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级富豪沦为流浪汉,他宣布破产:缺钱的人,都做错了什么?

电影快讯 1628℃

海灵格说,金钱是有灵魂的。

它从属于生命,只在侍奉生命的过程中被使用和转移。若它没有被用于让生命变得丰盛,就会离你而去。

尼古拉斯·凯奇应该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当年年仅32岁的他,凭借《离开拉斯维加斯》斩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事业顺风顺水,片酬一度高达2000万美元。

2007年,凯奇成功获得年度票房总冠军,以1.5亿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排行榜。

从顶级富豪沦为流浪汉,他宣布破产:缺钱的人,都做错了什么? - 陆剧吧


可是,由于他挥霍无度,很快变得负债累累。前几年去酒吧喝酒,还被当成流浪汉赶出来。这些年,为了还债,拍了无数烂片,口碑直跌谷底。

其中就包括自传式电影《不能承受的天才之重》。有意思的是,这部片子首映之后,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他用这部分挣来的钱,还了不少债。

不难看出,凯奇对金钱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事实也是如此:一个人对钱的态度,决定了他会以何种姿态立于世间。

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钱的爱与恐惧

在凯奇的戏剧人生中,每一分钱的流向都有其深层心理原因。

据报道,他曾斥资30万美元买下一个6700万年前的塔博龙恐龙头骨。然而,后来这个头骨被证实为偷盗所得。他只得将它交给警方,30万美元打了水漂。

他还买过一个史前熊头骨。不幸的是,在家里打台球时,不小心把它打坏了。

此外,他还特别喜欢买豪华游艇、豪车、庄园、岛屿。总之,什么烧钱,买什么。

鼎盛时期,凯奇拥有4艘豪华游艇、50辆稀有汽车、30辆摩托车。而他买过最贵的东西是位于巴哈马的两个私人岛屿,价值约700万美元。


然而,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很爱买鬼屋。

2006年,凯奇花34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200万人民币)购买了一栋鬼屋。它是连环杀手德尔芬·拉劳里夫人的财产。据悉,她在这栋屋子里折磨并杀害了家中无数奴隶。

从投资的角度看,鬼屋完全属于坏资产,可他不在乎。

此外,频繁结婚,且每次都特别草率,一离婚就被分走大部分财产,也是加速凯奇破产的另一重大原因。

最终,10亿资产很快被挥霍一空。

从顶级富豪沦为流浪汉,他宣布破产:缺钱的人,都做错了什么? - 陆剧吧


一如海灵格所言,金钱有灵魂。当然,所谓灵魂只是一种隐喻,它指的是我们的潜意识。

我们的潜意识知道或能感知到金钱应当留下或失去。

决定金钱流向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我们潜意识里对金钱的态度。

可以看出,凯奇对金钱的态度是任性的、随意的、非理性的,仿佛面对一个急于要摆脱的讨厌鬼,只想赶紧甩开。

他享受更多的是花钱那一瞬间的快感。因此,即便拥有了很多金钱还是不够,疯狂消费后无力支撑时,又将买来的东西贱卖掉。久而久之,挥霍成瘾,形成恶性循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很显然,这些钱都没有好好侍奉过他的生命,反而让他一度陷入困境。

结果,金钱如他所愿,纷纷离他而去。

从顶级富豪沦为流浪汉,他宣布破产:缺钱的人,都做错了什么? - 陆剧吧


一如《金钱心理学》一书作者摩根所言,决定你跟金钱的关系的,是你的潜意识,而不是你的智力和知识。

从潜意识角度看,我们对金钱的感受往往处于两极之间,一头是恐惧,一头是爱。

何为恐惧呢?它是一种对自己不能掌控之事的本能排斥和回避,且很情绪化。

比如,一谈到挣钱,就觉得很累、很辛苦、很为难;又或者,一花钱就觉得内疚不安、羞愧难当。

这些被金钱激发的负面情绪,就是恐惧。

相反,一个人对一件东西充满爱意时,所有的情绪都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主动创业者都是如此,对钱的热爱,驱使他们竭尽全力去追逐,在这个过程中,哪怕会历经挫折,依然不改初心。

从这个角度看,表面上人人都想变成有钱人,但潜意识里有人爱钱,有人怕钱。

爱钱的人,被钱滋养;怕钱的人,只会被钱一直消耗。



缺乏金钱的本质是缺乏爱

为什么我们对金钱的态度差别那么大呢?

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金钱是重要客体。所谓客体,就是自己以外的世界,人活一生,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自我和客体(外界)关系的过程。

一个内在具足的人,更容易与外界建立良性的关系。反之,一个内在匮乏的人,与外界总会拉扯不清。

凯奇是天生的演员,自我很戏剧化,投射到外在,就表现为冲动消费。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与他的原生家庭有关。

从顶级富豪沦为流浪汉,他宣布破产:缺钱的人,都做错了什么? - 陆剧吧


凯奇出生于鼎鼎有名的科波拉电影世家。

叔叔是执导《教父》三部曲的弗兰西斯·科波拉,堂妹是凭借《迷失东京》拿下小金人的索菲亚·科波拉

在家族的熏陶下,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非凡的演员,尤其热衷于扮演超人。然而,在多次“追梦”无果,受到挫败后,他只能转向从稀奇古怪的收藏和特立独行的婚姻中寻求满足感。

从顶级富豪沦为流浪汉,他宣布破产:缺钱的人,都做错了什么? - 陆剧吧


高片酬提供的高消费力,放大了这种需求的呈现效果。

从本质上来看,他买的不是头骨或岛屿,而是试图用这种方式自我疗愈,修复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内在越撕裂的人,行为往往越疯狂。

所以,他是“败家子”,也是可怜人。

从顶级富豪沦为流浪汉,他宣布破产:缺钱的人,都做错了什么? - 陆剧吧


反躬自身,也是如此。

一个本自具足的人不容易被金钱左右。而内心若是匮乏的,就很容易被金钱牵着鼻子走。

张德芬老师说过,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疯狂的行为,都是内心匮乏感累积到一定强度的集中迸发。

只是,不同人有不同的匮乏感,所以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一样。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至少可分为3重。

第一重,因为有很强烈的生存焦虑,化身工作狂或葛朗台,拼命挣钱却不舍得花钱。

第二重,为了讨好别人,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所谓炫富、攀比,本质都是试图用钱证明自己的价值,以获得虚假的认同感。

第三层,为证明自己能做成某事,从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不同层次,我们对金钱的感受很不一样。


金钱不过是一面内透镜,照出人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真实、最强烈的渴望和失望。

换句话说,若想快速了解一个人,和他谈钱,从他对钱的态度,可以看出他自体是匮乏的,还是丰盛的。



钱,流向不缺爱的人

是怎样的匮乏让我们不能与金钱建立起更好的链接呢?

答案就藏在你与金钱现在的关系里。

看一看你的钱都流向了哪里?

算一算有多少与爱有关,有多少与恐惧有关?

我们花的每一分钱,是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毕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钱都是稀缺资源。

若一个人觉得颜值即正义,就会花很多钱在外表上,甚至贷款去整容。

若一个人觉得工作能力才是立身之本,就会花很多钱学习。

若一个人觉得活着就该及时行乐,就会将钱都用于吃喝玩乐。

若一个人觉得活着就是受苦,可能就只会挣钱,不舍得花钱。

若你感到持续被滋养,即是为爱花钱。若你持续感到焦虑不安,即是因恐惧而花钱。

因此,谈论钱,不是世俗,而是一次与自我深度对话的机会。

问一问自己,是否做好准备让生命更丰盛呢?并有意识地,让每一分钱服务于提升生命质量。

也许很多人习惯了被恐惧驱动,不知道该如何为爱而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观察那些活得自在丰盛的人。

比如玻璃大王曹德旺。

还要多与这样的人聊聊钱。

你会发现那些很容易挣到钱的人,内心往往是丰盛的,这是因为唯有内在具足,才有余力去折腾。否则,一辈子都在忙于填坑,疗伤,哪里还有力气去实现自我价值呢?

钱,不是挣来的,是修来的。

不要盲目追逐金钱,当你内心丰盛,被爱充满时,钱自然会朝你而来。

从顶级富豪沦为流浪汉,他宣布破产:缺钱的人,都做错了什么? - 陆剧吧

从顶级富豪沦为流浪汉,他宣布破产:缺钱的人,都做错了什么? - 陆剧吧

策划 | Kiwi

编辑 | Kiwi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