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崮”事|松崮山体最标致,南岩民兵扛大旗

电影快讯 1309℃
沂蒙红色“崮”事|松崮山体最标致,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陆剧吧沂蒙红色“崮”事|松崮山体最标致,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陆剧吧

松崮远景。

松崮,是一座秀美的崮,位于沂源县大张庄镇,海拔662米,是附近山头的制高点。繁茂的树木遮蔽着俊秀的山体,凸显出裸露的崮顶。当地人们说,这是崮中的模特。

蒙阴县志载,《秋登松崮山止宿》诗云:

古木萧森掩饰扉,空中楼阁自依稀。积苔迥断行人迹,绝巘长留落日辉。

僧影老随松影瘦,泉声时并雨声飞。山房欹枕寒生月,静听疏钟下翠微。

9月3日,松崮山腰上,风力发电机正默默地旋转。问起正在忙碌的村民,他们说常有人来攀崮游玩;再问及抗战时期南岩民兵在附近战斗的情形,他们说:“南岩民兵很出名,在这松崮山上打过仗,山南边的松崮烈士陵园里,还有烈士们的墓碑。”

沂蒙红色“崮”事|松崮山体最标致,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陆剧吧

熊珂忠在松崮烈士陵园里,讲述当年的故事。

松崮村东的松崮烈士陵园里,南岩五村党支部书记熊珂功和村民熊珂忠来到熊家香烈士墓碑前。熊珂功说:“熊家香烈士是在1943年的王家庄战斗中牺牲的,四天后他的遗体才运回村里,十年前他被移葬在了烈士陵园;他边上的于功臣、于天后、于天慎……都是我们南岩民兵烈士,共有十多人安葬在了这里。”

沂蒙红色“崮”事|松崮山体最标致,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陆剧吧

南岩五村党支部书记熊珂功(图右)和五村村民熊珂忠讲述熊家香烈士牺牲时的情景。

熊珂忠是南岩民兵的组织者之一、“民兵战斗英雄”熊子星的儿子,他说起了当年从父亲那里听来的南岩民兵战斗故事。

1938年夏,大张庄镇南岩村村民熊加福和周边村里的青壮年,开启了自发的抗日游击战斗。1943年3月3日,我党蒙阴武装部干部熊子功回到南岩发展民兵,由熊子功、张玉水任正副队长,熊加福、熊子星共同组织领导的40余名青壮年在南岩村庙前的红旗下宣誓:“保家卫国,抗战到底。”从此,南岩民兵英勇地同日伪军展开斗争。1943年4月初,他们仅用了3颗子弹就令13个欲进村抢劫的伪军缴械投降,民兵无一人伤亡,首战告捷。8月18日晚,民兵前后夹击盘踞在玉皇山上的伪军,20分钟不到,他们全歼守敌34名,缴获步枪18支、机枪2挺、小炮2门、子弹10000余发,南岩民兵仅有2人负伤。

沂蒙红色“崮”事|松崮山体最标致,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陆剧吧

于朝松老人讲述当年的故事。

这些战绩极大鼓舞了当地军民的士气。唐庄、大三地、张庄、东上峪等村,也在南岩的影响下建立起民兵组织,初步形成了民兵联防。

屡战屡捷,南岩民兵的战绩也惹恼了日伪军。1943年10月23日,1000多名伪军围攻南岩村,第二天500多名日军也加入围攻。南岩民兵队长熊子功的女婿、南岩六村老党支部书记于朝松老人,说起了他所知道的这段战斗情景:“我们是吃了几个汉奸的亏,当时没打死他们,让他们把鬼子和伪军勾来了……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南岩民兵打了3天3夜,打死、打伤近百名敌人后突围了。敌人后来就放火烧村,烧了6天,村里被烧得仅剩下一个瓦门楼子。”

松崮山下,是南麻(原沂源县城)通往岱崮及莱芜的公路干线,也是我军的重要补给线和由延安通往山东分局的通道。血洗南岩之后,日伪军妄图在南岩附近的几个山头设置据点,并控制松崮,掐断我方这条补给线。

南岩民兵副队长张玉水奉命带领一个排攻克了松崮顶并驻守。夜晚,他们又从这里出发去破坏敌人在大崮堆修筑的碉堡工事,还到赤坂、东崮山附近的村庄活动,并一直深人敌占区进行斗争。队长熊子功又多次伏击了赤坂据点出来骚扰的伪军。短短一个月里,他们迫使敌人从这里撤走,将根据地向北推进了20里。

沂蒙红色“崮”事|松崮山体最标致,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陆剧吧

村里的墙绘。

1943年到1945年,南岩民兵历经战斗120多次,打死日伪军300多名,缴获步枪125支、机枪2挺、小炮2门。民兵牺牲19名、负伤60多名。1944年3月21日至7月15日,由新华社和《大众日报》报道的南岩民兵战斗新闻就有7篇。1944年3月21日《大众日报》社论《向南岩同胞和民兵英雄致敬》,全面评价了南岩民兵抗日斗争的业绩,并认为“南岩民兵的光辉战绩在山东是空前的。他们的战绩,是山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模范战例”。

沂蒙红色“崮”事|松崮山体最标致,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陆剧吧

当年刊登社论的大众日报。

沂蒙红色“崮”事|松崮山体最标致,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陆剧吧

解放战争时期的张玉水。

沂蒙红色“崮”事|松崮山体最标致,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陆剧吧

民兵雕塑。

1944年春,山东军区在莒县十字路镇召开英模大会,熊子功被授予“山东省特级民兵英雄”和“模范民兵指挥员”光荣称号。南岩民兵被授予“南岩英雄民兵队”的锦旗。

在今天的南岩六村东口,一组南岩民兵的雕像凝视着东南方向村里的千亩蔬菜大棚基地。一条从南泉流下的泉水汇成小河,给千亩大棚带来了甘甜的灌溉水源;小河又从雕像脚下向北流淌而去,南岩民兵的精神也随着清澈的河水,在这片红色的热土赓续流淌。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见习记者 李新宇 通讯员 杜培霞 张琦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