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眼泪撑票房, 今年的国产电影咋这么“丧”

电影快讯 1575℃

独立娱乐·出品

靠眼泪撑票房, 今年的国产电影咋这么“丧” - 陆剧吧

作者|霸王花

电影爱好者们可能已经发现,这一年下来,没有几部电影是不哭的。截止9月,票房前十的电影里有5部都是惨兮兮,让观众流泪的剧情。

从年初的《流浪地球》、《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到暑期档的《烈火英雄》、《银河补习班》《哪吒》,再到接下来一大波只看简介就想流泪的主旋律的大片,可以说,今年的电影票房是靠观众的眼泪撑起来的。

想当初,2012年内地市场起步依靠的《泰囧》,2015年市场的爆发也依靠了多部喜剧片,但从2016年开始,已经有迹象表明,喜剧片再想轻松获得档期绝对优势已经不那么容易,反倒是“悲情片”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如2017年底的《前任3》,去年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今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正流行,不同的影片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感动着观众,有的是爱情,有的是个人命运,有的是家国情怀。

比起让观众笑,显然能让观众哭更是票房的保证。

今年的电影很好哭

连续5天获得单日票房冠军,最终斩获9.46亿票房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可以说是2019年第一季度的一匹票房黑马,虽然豆瓣评分只有5.0,但硬是凭着“一把鼻涕一把泪”力压漫威新作《惊奇队长》。

之所以被称为票房黑马,是因为这是一部怎么看都没有爆款像的作品,中小成本,不是打IP,没有流量演员,甚至剧情还有逻辑硬伤,男主绝症梗,被迫放弃女主,女主还是放不下男主,假装和男二在一起,其实就是为了让男主放心,最后她离开了男二,选择和男主一同离开人世。

很难想象,都已经2019年了,这样的十年前的剧情还是有人买账,凭借“好哭”杀出一条血路。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情况和《前任3》非常类似,都是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形成了非常强的社会性话题。影片套路虽然老旧,但爱情话题永远是新鲜的,对于年轻观众有极强的吸引力。

而《流浪地球》《哪吒》《银河补习班》也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虽然《流浪地球》和《哪吒》成功的原因在多方面,《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但最能引起共鸣还是情感,被讨论的最多的还是亲情。

《哪吒》让中国的动漫电影扬眉吐气,甚至有了比肩日漫的底气,不仅打破《大圣归来》保持的9.6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也远超《疯狂动物城》保持的15.3亿元的内地上映动画电影票房纪录。技术之余,被讨论的最多的还是亲情,《哪吒》更是将传统的父爱母爱,和对命运的抗争,包括友情都做了最好的诠释,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如果说《哪吒》和《流浪地球》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哭片”的话,那《银河补习班》绝对是哭片的代表,不管是强行煽情也好,真情流露也好,BGM一响,观众就自觉的准备纸巾开始要哭了。

不管口碑和争议如何,《银河补习班》的强行煽情还是带着8亿多的票房笑到了最后。

《烈火英雄》绝对是主旋律大片里的佼佼者,上映时,杨紫、欧豪、杜江都因为哭戏上过热搜,独立君觉得看这种片不哭都觉得对不起社会。

一大波主旋律袭来

像《烈火英雄》一类的主旋律大片也是近年“中国式哭片”的主要代表,《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反映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都会有异常强烈的催泪效果,主旋律影片《风声》和类似影片,也会在结尾处刻意的拔高主题,制造泪点。

接下来的国庆档更是主旋律电影的高光时刻。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国庆档三部影片预售总票房分别为:《攀登者》8470.9万元;《中国机长》7521.0万元;《我和我的祖国》1.29亿元。这个数字已经大大好于去年同期,可见今年国庆档三部影片的票房无可限量。

这三部电影从简介开始就注定了它们很好哭的命运。

《我和我的祖国》可能是国庆档最大赢家,从展现1949年为保障开国大典国旗顺利升起的《前夜》,到讲述1964年为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无数无名英雄故事的《相遇》;从1997年外交官、升旗手、香港警察、香港市民用自己的努力确保香港回归分秒不差的《回归》,到2008年北京奥运,出租车司机与汶川孤儿因一张开幕式门票引发感人至深故事的《北京你好》……

这一幕幕难以磨灭的全民记忆,搭配祖国70岁生日的特殊时刻,显得格外有意义。

吴京的新作《攀登者》曝光要比《我和我的祖国》略早一点点,在春节档《流浪地球》尚未上映的时候,就有消息传出影片将在国庆档上映,凭借《战狼2》和《流浪地球》的热潮,这部《攀登者》早早就锁定大部分观众年度必看影片之一。

《攀登者》由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讲述了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从珠峰北坡登顶的故事。这段历史不仅是对人体极限的挑战,更关乎于国家的尊严。

《中国机长》也是由真实故事改编,机组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机舱工作人员们果断应对,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为了迎合当下的年轻观众群体,主旋律影片中加入了大量年轻演员,比如《攀登者》中有井柏然、胡歌,《中国机长》中有欧豪、杜江、张天爱、李现和李沁,让观众哭的时候也能养养眼。

这波红利要透支了吗?

其实能让观众哭出来的电影可能并不一定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至少一定是创作者和观众都注入了足够强的个人感情,这也是该类型影片近些年能够获得更多市场回报的基础。

像前任系列和《悲伤故事》,此类依靠基本肌肉反应和浅层次感情刺激的哭片,也是一种社会形态的体现,反衬了当下年轻人躁动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但尴尬的煽情和真正的真情流露还是有区别的,当内地市场的观众群体日益壮大后,影迷对于影片的批评态度愈发严格,这也使得一些略“矫情”和“腻腻歪歪”的爱情哭片,总会受到格外严格的批判,毕竟这些影片可能只是某些记忆点戳中部分观众的内心世界,但对电影市场来说只是多了个圈钱的类型,并无其他益处。

反而是一些社会话题性强烈,新的主旋律影片,让哭片开始渐渐高级起来。比如《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影片集中爆发,特别是《芳华》和《无问西东》等哭片的出现,也将大家的情绪很好的收拢并释放。

这也是很多业内人士看好国庆档的原因,但类型的集中爆发也存在诸多隐患。目前国庆档影片的主旋律影片占比过重,10月1日当天《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和《中国机长》的累计排片已超过90%,作为观众应该有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选择。

毕竟即使再怎么描绘美好蓝图,中国电影的票房也不容乐观。从电影票房收入来看,自2016年以来,中国票房收入增速持续下滑,至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虽突破600亿大关,但是票房收入增速却显著下滑,2019年1—8月全国电影总票房413.82亿元,同比下滑3.4%。

虽然主旋律和“哭片”不失为增加电影票房的一种选择,但同质化的题材过于扎堆势必会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多类型共同发展才能百花齐放,又一个类型红利被透支的差不多了,中国电影的逆袭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