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 2022
时光飞逝 初心依旧
十年的沧桑铭刻心魂
十年的蝶变引领奋进
我们这十年
2022年,是“中国梦”提出十周年。这十年,羚城人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着。他们,从事不同的职业;他们,坚守不同的岗位。每一个追梦的姿态,都被定格为历史;每一滴奔跑的汗水,都将浇灌出未来。即日起,微羚城开设专栏《我们这十年》,让我们致敬每一个努力生活的羚城人,一起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作市民政系统悉心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民政民生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用实干与奋斗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聚焦脱贫攻坚
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作市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助力精准脱贫攻坚。通过开展兜底保障冲刺清零、挂牌督战、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等举措,基本实现了对象精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在兜得住、兜得准、兜得好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2021年以来,深入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切实巩固住、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截至目前,已将0.72万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动态监测,逐步实现由“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型。十年来,全市城市低保月保障水平从2012年的335元提高到2022年的784元;农村低保月保障水平从2012年的160元提高到2022年的458元,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
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单人保”、低保渐退、细化扣减就业成本、刚性支出等社会救助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全市现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948户5900人、特困供养人员199户205人,单人保260人,2022年截至目前实施临时救助4045人次;近十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46591.58万余元,发放特困供养资金903.5万余元,十年来为全市4万余人发放临时救助及困难群众生活救助金2720.4万余元。大力推行“资金+物资+服务”救助模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落实特困人员定期探视走访等制度,进一步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实际需求。
聚焦“一老一小”
不断健全服务体系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全市建成养老服务机构39家,其中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覆盖率达64.1%,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100%,共设置床位350张。2017年至2020年累计发放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资金150.7万元,惠及8144人次。投资440万元建成合作市卡加曼乡敬老院,总建筑面积1528.3平方米;投入672.8万元分别建成当周街道、伊合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880平米,两个中心为我市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短期照料、上门护理等服务,并通过智慧健康养老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家政服务等居家养老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全面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巡访制度,为全市农村留守老年人建立数据库并开展定期巡访探视。在对四个街道办适老化摸排的基础上,制定了《合作市特殊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实施方案》,为全市58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搭建合作市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全市439名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经济困难老年人、344名重度残疾人上门入户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心理慰藉、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累计开展服务2.04万人次,产生护理补贴136.4万元。
在儿童福利事业方面,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29个市直单位为成员的合作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合作市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5个政策文件,市、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协调机制全面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日臻完善。推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阵地建设,到2022年底建成5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有序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全市城镇散居孤儿、农村散居孤儿养育标准分别由十年前的每人每月800元、600元大幅提升至当前的每人每月1280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也参照孤儿保障标准纳入保障范围。落实“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点燃希望圆梦大学”资助寒门学子上大学、天津市社会组织对口帮扶等工作,累计为150余名大中专院校在读寒门学子、贫困家庭大学生、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资助费用95.3万元。
建立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将全市654名困难残疾人和979名重度残疾人相应分别纳入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范围,2016—2021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147.24万元,积极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实现“跨省通办”。加强信息共享比对,主动发现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补贴范围。
聚焦基本社会服务
实现规范有序
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深入推进。出台了《合作市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合作市殡葬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完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殡葬改革工作机制。调整优化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范围,积极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改革,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倡导后养薄葬、节地安葬、生态安葬等新时代殡葬新理念。
婚姻登记处坚持以“依法行政、为民服务”为宗旨,以创建文明窗口为载体,以优质文明服务为目标。近十年累计办理结婚登记2800对,离婚登记479对,补办结婚登记872对,登记合格率和管理指标均达到100%,进一步推进结婚登记“州内通办”业务,全面完成婚姻登记档案信息补录工作,实行婚姻登记预约服务,并设置颁证大厅。
不断创新救助方式,探索救助管理与服务新模式,推动救助管理工作全面提质增效,救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标准化、专业化、科技化。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和“流浪孩子回校园”等专项行动,实现了流浪乞讨人员凡困必帮、有求必应的工作目标。加强对流浪乞讨对象属地化救助管理,从站内照料到救助寻亲、从落户安置到源头治理,近十年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521人次。
聚焦共建共治共享
加快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建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在全市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把村(居)民委员会与村党组织换届统筹起来,把村、社区换届统筹起来,把换届工作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同步健全村级配套组织、同步精准选派驻村干部、同步选优配强村(居)民小组长、同步加强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同步健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同步完善村级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同步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目前,全市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分别达到92.3%、100%,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全市39个村、8个社区共选举产生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389人,其中“两委”委员平均年龄39.4岁,比上届降低6.2岁,高中及以上学历202名,比上届提高21.3%,有效实现了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学历“一降一升”,从根本上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结构,起到了连接政府和群众的纽带作用。
全面推行“一格多员”责任网格管理模式,让社区党员、社区干部、联户长融入网格、服务网格,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听取基层居民意见建议,协调化解重点工作推进中存在的矛盾,切实把工作落实到每个网格。
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管理服务为基准,规范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近十年来全市核准登记注册社会组织55家,其中社会团体44家、民办非企业11家。注销社会团体29家,变更法人、名称、地址等7家。截止目前,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27家,其中社会团体1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9家,严厉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排查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7家。全市现有社会组织27家,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规划,有效引导社会组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打好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基础,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党员摸排,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共产党合作市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
社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明确了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1.4万人。并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动设立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4个,城市社工站建设做到了全覆盖,通过开展入户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困境儿童,志愿服务“三留守”人员、困难残疾人,助力社区疫情防控等活动,充分发挥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稳慎有序开展行政区划调整,积极稳妥推动撤乡设镇。通过内业收集、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几个阶段,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采集地名信息2186条。对辖区内119条“大、洋、怪、重、译”等不规范地名进行清理整治。完成准门楼牌编号、核对、制作、安装等工作,着眼长远、创新机制,不断完善措施,实现地名标志管理规范化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高度。上墙启用61610个门楼牌,上墙率已达100%。召开了合作市《地名志》编纂工作座谈会,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志》,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甘肃省地名标志词典》编纂工作,全面完成第一、二轮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任务,扎实开展第四轮界线联检。深入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切实维护行政区域界线的法定性、严肃性和稳定性,有效防范边界周边纠纷与争议,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妥善化解边界纠纷,有效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十年来,我市未发生因界线实地位置认定不一致产生的纠纷,实现共建平安线、和谐线的目标。
回首十年,合作民政为新时代雪域羚城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贡献了“民政力量”。新征程取得新成就,新时代实现新跨越,展望未来,民政系统将在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切实强化使命意识、全局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争先意识,打造法治民政、良心民政、精准民政、阳光民政,以坚定有力的步伐跑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不断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