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内蒙古剧组真拼, 网上下载张图纸改造出一辆嘎斯卡车

电影快讯 1917℃

日前,由呼和浩特本土导演王路沙导演的《红色之子·单刀赴会》正在全国公映。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部电影中的一台重要道具——二战时期的嘎斯AA军用卡车是如何被剧组改造出来的。

当导演来找我,要我做一台二战时期的嘎斯AA军用卡车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啥?啥东西?二战?还军用卡车?我只听说过嘎斯69小吉普。我天,军用卡车见都没见过,临走,导演甩给我一塌子博物馆照片,网上荡来的图纸和一个1:32的微缩模型……

这个内蒙古剧组真拼, 网上下载张图纸改造出一辆嘎斯卡车 - 陆剧吧

剧照

我就想我是干赛车改装的,改卡车我可不在行,但人家在等回信呢。查了两天网络,才搞明白,嘎斯AA是1932年前苏联高尔基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卡车,其原型是美国的福特AA,战时被当做军用卡车广泛装备于苏联部队,后期演化出了多个用途的版本,外形酷似同时期福特的小汽车。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曾多次出现的卡车就是它了。

这个内蒙古剧组真拼, 网上下载张图纸改造出一辆嘎斯卡车 - 陆剧吧

拼装模型

研究了两天,我觉得实现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再加上也想做些值得回忆而且有意义的事(能吹一辈子牛的事),就接下了这个任务。

这个内蒙古剧组真拼, 网上下载张图纸改造出一辆嘎斯卡车 - 陆剧吧

剧照

而后,我们的团队进行了第一次商讨,干改装的还是习惯性的想从"改"着手,目标:所有裸露在外的地方都能经得住拍。所有看不见的地方能扛得住糟。我们要做的是一台真车,能跑能拉货的真车,而绝非“道具”。一连几天走访各种拆车场,老单位的车库,周边农村,希望能找到一台近似的卡车。本以为可能跟早期的老解放相似,用尺子一量,解放的尺寸要比嘎斯大得多。

改装前的汽车

就在失望之际,机缘巧合,我们却在农村找到了一台即将被报废的跃进方头卡车。经过测量,其轮距、轴距都与我们从模型和图纸上得来的嘎斯AA尺寸接近,甚至连轮毂的造型都近似,只是总长略大于嘎斯。

第一步就是拆车!

兴奋过后,果断跟车主谈了价钱把车拖了回去。然后就是拆,想着留下底盘重做车楼子和马槽完事!

此时的工作还是继续拆!

当拆得只剩车架时,所有人都傻眼了,本以为是后面改短就行,现实却是发动机位置需要后移45厘米,就是把车头改短。

跃进的发动机在屁股下面,而嘎斯却跟小车一样发动机在前头。还有车架高了15厘米,轮子直径大了8厘米。这还不算我们已知的前悬挂结构不同,制动器架构不同,以及一系列的小差异。也就是说这辆车除了大梁和后桥能直接留用剩下的都得重做。

才走一步就被打脸,尴尬啊。

制作前悬挂

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其实是前期策划不足),我们分了三队人马,一队负责机械和车架底盘改装,一队负责做车楼子,一队负责去采购寻找加工各种必要的零件。

改装初期

说是三队人,其实就是五个人头。

第一改造底盘,因为这辆车从正面是能够看到前悬挂的,所以这一部分必须要改。大家找来一组弓子板,改它!我们现在的汽车都是由单跟避震分别支撑一个轮子和悬挂系统,而我们要做的这个家伙,却是一组弓子板横搭在纵梁上,两头分别支撑起一个轮子,这一步还算顺利的安装完。

改短转动轴

第二,就是因为发动机需要后移,传动轴也要相应改短,这个过程中需要制作发动机的支撑零件,改传动轴,放置所有无处固定的部件,改挂挡机构以及转向机构。好在这些东西我们相对还比较熟悉,只是加工零件比较费时。

将原来的发动机后移

起初这里本来想移植一台V8引擎,以应对拍戏要求的高速行驶,后来考虑到现代发动机电控原件多,一但在景地抛锚,维修不便可能会耽误剧组正常拍摄。而且资料上看当年这台车的设计时速也不过75公里每小时,V8引擎有点儿夸张了。最终,我们决定留用卡车上的潍柴柴油引擎,幸运的是这台柴油机的状态相当好,至于柴油机在寒冷草原难启动这点,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人力克服。

到这步就基本有样儿了!

就这样发动机和变速箱安装完毕,并且拆除了所有不必要的东西,只保留了柴油机的预热功能。散热风扇,大灯等所有用电单元全部单接开关,尽量避免使用电控,仪表也全部换装机械式仪表以尽量还原真实。同时,为了确保翻车戏的安全性,我们将油箱和电瓶安置到了车架最安全的中间部位。至于车头的加油盖则单纯为了还原车型,没有实际的作用。

手工塑形

车体制作对我们来说是最难的部分,这关乎到与真实的嘎斯有多像,成败就看这个了,而这也是我最没底的地方。完全是重做,跟改不沾边。请教了一些老钣金师傅后,我们用换算好的数据将驾驶室和发动机舱分成了若干单独的分块,使用激光切割把每个部位的钢板都切出来,然后焊接,修改,一锤一锤的塑型,敲敲打打整整用了21天,期间角磨机干废3把,焊丝用了整两盘。

最艰难的工程完工

车内骨架同样考虑到翻车的安全性,我们采用了制作赛车防滚架的方法,因为导演说希望人开着翻,所以大意不得。玻璃是定制的钢化汽车玻璃,细小的诸如门把手、机械仪表一类的零件,我要感谢网络,真的给我省了大事,节约了好多时间。

安装仪表盘

后马槽是纯木质的,换算好数据,手工绘制了图纸,在制作车楼子的同时,请来了专业的木匠师傅,当然类似锁机,扣铁,马槽合页一类的也还是我们自己做的,请援兵也是实在没招了,时间不赶趟啊。

正在制作木质马槽

我记得在距离开机还有7天的时候,整车算是基本完工了,一台帅气的银色钢铁机器呈现在了大家眼前,至此真的松了一口气,剩下的就是钣金喷漆和驾驶测试了。

喷漆

喷漆组的兄弟们也是相当给力,连着奋战两个通宵,完成喷漆后距离开机还有4天,凌晨一两点我们把车弄到了测试路段。

测试

平路测试非常顺利,卡车最快能跑到85公里每小时,比真车还快,机械的运转状态也一切正常,但高兴了没多久,进行颠簸路面测试的时候,前悬挂的两根限位拉杆都被颠断了,然后车辆就变得异常难以控制,紧急回去熬夜做了补救,但因为这部分是属于设计失误,结构先天存在缺陷,来不及加工零件了,也就只能是将就。

赶赴现场

两天的路测和调整结束,第三天一早卡车就上了拖车,赶赴200公里外的苏尼特右旗赛罕塔拉草原外景地,至此制作过程算是画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我记得当天就收到了很多人的信息和电话,内容无外乎就是“你们真的做出来了?”当时心里还真是有些完成了一件大事儿的小激动。

亮相苏尼特草原

整个过程中,其实最难的就是“第一次”,别说经验了,见都没见过。质疑的声音很多,等着看笑话的也有,甚至在工期进行到一多半时,我都能感受到我们团队内部也产生了质疑,好几个夜晚我是一个人孤身加班到了凌晨,因为事是我接的,别人能退我不能,多少人在等着看着呢,不说辜负了朋友的信任,干不成也给自己留下了遗憾。

我们的合影

但是好在兄弟就是兄弟,用不着太多沟通,很快我们就又肩并肩战斗了,直至大功告成。为什么我们叫”阵地”,就是兄弟们一起坚守奋战。所以,最值得欣慰的就是我们有一个足够团结的集体,有好朋友的鼓励和不遗余力的支持。拍摄时我是和阵地技师孙建波一起奔赴剧组的,他负责维护和驾驶嘎斯,我呢,转换角色变成剧组移动摄影组的车手。

尽管“我”是一辆车,可在片场“我”才是明星

在实际拍摄中体会到了我们这个作品的实际表现,说实话动力是杠杠的,在没有路的戈壁上飞驰,一点儿不掉链子。

最好玩的,就是我们可能过分的考虑了安全性,毕竟平日里改车,跑赛道的车不光要快,安全也是第一位的,所以一不小心做了一台"装甲车",以致最后导演说翻车戏效果欠佳。

要说遗憾大概就是没能达到我心里的完整度,主要时间太紧啦,拍戏比天大,耽误不得。无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像"就好,如果时间充裕,些我想着怎么也得做到95%相似,这才叫复刻。

剧照

总的来说,这是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很快电影就要上映了,期待时隔一年后看到这个大宝贝在荧幕上的风采。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