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电影七十年: 张艺谋们在《红象》中的一声吼叫

电影快讯 1155℃

何为“张艺谋们”?谁看过电影《红象》?这与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五代导演有关,与改革开放后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有关。一般评说:电影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是第五代导演的标志性作品。但事实上,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是拍摄于1982年的电影《红象》。

在看,这部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创作阵容非常豪华:导演是田壮壮,张建亚和谢小晶。摄影是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师哥曾念平,副摄影有三个:张艺谋,侯咏,吕乐,美术冯小宁。

中国民族电影七十年: 张艺谋们在《红象》中的一声吼叫 - 陆剧吧

“张艺谋们”说的是“78班”,“第一声吼叫”是形容了当时老导演郭宝昌的评价:《红象》“几个画面一出来我就傻了,中国怎么出这东西了?这是一帮什么人拍的?凭我当导演的直觉和敏感,我知道一批新人起来了……”

《红象》这部影片讲述了云南三个傣族小孩的故事,简单又普通。名叫岩罗、岩甩和依香的三个小朋友,一次听寨子里的老爷爷讲故事:在茂密的大森林中,有各种各样神奇的动物植物,象征着神的是一只“红象”,他不仅浑身红亮而且还会飞。

好奇的孩子们,趁着学校放暑假,就相约结伴到森林中寻找红象。一个孩子,看美丽的马鹿,淘气使然,开枪打伤了他。朋友之间引起争执,在跟踪红象时又发现一口陷阱。

中国民族电影七十年: 张艺谋们在《红象》中的一声吼叫 - 陆剧吧

一只小象被困在里面,三个小伙伴准备救这只小象,一只凶猛的豹子扑出来了,危机关头,“红象”显现,三个傣族小伙伴终于揭开了红象的秘密,......

从摄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看,《红象》的创作者们,当时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师生都受到“自然光效”摄影大师斯托拉罗和阿芒都的影响,大部分镜头以自然光效完成。

用现代技术标准来看,画面反差大,颗粒粗糙,很多在暗光条件下拍摄的镜头明显虚焦,由于摄影师上的多,《红象》在摄影风格上也不够统一。

中国民族电影七十年: 张艺谋们在《红象》中的一声吼叫 - 陆剧吧

全篇很少用灯,从构图到用光,在当时的电影拍摄上,可以说是胆大妄为。他们效仿的斯托拉罗,后来在中国拍摄了《末代皇帝》,阿尔芒都则是《天堂的孩子》的摄影师。

可见《红象》中发出的第一声吼叫,以夸张的构图、浓烈的色彩,不仅成为后来的《一个和八个》在影像风格上的预演,也显露出日后第五代导演特有的风格和艺术追求。

甚至可以说,这部绝对低估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在经历过“文革”10年浩劫之后第一次系统而大胆的全新尝试。

站在儿童的角度构想影片的主题,以及结构和拍摄方式,杜绝任何说教。这在儿童电影的创作上,很有探索意义。

他们的探索方向是逼近电影,卸除自身的枷锁,正如画师对绘画的评价:逼近即意味着忘记成法、声名、理性等级和自我......”在儿童电影创作上,以至在新时期电影创作上,都必须突出形象性,动作性,寓教于美,让视觉上美好的画面留在记忆中。

当年,第5代电影的精英骨干们,在这部影片中的追求多少有些极端,为杜绝说教甚至连剧本中对大象一些习性的介绍,对“红象塘”的成因的解说,都统统删去,以致影片中对这方面的情节交代的不够清楚。其实对儿童片,有些说明是必要的,特别是知识性的内容还是很有益的。

《红象》这一声怒吼之后,田壮壮又接连拍摄了《猎札撒》和《盗马贼》,也是把以影像为本体的美学形态推向极致,为民族题材电影开拓出新生面。

引来当时很著名的纪录片摄制者约里斯·伊文斯的一声惊叹:“中国电影很有希望!”而作为美术的冯小宁,在之后的导演创作道路上,他的“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有了《战争子午线》《北洋水师》《大空战》《黄河绝恋》《紫日》,而自《红象》起步的少数民族文化关注,又推出了《红河谷》和《嘎达梅林》,以诗化的结构表达电影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其实,很多杰出的电影导演,他们的“第一声怒吼”都是出自少数民族电影。比如宁浩的《绿草地》,陆川的《可可西里》,甚至文牧野,也是从短片电影《纹身》起步的(原片名为battle)。

有一位学者甚至有些武断地说:中国真正能走远的电影导演一定会从民族题材的这块土壤起步。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