年,朕甚痛之。郡國或磽狹,無所農桑系畜;或地饒廣,薦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議民欲徙廣大地者聽之。"

綜上,「文景之治」的出現得益於黃老學說,也就是現在道教的主流思想「無為」。同時,我們清楚的看到了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在當時漢朝治國理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民族存亡「道士下山」抗日事迹,看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在西南邊境有所道觀,只有一個老道士。外人非常奇怪,就問道長為何只有一個人。道長就告訴他,以前道觀里有師傅和許多師兄弟,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師傅帶著我的師兄弟們下山去抗日了,留我一個人守著道觀。當時師傅說,等打跑了日本人就回來。

故事結局,大概是師傅和師兄弟們打跑了日本人,可是卻沒有再回來道觀。的確如此,在民族存亡時期,湧現出許許多多讓我們感動的人物和故事,其中「道士下山」抗日的更是不勝枚舉。

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起 - 陸劇吧

01.開國上將賀炳炎:賀將軍9歲時,在武當清道長門下學習凌霄劍法和玄虛刀法,武藝高強。後來拜別師傅,下山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從普通軍人到開國將軍,一生參加過無數次戰役,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祖國統一立下過汗馬功勞。後來在戰爭中負傷截去右臂,但依然令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人稱「獨臂將軍」「賀小龍」。

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起 - 陸劇吧

02.狼牙山李圓通道長:據說李道長就是上文故事中師傅的原型,俗家名字李葯夫,是道教全真龍門派的第19代傳人。抗戰爆發、國難當頭,在狼牙山道觀修行的李道長帶著弟子們下山,義無反顧的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去。抗戰勝利後,李道長更沒有接受榮譽嘉獎,反而而離開狼牙山,雲遊四海,懸壺濟世。

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起 - 陸劇吧

03.茅山道士黎遇航:黎道長,道名順吉,5歲時拜道教茅山上清派徐龍田為師,十八九歲就已經成為道觀里的年輕師傅。抗日戰爭時期,黎遇航先後擔任茅山根據新四軍的糧食保管員,後作情報站站長。他和茅山宮觀不少道士及當地群眾積極投入抗日洪流,為部隊做嚮導,送情報。

另外,還有年輕時參加過抗日救國運動,後來投身玄門「一手拿香,一手拿槍」的曹信義道長;組建農民武裝、積極抗日,最後不幸犧牲的田信良道士;借自己「道士」身份,為抗日游擊隊收集情報,籌集糧食物資的駝峰道長趙春霖等等。

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起 - 陸劇吧

所以現在大家比較認同這麼一句話:亂世道士下山救人,盛世道士歸隱山林。

可見道教「無為」中的「有為」於民族危亡時期體現的多麼淋漓盡致,難怪南懷瑾先生也曾發出「每當天下需要撥亂反正的時候,總是道家挺身而出」的感慨。

南懷瑾:"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結束語:

不久前,武當山道教協會先後為湖北捐贈了1800萬元,用於武漢等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

再聯想到去年9月,武當道士們在紫霄宮前踢正步、升國旗、唱國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這些無不體現出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先有國,才有家。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更是中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有責任和義務貢獻自己的力量,乃至奉獻青春和生命。

由及當下,多少專家團隊、醫護人員、基層幹部和數不盡的愛心人士,都在為這場舉國上下、全民皆兵的無硝煙戰「疫」貢獻出一己之力!

這何嘗不是「無為」中的「有為」?

最後,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參考文獻:

《漢書》 班固

《大漢帝國》 蕭然

《新唐書·李泌傳》歐陽修

《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卿希泰

《中國傳統文化叢書·道教文化》 孫亦平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