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歲月里的電影故事

電影快訊 1543℃
流金歲月里的電影故事 - 陸劇吧流金歲月里的電影故事 - 陸劇吧流金歲月里的電影故事 - 陸劇吧

以主辦金雞百花電影節為契機,廈門全力實施影視產業培育行動。圖為境外客商在廈參加電影科技與虛擬體驗展。

本報記者 施辰靜 攝

11月17日,廈門民俗文史專家郭坤聰在沙坡尾活態傳承展示館舉辦當地電影歷史講座;兩天前,青年電影策展人顏志堅在本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展映主會場萬象城協助開展志願者培訓工作;在海滄,鄉村電影院創辦人陳原來接待了一批批上門觀影學習的訪客……

這三名本地電影人和電影愛好者的忙碌,只是他們長期致力於推動當地電影事業發展的一個片段。據介紹,金雞百花電影節之所以選擇落戶廈門,原因包括當地多措並舉推動影視產業蓬勃發展,本地電影市場進入高速增長期,以及影視文化消費需求旺盛等。顯然,廈門當地老、中、青三代熱切渴盼和積极參与電影事業,也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淵源:36年前就與電影節結緣

郭坤聰是廈門市通俗文藝研究會副會長,今年82歲的他,打小就喜歡看電影。當時,由於資訊較不發達,各大影院或者當地電影公司便會刊印電影說明書隨電影票附送,方便觀眾提前了解影片。據介紹,電影說明書除印有主創人員和故事梗概等信息外,有的還印發主題曲、影評、拍攝花絮,甚至附有討論提綱等。

因為熱愛電影,郭坤聰從10歲起就有意識地收集電影說明書。「每看一場電影,我都把說明書保存下來。」他說,一直積累到現在,據不完全統計,有1776張,最早可翻閱到1947年。這段收藏經歷,讓他非常熟悉電影發展歷程,尤其是廈門本地電影史。

「其實,金雞獎早在36年前就與廈門結緣了。」郭坤聰說,首屆金雞獎評選委員會副組長陳劍雨是泉州人,他建議第三屆金雞獎在廈門評選。1983年,第三屆評選委員會的23名中國電影藝術家齊聚鼓浪嶼。當年,郭坤聰也以廈門人民廣播電台文化記者的身份,全程跟蹤報道了評選過程。

廈門與電影的緣分則更早。據介紹,1928年,電影《火燒紅蓮寺》便到廈門取景;1978年,我省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血與火的洗禮》大部分外景也選在廈門。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每年都會有五六十個劇組、超100部影視劇在廈門取景拍攝製作,其中包括《瘋狂的賽車》《快把我哥帶走》《西虹市首富》《烈日灼心》等一批影響力較大的影視作品。

郭坤聰說,記憶里廈門城區幾條街的範圍里就聚集了好幾家電影院,觀影氛圍濃厚。新上映的電影一旦有喜歡的,他常常跟著電影放映員追著看,看三五遍是常有的事。

今年51歲的陳原來就是海滄區的一名鄉村電影放映員。「我們要用自行車載著將近50公斤重的設備和膠片,穿梭在轄區的各個村莊放映電影。」他說,這不是個「輕鬆活」,但村民的觀影熱情讓放映員們覺得,用光影「照亮」大家的業餘文化生活很有成就感。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陳原來從事了23年的電影放映工作。「抗戰、抗美援朝題材的影片尤其受大家歡迎。」他說,一些電影愛好者同一部電影觀看多次,甚至能夠記住每個鏡頭的銜接過渡、演員的表情動作。

現狀:三代電影人攜手共發展

對於郭坤聰來說,電影說明書是一個了解世界的窗口,從中反映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等令人受益匪淺。更重要的是,可了解國內外電影從無聲影片到遮幅式影片、數字電影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電影所經歷的拓荒期、繁榮期、停滯期、復甦期等。他的這些收藏和學習成果,也被用於參加「定格老時光」老電影物件展等各種展覽,惠及觀展者。

和郭坤聰一樣,陳原來也喜歡集攢電影海報,此外還收藏了許多電影老物件。今年3月,他自掏腰包,以每年近20萬元租下了東孚街道蓮花村的一個廢棄老倉庫,並耗費近百萬元將其改造成一個鄉村電影院——「東孚大戲院」。在這個面積達300平方米的鄉村影院里,陳列著30多台國內外上個世紀40到90年代的放映機、200多張海報,以及1500多卷電影膠片。「這裡面既有上世紀80年代16毫米的黑白膠片,也有2000年左右的彩色電影片。」陳原來說。

目前,這個鄉村電影院不僅免費向大家展示電影老物件,每周六、日還會放映老電影。「每個月僅電費支出就超過了2000元。」陳原來說,堅持公益性並非完全是因為情懷,還在於他感受到了一種變化。

這個變化可謂一波三折:在精神生活相對匱乏的年代,下鄉放映電影廣受歡迎,常常需要提前排隊搶佔好位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現代化影院的普及,露天膠片電影的觀眾也迅速從波峰跌到了波谷;而如今,不僅許多老觀眾愛「懷舊」,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觀看,乃至學習老膠片電影的放映。陳原來表示,希望鄉村電影院點燃廈門青年群體對電影的熱愛。

顏志堅就是廈門青年群體中的一員,儘管年紀不大,但作為一名電影策展人,他在圈內的名氣不小。熱愛電影的顏志堅在台灣世新大學電影系求學期間結識了不少對岸的業內人士,並且發現兩岸擁有相近的語言、風俗、文化,思維方式和拍攝製作的辦法卻不盡相同。「如果能有一個溝通交流的平台,就能讓彼此受益。」他說,雙棲青年影像季藉此於2016年啟動。此後,雙棲青年影像季的名稱變更為廈門藝術電影交流周,並舉辦了廈門百年電影論壇,邀請廈門籍的製片、導演、編劇、演員與觀眾交流。

「如今,觀眾不會只滿足於在影院觀看電影。」顏志堅說,影片的導演和主創從熒幕走到台前與觀眾交流互動,顯然有助於提高作品的附加值。這一點,廈門已經做得不錯。

展望:以節促產的藍圖已繪就

由於長期致力於策展,顏志堅此次被本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組委會安排為國際影展展映和港澳台地區影展展映活動的負責人。「我既是參與者,也會是一個旁觀者。」顏志堅告訴記者,電影節是一個龐大的項目,首次在廈門舉辦,他將在工作中積累經驗,同時力求發現短板,以便讓廈門藝術電影交流周等在此後的電影節中扮演重要角色。

剛剛結束的廈門市文化旅遊會展產業發展大會上,當地提出實施影視產業培育行動,以主辦金雞百花電影節為契機,堅持「以節促產」,聚合以電影產業為中心,囊括時尚、創意設計等在內的一系列產業形態,打造複合型文化產業鏈,構建「全域影城」,打造「廈門出品」。

此前,廈門儘管具備影視產業發展的「土壤和環境」,比如海濱城市環境宜人、每年適拍時間達10個月、取景地多元等,但也一直被詬病「是取景地而非影視基地」「候鳥式拍攝」等。業內人士認為,當地與影視文化產業相關的配套服務,並未形成規模或者完整的產業生態,直接關係到劇組拍攝成本的高低,最終影響到對拍攝地的選擇。

「廈門繪就的藍圖針對性很強。」顏志堅表示,近期當地市、區兩級出台實施了一系列有關影視產業的發展規劃和金融稅收方面的政策,強調通過「以節促產」,打造影視金融以及專業化服務平台,吸引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入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他以位於湖裡區的東南天地影視文創產業園為例,園區已經吸引了提供專業影視器材、影視配套服務的多家企業入駐。實際上,在思明、集美、自貿區等,攝影棚、藝人孵化基地,乃至為來廈拍攝的劇組提供一站式落地服務等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最讓幾名本土電影人高興的是,當地將積極推動與廈門大學合作創建電影學院,同時鼓勵廈門市高等院校和教育培訓機構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和多類型的影視人才培養。「發展電影產業是一個急不得的規劃,其中,電影人才是產業鏈能否成型的關鍵。」顏志堅說。

陳原來亦非常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未來將依託鄉村電影院這個平台,從研學等方面入手,為廈門影視產業的人才培養盡一份力。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