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流量多撕幾次就糊了

電影快訊 1278℃

可喜可賀,這場大戲終於殺青了。

隨著昨日電視劇《青簪行》(原著名:簪中錄)正式開機的消息公布。

鬧足了大半月的吳亦凡、楊紫撕番大戰,也終於能夠止戈休兵、暫落帷幕。

頂級流量多撕幾次就糊了 - 陸劇吧

老實說,對於這出戰況激烈程度趕超《金枝欲孽》,劇情幼稚水平於僅次過家家的爭番戲碼。

飄飄內心的滋味,是又驚又倦。

這驚,在於形式之新。

要知道,往日群星爭番,無論多大的咖位,都是等作品產出後,再在海報上爭名份。

可《簪中錄之爭番傳奇》呢?

開創先河。

娃,都還沒落地!

家大業大的「爹媽」二人,就由雙方愛放暗箭的經紀人及性情火爆的粉絲代勞,搶先爭起了優先署名權,力爭作品產出後的第一功臣名號。

頂級流量多撕幾次就糊了 - 陸劇吧

縱觀業界,也是獨此一家。

頂級流量多撕幾次就糊了 - 陸劇吧

而這倦——

依然在於套路之舊。

在這個新人連口西北風,都未必能搶到的影視寒冬。

兩個要資源有資源,要流量有流量的人,寧願冒著被天下恥笑的風險,也要堅持著不比敬業比咖位的奪番之戰。

現下世道的撕番搶功風氣之盛,可見一斑。

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

要問這風氣誰帶的頭,今兒飄飄可得好好尋尋鍋主。

誰在造作?

有句說句。

雖然內地娛樂如今是妖魔禍亂頻出,炒作已久不得安生。

但飄飄翻了翻老帳,發現這撕番搶功的鍋,還真沒法全賴現下的內地影業風氣。

畢竟「番位」一詞,雖是日本舶來用語,在霓虹的影視文化里,有擔綱收視高低的主責任之意。

但追本溯源——

將番位與功勞掛鉤一事,早在我國民國時期的影壇便初具意識。

1937年,男演員趙丹因不滿自己的海報署名排在周璇之後(幾年前周趙二人合作時,趙丹名字在第一順位)。

憤而向出品公司索取天價片酬,結果不僅被拒絕還被換角重拍,可謂得不償失。

而這次事件的爆發,也無疑標誌著番位評級引紛爭在華人電影界第一次鬧大。

署名先後順序,也從傳統的男性演員優先,逐漸過渡到:能為影片帶去更大票房影響力的能者/咖位大的演員優先。

以上世紀影業發展最如日中天的香港來看,男演員雖仍會大概率地被默認為擁有番位優先權的對象。

但不少女演員也能因為更當紅的事業資本,而壓番男主角,擁有作品的第一番位。

比如林青霞領銜主演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

而誇張如成龍,出演電影《A計劃》時不過客串身份,便因為票房號召力超強而位列第一番位。

可見票房賣座能力,才是香港影壇的番位評級核心。

但這些表象,遠絕不足以顯現香港影業巔峰期的爭番境況之複雜。

這不,考驗香港影人如何平衡番位藝術難題就來了。

且聽題:

當影片的兩位主角性別相同、且咖位相當時如何處理?

1973年,香港影業製作人創造了一個佔地為正方形,署名呈對角線陳列的方案。

為狄龍和傅聲兩位當紅男星,在邵氏電影中的共演一事,交上了完美的番位答卷。

而這個舉措,也開啟了兩強相遇則平番的先河,並被沿用至今。

比如2010年,同時聚集了成龍、李連杰兩位功夫之王擔綱主演的《功夫之王》。

無論是從人像大小、布局、到名字陳列。都巧妙地平衡了番位高低,使二位巨星都感到心滿意足。

不過有意思的是,計劃當真往往趕不上變化。

畢竟兩強爭鋒時,平番自然只需要對切蛋糕,可當數強爭番時又該如何處理?

答案:炮灰犧牲制。

比如夾在洪金寶和成龍中的元彪,便是如此.

C位的風光?

是沒有的,做小的尷尬,倒是一目了然。

壓軸的還在後頭。

因為看古早港星爭番,最佳打開方式,還是當屬諸神打架的《東成西就》。

從海報鬼畜般插人頭,就能看出這部片子的宣發是有大智慧的。

這部巨強卡司的戲,也得分出個強中強。

老版片頭以魔王哥姐張國榮、林青霞為軸心,居C位,而咖位較低的演員,名次為遞減狀向外散開。

一些海報則看似呈豎列狀,實際上是男女劃為兩撥。

兩強分布於邊緣,咖位高度向內心逐漸遞減變弱。

而近年修復版的片尾,更是玄機暗藏。

看似順序列出,實際以鍾鎮濤、葉玉卿為分割線,上下鏡像對稱。

總而言之,潛在的番位排序雖然有,但明面上各家的體面也周到地細緻照顧。

而各位影星們呢,也是踏踏實實做到了片場外該鬧的鬧,片場內該投入的投入。

以至於導演劉鎮偉雖然在拍攝期間苦不堪言,一度接受各大媒體採訪時,將此片選為自己演藝生涯中最痛苦的一部作品。

但由於演員們盡心賣力,笑果十足,因此也順利助力該片成為港片輝煌歷史中的經典喜劇之一。

可見此時的香港影星們,對於番位和實力之間的價值排序,是健康而良性的。

當然, 這,離不開導演和後期處理的智慧。

變質成病毒的番位

但有意思的是,隨著港台影業的資本勢力觸角逐漸深入內地,被一併帶入的爭番風氣,逐漸變了味——

2012年的《畫皮》番位之爭。

作為史上第一次映入內地公眾眼帘的撕番大戰,周迅和趙薇兩位大花在當年可謂撕得轟轟烈烈。

為了爭搶排名,二人沒少暗地分別向出品方施壓,博得署名話語權。

來看看這張寫滿二人博弈意圖的番位截圖——

一個以左為貴,一個爭高為尊,兩方涇渭分明,分寸不讓,可見當時戰火之激烈。

不過說實話,儘管爭番到了這般錙銖必較的白日化地步,飄飄倒覺得程度尚在情理之中。

畢竟兩位同咖大花在同場競技,戲份等重的情況下,平番不過理所當然之事。

再加上都在演技上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成績單,因此這番位也就爭得有理有據。

但,事態再發展到往後,可就越來越不對勁了。

來瞅瞅近年的戰況發展:

2016年,鹿晗和井柏然共同主演《盜墓筆記》,因為不滿鹿晗方在宣發時提出的番位安排,井柏然和鹿晗的經紀人及粉絲們,展開了歇斯底里地隔空罵戰。

2017年,電視劇《愛情進化論》開機,先後將男女演員張若昀和張天愛,名字打頭的宣傳微博分別發了一遍,引起粉絲熱議。

而關於張天愛的番位紛爭還不止這一起。

2018年,女演員金晨就發微博暗示過自己被某女演員搶角色。

感到被輿論非議的張天愛,當即甩出律師函,表示自己簽了女一號的劇本。

也是這一年。

主演《涼生可不可以不憂傷》的馬天宇,由於對粉絲們爭番造成的言論困擾感到忍無可忍,於是憤而炮轟對手演員粉絲,表示戲都是對方一個人演的,請停止紛擾。

到了2019年,由周冬雨、羅晉主演的《幕後之王》,則爆出了電視劇在招商和宣發時,沒有合理安排好演員番位的爭議新聞。

幾個月後,彭昱暢控訴自己被《小小的願望》片方進行番位欺詐。

再到如今,作為《簪中錄》主演的楊紫和吳亦凡,兩家團隊由於爭番不休,引得兩家粉絲將對掐戰火燃遍了國內各大論壇社區。

發現沒,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眼前——

內娛的番位之爭,已然陷入病癌化的模式。

從演員理直氣壯地表示自己不選角色、選的是番位。

到爭番火力從演員自個兒暗地發力,升級到如今經紀人公開兵戈相向+本人親自下場+粉絲夾道助威的強大陣仗。

藝人們對它的執念,似病毒般的一路發酵,以至於電影、電視劇、群星出席的各大活動場都難逃輻射。

可以說「番位」這一詞,比起形容為所謂的敏感神經。

飄飄倒覺得現在的它,更像是一根掐住了藝人們職業命門的大動脈。

在內,它被藝人們投射了自己全部的職業自尊,以及自身咖位高低的價值意義。

而在外,它既是粉圈攀比風氣下的話語資本,更是藝人們博取商業利益的巨大砝碼。

可「唯番位是圖」的行為動機背後,暴露的本質弊端是什麼?

在大的角度看,自然是行業的不規範,以及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

但落實到個體們的心理共性呢?

無疑是對數據的狂熱追捧,對自身實力的不自信。

對行業創作規律的不尊重,以及對作品質量本身的不關注。

對不起,觀眾鬼記得番位

將問題撥回最初——

《簪中錄》作為一部原著劇本為大女主視角的電視劇。

為什麼沒有演技質量保證的男主吳亦凡,會和楊紫爭一番到今天不休?

原因很簡單。

來看看上世紀的香港「票房賣座演員」,和我們現今口中的「流量演員」區別。

前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口碑和票房雙贏的基礎之上的。

他們的出頭靠的是紮實的演繹功力,一次次經歷市場的淘汰與檢驗,才擁有擔綱大梁的機會,因此產出的作品也經得起時間的敲打和咀嚼。

而後者的第一批紅利收割者,成功路徑極其相似。

有的依託於互聯網快速發展下的時代背景下,對粉絲經濟興起機遇的把握,而有的則是成熟的日韓造星工業模式作奠基石,快速建立的名氣。

這意味著什麼?

後者事業地基中的核心競爭力是不保值的。

那為了保住外在的體面假象,他們能做什麼?

用泡沫般脆弱但龐大的名氣,爭取一個個華麗的番位,來裝飾自己日益乾癟空洞的事業底氣。

問題來了,一通雞飛狗跳後爭到的TOP番位,真的能成為藝人在演藝道路上的完美奠基石嗎?

顯然不吧。

當年撕得再昏天暗地,《盜墓筆記》也沒成為鹿晗和井柏然的榮譽代表作呀。

而高達十億的電影票房,有為一番主演鹿晗,在陷入偶像失格後滑坡的聲譽保駕護航嗎?

答案不也是顯而易見?沒有嘛。

說實話,飄飄發現最熱愛爭番的幾位藝人們,大多事業半紫不紅或者正陷於事業困境。

但,他們想到的,都不是在戲上下功夫。

而是不夠清醒地在番位上猛干。

為什麼說不清醒?

因為娛樂圈人人都愛追逐浪潮,卻又常常容易忘記一個殘酷的現實——

那就是除了粉圈,根本沒有觀眾會去在意番位高低這件事。

1986年,周潤發出演《英雄本色》中的小馬哥一角,此後的30年間,這個片名提起來,都幾乎等同於周潤發的經典代表作。

可事實上呢?

他,包括這部戲的另外兩位主演,以及導演吳宇森。

當時都很霉,電影事業都在困頓中。

吳宇森急於轉型;狄龍剛和邵氏解約,老刀被棄;張國榮雖然在歌壇蓬勃發展,但電影角色一直就是小混混+大眾情人。

周潤發呢?直接被業界蓋章票房毒藥。

而當時,《英雄本色1》的一番男主是狄龍,周潤發當時只是個位列三番的演員。

但人家憋著勁兒,把功夫都下在戲上了。

誰能阻止大家想起《英雄本色》時,腦海出現的第一名字是周潤發?

2017年,雷佳音成功演繹了《我的前半生》中憨厚優柔的渣男前夫哥一角,從此一炮而紅,戲約不斷。

且看影視市場和觀眾們,誰在意了他當時只在劇中名列四番?

2018年,聶遠、秦嵐憑《延禧攻略》中乾隆和皇后容音等角色,成功在中年翻紅。

一個獲全網頒發愛稱「大豬蹄子」。

一個接受訪問時自曝非常開心,此次的出演成功洗刷了自己從影十幾年來,由於「知畫」一角深入人心的綠茶形象。

而在受捧的背後,觀眾們又何曾了解並在意過,他們的角色番位只是特邀出演?

當然,飄飄不是說,演員對番位有訴求不合理。

只是深感現下病態式的撕番行徑,於觀眾看來既無營養,於演員個人,也不具備任何正向的有效意義。

而導致撕番事件頻發的背後,固然和行業本身一定的秩序混亂有關。

但更多的,顯然還是從業者價值觀的次序尚未擺正。

君不見「天涯四美」,全員配角。

但卻因為各自飾演的角色魅力,和個人特質達到高度融合,紛紛在影壇留下一抹驚鴻的身影。

可見觀眾會喜歡誰,從來不是因為番位重量。

甚至,戲份長度,主角光環都不是絕對的吸粉利器。

有沒有小角色?

當然是有。

但,小不意味著壞。

壞,不意味著不能出彩。

片頭片尾名字放得大、位置靠得前,就等於成功嗎?

不。

真正成功的演員,莫過於觀眾記住了他的角色,卻不認識他,自己急著滿屏找他的名字。

那才是真正被表演打動的。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