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综艺 1523℃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要知道,猫头鹰一直都被看作是“夜猫子”,平日里只在晚上行动。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事情似乎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2022年3月的时候,我国的专家表示,在青藏高原上,发现了一只白天行动的猫头鹰化石。

这似乎在告诉人们,猫头鹰并不是只有晚上才会行动,曾经它们白天也是“出门”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猫头鹰的神秘世界

自古以来,猫头鹰就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生物。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猫头鹰被称为“夜行神”,被认为是幽冥界的使者,因此在民间传说中也带有一些诡异的色彩。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然而,这种神秘的生物实际上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鸟类,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都与一般的鸟类有很大的不同。

猫头鹰,这种拥有圆脸和大眼睛的鸟类,与我们的印象不同,它们并不是总居住在树上的。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事实上,部分猫头鹰更喜欢栖息在草地和岩石上。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将猫头鹰视为不祥之兆,称为“报丧鸟”或“逐魂鸟”,这与西方文化中猫头鹰象征智慧和财富的正面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而猫头鹰的头部可以旋转270度,这使得它们可以在不需要移动身体的情况下,观察到周围的动静。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可以说,这对它们捕食猎物非常有利。

猫头鹰的主要食物是田鼠,而田鼠喜欢在夜间活动,所以说,猫头鹰在夜间捕食,以便更容易地找到食物。

再说了,猫头鹰的眼睛内部有更大的巩膜骨,这使它们在夜间能看得更清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猫头鹰喜欢在夜间活动。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可以说,猫头鹰在夜间的活动能力使得它们在捕食猎物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例如,当一只田鼠在夜间活动时,猫头鹰可以轻易地发现并捕捉到它,这是因为猫头鹰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看清楚物体,而且它们的听力也非常敏锐,可以听到微小的声音。

然而,猫头鹰在夜间活动的习惯也给它们带来了一些挑战。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在众多鸟类中,猫头鹰是唯一一个无法分辨颜色的物种,所以在夜间寻找食物时,主要依赖视觉和听觉。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猫头鹰在夜间失去了视力或听力,它们可能会很难找到食物。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但是,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发现的一种化石猫头鹰,却透露出迥异的生活习性。

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的这具史前猫头鹰化石异常完整,不仅保存了完好的骨骼,就连翅膀肌肉的肌腱也清晰可见,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中新猛鸮”,意为其生活年代和现存亲缘种类。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更令人惊讶的是,从模式种名“日行中新猛鸮”可以看出,这种猫头鹰竟然是白天活动的!

从化石判断,中新猛鸮体型与现今猛鸮相近,是典型的猛禽,拥有发达飞行肌肉和锐利的爪子与喙部。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一个习惯夜间活动的物种,为何在古代竟然转为白天活动呢?这似乎反转了我们对猫头鹰的刻板印象。

而这对于猫头鹰来说,或许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猫头鹰化石揭示的惊人秘密

据报道,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一只来自600万年前完整的猫头鹰化石,这只猫头鹰化石保存状态极佳,骨骼结构基本完整,甚至腹部还残留有未消化的食物。

这项发现为研究古代猫头鹰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习性提供了宝贵的考古依据。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在600万年前,这个还没有成为化石的猫头鹰在青藏高原上飞翔。

它是白天活动的猫头鹰,与现今大多数夜行性的猫头鹰不同。

然而,就在它刚刚捕猎到食物准备享受美餐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将它永远地定格在了那一刻。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几千万年后,这块猫头鹰化石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该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中新猛鸮的眼睛构造非常特殊,即使在光线强烈的中午时分,它也能清晰地看到地面的情况,顺利完成捕猎。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不仅如此,中新猛鸮的后脚趾和第二脚趾上的爪子明显更大,这表明它在捕食过程中可能主要依赖爪子进行刺杀,这与现代猫头鹰主要以鸟喙捕食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中新猛鸮是否就是猫头鹰的最早祖先呢?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科学家们认为,猫头鹰的祖先可能出现在恐龙时代的晚期,也就是白垩纪末。

上世纪初,科学家们在罗马尼亚发现了一个鹈鹕目的鸟类化石,它被认为是猫头鹰祖先的候选者。

然而,这一观点仍然存在争议。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如果这一发现得到证实,那么猫头鹰的祖先可能在7000万-6600万年前出现,它们最初可能是日间活动的鸟类,后来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逐渐转向了夜间活动。

或许600万年前的青藏高原可能是物种较为丰富的地区,这里可能有大量的食草动物和猎食动物,各种动物都喜欢在这个地区生活。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而这只猫头鹰应该是遭遇了大规模灾难,直接导致了它的死亡和保存,否则很难解释一个身手敏捷的猫头鹰为何无法逃脱。

有专家推测可能是某次剧烈的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直接将这只猫头鹰掩埋。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也有专家认为可能是特大规模的山崩或泥石流造成的灾害,当时的环境变化极为剧烈,导致大量动植物遇难。

有专家分析,600万年前的环境中,夜间很少有其他动物活动,白天才是猎物最丰富的时段,这些“反其道而行之”的猫头鹰选择适应白天捕食,也许是当时的生存之道。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当然了,还有专家说生物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不得不放弃某些祖先特征而改变生活方式的案例很多,猫头鹰也是其中之一,它们大约在3400万年前开始转为夜行,可能是为了避开日益增多的猛禽竞争。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它们失去了识别颜色的能力。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穿越时空的猫头鹰

你是否想过,一块看似普通的化石,竟然能带领我们回到亿万年前,探索地球的历史?

600万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场灾难使许多生物丧生。

然而正是这场灾难,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化石遗产。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科学家们通过对这块猫头鹰化石的研究,发现它与现代猫头鹰的最大区别在于眼骨的大小。

这一发现表明,这只猫头鹰可能并不完全依赖夜间生活,而在600万年前的地球上,白天活动的猫头鹰并不常见。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这意味着,当时的环境可能对猫头鹰的生存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迫使它们改变生活方式。

不仅如此,这块化石还揭示了猫头鹰的进化历程。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在现代世界中,猫头鹰有两种类型:昼行性和夜行性。

而这块化石中的猫头鹰则属于昼行性,这表明猫头鹰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这种适应性使得猫头鹰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繁衍,成为地球上最为多样化的鸟类之一。

可以说,这块化石的价值远不止于此,通过对这块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这块化石中的猫头鹰与现在的昼行性猫头鹰并没有直接的进化关系。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这说明在600万年的时间里,猫头鹰经历了多次独立的进化过程,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多样化的猫头鹰种群。

除了揭示猫头鹰的演化历程,这块化石还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古生态、地理历史和气候历史的重要线索,每一块化石都是一个时代的生物状态写照。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鸟类的祖先是恐龙。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 陆剧吧

然而,由于鸟类骨骼的脆弱性,使得它们的化石保存非常困难,因此无法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而这次发现的猫头鹰化石,则为我们的鸟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一块看似平凡的猫头鹰化石,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信息,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历史的神秘面纱。

标签: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