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詩與存在」,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紀錄片全球首映

電影快訊 1585℃

文/羊城派記者 柳卓楠 黃宙輝

實習生/安舒齊

圖/主辦方供圖

有人說她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穿裙子的「士」,有人說她是「白髮的先生、詩詞的女兒」,她的一生歷經烽火硝煙、家道變遷,但她依舊活出了如詩一般的鏗鏘人生。

2019年,她95歲,依舊在不遺餘力的傳承中國古典詩學,她就是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葉嘉瑩。

在今日(12月15日)2019廣州國際文學周開幕式現場,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舉行了全球首映式,影片導演陳傳興也在現場分享了創作的心路歷程。

尋找「詩與存在」,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紀錄片全球首映 - 陸劇吧

導演陳傳興

「在葉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詩人的靈魂」

「無論是在中國、北美,葉先生的成就已經變成神話一樣。如果要說什麼感受,如是我聞,她就是一個人間傳奇。」在《掬水月在手》首映式上,導演陳傳興如是說。

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吟誦人和傳承者,葉嘉瑩扮演著承前啟後、溝通中西的重要角色,95歲的她一生以弘揚中華詩教為己任。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以中國古典詩詞與葉嘉瑩個人生命經歷的交錯為主線,用白描的方式展現葉嘉瑩傳奇的人生經歷。

《掬水月在手》映後交流現場

《掬水月在手》是導演陳傳興拍攝的《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之一,也被稱為「詩人三部曲」的終結篇。

陳傳興的前兩部影片《如霧起時——鄭愁予》《化城再來人——周夢蝶》分別探尋兩大主題——詩與歷史、詩與信仰。

在拍完這兩部影片之後,陳傳興表示想去追溯中國詩詞的源頭。「到現在,唯一從民國傳承下來的大詩人,就是葉先生。」陳傳興表示從葉嘉瑩身上看到詩人的靈魂,這部《掬水月在手》便是尋找「詩與存在」,回溯中國詩詞的原鄉。

3年精心籌備,再現詩詞人生

「如何用一種平淡、詩一般的方式,去表達個人生命與詩詞生命的交織,這是比較難的一件事。」陳傳興說。

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葉先生面對鏡頭娓娓講述著從北京、台灣、北美到再回國的人生歷程。在她講述中,有對家人和恩師顧隨的回憶,有與前輩友人的結識和交流,還有自己詩詞創作、吟誦的心得歷程。

影片通過葉先生與詩詞歷史時空的兩層時間向度,將個人生命寫照和千年的中國古典詩詞史融匯交織。影片還採訪了葉先生的摯友,包括作家白先勇,詩人瘂弦、席慕蓉,漢學家宇文所安夫婦,書法家謝琰在內的多位文人,堪稱文化界的一次盛會。

《掬水月在手》映後交流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還專門邀請了日本音樂大師佐藤聰明為影片配樂作曲。佐藤聰明創作的樂曲《秋興八首》,既有東西樂器的搭配,又有一男一女古語今吟,這是他在閱讀杜甫詩作之後,依其聲韻、感其情思而為之譜寫的現代音樂。

影片以杜甫《秋興八首》的聲韻作為全片的音樂主軸,讓杜甫一個不在場的吟詠詩人,穿過這個電影,與葉嘉瑩先生時空對話。

陳傳興在映後分享時也表示,很高興有機會在3年時間裡與葉嘉瑩先生交流。他表示,影片拍攝輾轉全球多地,不止追隨葉先生的生命軌跡,也更隨著中國古詩詞的發展脈絡。

來源 | 羊城派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