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上桌的食材, 承載著獨具小津哲學的電影世界

電影快訊 1636℃
端上桌的食材, 承載著獨具小津哲學的電影世界 - 陸劇吧

世界電影史上,導演小津安二郎是以食物隱喻電影的行家裡手。「吃」是他那些蜚聲國際的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吃」又是每個人的日常。關於自己的電影,小津留下這樣廣為人知的名言:「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會做豆腐。我費盡畢生心血,就是想做真正好吃的豆腐,如果要求我烤牛排或是炸豬排,根本就是強人所難」。

新近由楚塵文化·中信出版集團引進出版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一書,收錄了大量小津關於「吃」的有趣逸事,講述食物如何影響「豆腐匠」的60年人生。該書作者貴田莊,是日本文壇的「小津專業戶」,歷時數年,走訪了半世紀前小津在東京、橫濱、鎌倉時常光顧的餐廳食店,邊走邊嘗,發現更為真實的電影大師。

秋刀魚、海鰻、拉麵、炸豬排、茶泡飯……原來,端上桌的食材和發生在桌旁的對話,總是承載著獨具小津哲學的電影世界 ——編者

端上桌的食材, 承載著獨具小津哲學的電影世界 - 陸劇吧

[秋刀魚與蘿蔔]《秋刀魚之味》中根本沒出現吃秋刀魚的情節,小津想傳達的是秋刀魚在日本人心目中的意象,其味道就是這部作品的味道

《秋刀魚之味》是小津安二郎執導的最後一部作品。該片於1962年8月開機,11月殺青,並於當月18日上映。《秋刀魚之味》之後,小津原本曾計劃拍攝《蘿蔔與胡蘿蔔》。雖然由於小津的逝世, 《蘿蔔與胡蘿蔔》最終沒有完成拍攝,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作品名稱中都包含食物的名字。

可以說,不僅是日本電影,就連國外電影中,這樣以食物來命名的作品都很罕見。《秋刀魚之味》這個名字又讓人聯想起小津的另一部作品《茶泡飯之味》。令人訝異的是,《茶泡飯之味》最終以原本同床異夢的夫婦共享茶泡飯而圓滿結束,《秋刀魚之味》卻似乎與秋刀魚並無關聯。整部影片中根本沒有出現吃秋刀魚的情節,那又為何會使用「秋刀魚」來命名呢?

回顧小津的電影,僅《早安》一片中出現過秋刀魚。該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長子小實看見客廳飯桌上的配菜,向媽媽抱怨道:「什麼呀,怎麼又是秋刀魚乾和豬肉湯?」當然,由於導演擅用低角度構圖,我們看不清桌上的秋刀魚乾和豬肉湯。媽媽責備孩子們:「這已經很好了!」晚餐時,爸爸和姨媽回來了,這回是次子小勇惹媽媽生氣:「爸爸,今晚又是秋刀魚乾!」這些情節呈現了過去多數日本家庭中樸素的餐桌文化,孩子們直率的語言讓秋刀魚乾瞬間成為了焦點。然而《秋刀魚之味》中連這類台詞都沒有。

曾經有人問過小津《秋刀魚之味》名稱的由來,他的回答是秋刀魚好吃又便宜。也許小津想在這部作品中傳達的是秋刀魚在日本人心目中的意象,它物美價廉,蘸著蘿蔔泥吃的鹽烤秋刀魚,其味道就是這部作品的味道。

關於《秋日和》的執導,小津曾說過:「用感情來表達一部戲劇很簡單。只要通過哭和笑,就可以向觀眾傳達悲傷或喜悅的心情。但這僅僅是表演,不管怎麼訴諸感情,人物的性格和氣質都無法完整地表現。捨棄戲劇性的東西,不用哭泣呈現悲傷的氣氛,也不需用跌宕起伏的劇情讓人體會人生。我就是嘗試以這樣的手法來拍攝這部作品的。」《秋刀魚之味》的執導也許正是如此。它的名字同樣與故事沒有直接的關聯,但依稀試圖表現日本人吃秋刀魚時所嘗到的味道。如果再將小津的 《晚春》 《早春》《秋日和》等用季節命名的電影作品拿過來一起看,也許就更好理解了。《早春》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影片內容不一定與電影的名字有直接的關係。《秋刀魚之味》的時間背景就不是秋天,因為電影中有主人公吃海鰻的一幕,海鰻一般是在初夏至盛夏時節品嘗的。

從《秋刀魚之味》來看,就算小津計劃籌拍的《蘿蔔和胡蘿蔔》真的完成了,蘿蔔和胡蘿蔔也不會出現在電影裡面。與《秋刀魚之味》一樣,這部影片的名字也是由小津和野田高梧創作。

端上桌的食材, 承載著獨具小津哲學的電影世界 - 陸劇吧

不過,「蘿蔔」一詞曾一度要被小津用到電影名之中。小津在大映公司拍攝的電影《浮草》,起初考慮過用《蘿蔔演員》這個名字。這部電影是在小津的最後一部黑白電影作品《東京暮色》之後籌拍的。劇本於1957年的夏天至秋天完成。次年1月,小津和劇組人員去新潟地區取景,由於雪比預期的要少,他決定延期拍攝。也正因此,小津和野田立即開始創作《彼岸花》,並拍攝電影的夏季場景。在1929年的《年輕的日子》中,小津曾拍攝過大學生在赤倉的雪坡上玩雪的畫面,但那時他的電影風格尚未形成。雖然未能欣賞到小津式的雪國畫面著實令人遺憾,但慶幸的是我們欣賞到了他所拍攝的盛夏海景。

1959年5月,大映公司提出要將中途擱置的《蘿蔔演員》拍成電影。小津也應允,但由於拍攝時間改到了夏天,他必須重新修改已經完成的劇本。因此,6月中旬,小津和野田高梧夫婦一起前去伊勢志摩地區取材。他和野田於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蓼科的別墅改寫了《蘿蔔演員》的劇本,同時將電影名改成了《浮草》。

《蘿蔔和胡蘿蔔》這個名字,也許是想襯托之前沒能啟用的《蘿蔔演員》里的「蘿蔔」一詞。總之,小津和野田所構思的《蘿蔔和胡蘿蔔》,從角色設定和故事梗概上來看,是《彼岸花》和《秋刀魚之味》等作品的姊妹篇。

小津去世後,《蘿蔔與胡蘿蔔》作為紀念小津的作品,由涉谷實拍攝完成。該片於1965年上映,儘管內容多少繼承了小津和野田的想法,但主要還是基於涉谷實團隊的構思拍攝的。成片的電影採用了涉谷式喜劇的風格,與小津的風格迥然不同。

端上桌的食材, 承載著獨具小津哲學的電影世界 - 陸劇吧

[拉麵]情侶二人肩並肩坐著吃拉麵,感受著彼此的愛意。這樣非常親民和日常的畫面,反而更加凸顯小津電影的特點

小津電影里,多次出現吃拉麵和點拉麵的鏡頭。拉麵首次出現,大概是在其1936年的作品《獨生子》中。為了讓從信州遠道而來的母親享用夜宵,良助買了夜間沿街叫賣的那種拉麵。良助當時正給母親捶著肩膀,母親在跟他講述遊覽東京時見到的讓她驚嘆的雷門大燈籠。外面傳來了嗩吶聲,良助停下了手,問道:「娘,你吃過中華拉麵嗎?嘗試一下新口味吧。」說著就去外面的小攤上買了拉麵。他要了三碗面,並對老闆說:「多放些叉燒啊!」儘管對於年邁的老母親來說,就寢前吃拉麵會增加身體負擔,母親還是和良助夫婦圍坐在一起,享用了美味的拉麵。良助邊說著「明天我們去哪裡玩」邊跟母親說「湯很好喝」,勸她多喝湯。良助的言行舉止表明他意識到了母親對自己的失望,同時展現了他作為兒子竭盡全力孝敬母親的一面。這些似乎都隱藏在這頓夜宵的拉麵里,看了讓人不由得心酸難過。

主人公們在中華料理店吃拉麵的場景曾出現在《茶泡飯之味》和《秋日和》兩部作品裡。情侶二人肩並肩坐著吃拉麵,吃著相同的食物,感受著彼此的愛意。他們在餐館邊吃拉麵邊談情說愛,非常純潔,絕不會讓人聯想到「性」。這也是非常親民和日常的畫面。正是這樣的情景反而更加凸顯小津電影的特點。

在《茶泡飯之味》中,有來自鄉下、剛找到工作的岡田和居住在茅崎的節子吃拉麵的場景。《秋日和》裡面,也有公司職員後藤和白領綾子一起吃面的情景。前者是戀人,後者則為未婚夫婦。在此,我們必須要關注到在吃拉麵的場景中,兩者鏡頭存在的差異。兩部作品都是一對男女並排坐在拉麵店的吧台前,吃著拉麵。乍一看極為相似,但隨著畫面的展開,能看出《茶泡飯之味》的角度截然不同。

端上桌的食材, 承載著獨具小津哲學的電影世界 - 陸劇吧

《茶泡飯之味》的拉麵場景從掛著「三來元」布簾的中華料理店的外景開始。店外豎立著寫有燒麥和雲吞的招牌。這一幕里,渡邊濱子的《聖弗朗西斯科的唐人街》的動人旋律始終環繞在耳邊。緊接著是店裡的鏡頭,兩人並肩坐在面對著牆的吧台邊,吃著拉麵。節子與岡田的畫面不斷來回切換。鏡頭從正前方和側面取景,即從吧台側面來拍攝兩人。影片中,岡田和節子的鏡頭不斷交錯著,藉此展開了相親和拉麵等話題。構成這個情節的畫面非常自然連貫。當鏡頭從吧台的側面對準男女主人公的時候,岡田暢談起拉麵。

兩人暢聊著美食,內心也更靠近了。之後,跟《秋刀魚之味》里的三浦追加炸豬排一樣,岡田喊著「喂,再來碗拉麵,多放湯」,又點了一碗拉麵。緊接著,鏡頭再次切換到中華料理店的「三來元」布簾外,結束了這對男女吃拉麵的一幕。這一幕從中華料理店的「三來元」布簾開始,又在此結束,相互形成了呼應。

《秋日和》裡面,男女主角吃拉麵的一幕,基本是直接從店內場景開始的,所以拉麵店的店名無從知曉。然而從畫面深處的布簾來判斷,仍是「三來元」,儘管上面的文字是倒著的。影片先是從遠景拍攝顧客在店內就餐的情景,隨後從斜後方拍攝並肩而坐的後藤和綾子,之後便採用小津典型的回切手法展開劇情。後藤回憶母親的鏡頭與綾子安靜傾聽的鏡頭交替切換。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秋日和》里吃拉麵的場景,與《茶泡飯之味》不同,並無從兩人的斜前方進行拍攝的鏡頭。與《茶泡飯之味》相比,《秋日和》里吃拉麵的情景少了許多,這是電影製作方法的一個重大變化。《茶泡飯之味》拍攝於1952年,《秋日和》攝於1960年。8年的時間裡,小津在精益求精地追索著自己的電影風格。《茶泡飯之味》一片中,較多地使用了移動拍攝的手法,影片連貫性還不夠強(空鏡頭較多),這意味著小津的電影風格仍在摸索中。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