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 罪不在蝴蝶, 而在系统

电影快讯 1211℃
《蝴蝶效应》: 罪不在蝴蝶, 而在系统 - 陆剧吧

有些时候,人们以为懂了,其实未必,比如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这部电影也诞生于对蝴蝶效应最朴素的理解,并将之故事化、形象话,演绎出一部看起来颇为烧脑,又显得颇高级的电影。

其实,包括导演、演员以及观看电影的观众在内的一众人等,怕是都曲解了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讲述了,有失忆症的伊万经历了糟糕的童年。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伊万形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经历的每件事都记下来。

长大成人后成为一个主修心理学的大学生。一次艳遇中,女友希望读他的日记,他偶然间发现再读这些儿时的日记时,那些遗忘掉的部分又变得清晰可见,更为清晰的细节又重新回到他的脑海。

一次闪回中,他改变了童年所遭遇的细节,他的生活随之改变,他身边的朋友的命运也随之改变。但每次改变都不是他想要的样子,所以他就不断通过自己的日记去改变过去,但不是母亲病入膏肓、就是女友成了“失足妇女”,抑或他自己断手断脚,或者被投入监狱。

这就是电影对“蝴蝶效应”的诠释和画面化表达。

《蝴蝶效应》: 罪不在蝴蝶, 而在系统 - 陆剧吧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但1963年他提交给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写的却是另一个版本: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

蝴蝶版式是后来爱德华·罗伦兹在演讲中提到的更为形象的版本,因之好记易于传播,其后面的论文中也改为了蝴蝶版。

人们经常用蝴蝶效应形容小事导致了大事,某一天出门忘记了带车钥匙,从而避免了一场车祸;抑或因为车钥匙找不到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赶上了一场突发的车祸。

但客观地说,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小事不会导致大事,而是小事存在的系统导致了大事必然发生。

人们经常用“多米诺效应”来形容一件事情发生后,会紧接着发生一系列的事情。看过大型多米多骨牌表演的人,会惊叹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产生的震撼效果,特别是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时,340多万张骨牌在30分钟内依次扑倒,场面蔚为壮观。

不过,多米诺骨牌恰恰能很好的证明一件小事发生,不必然导致另一件事情的发生。拉大其中两张骨牌的间距,使一张骨牌的倒掉,不能撞倒另一张骨牌,骨牌接连倒下的场景就不会发生。

这个细节说明,是骨牌排列的方式导致了多米诺骨牌的连续倒下,而不是第一块骨牌倒下就必然导致最后一块骨牌倒下。骨牌排列的方式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线性系统。

应该追究的不是谁推到了第一块骨牌,而是谁把骨牌摆成这个样子。同样,如果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导致了一场飓风,不是蝴蝶扇动翅膀之罪,而是飓风形成系统之罪。

《蝴蝶效应》: 罪不在蝴蝶, 而在系统 - 陆剧吧

如果倒推,影响飓风形成系统的变量因素有成千上万种,蝴蝶扇动翅膀与否只是其中一个,蝴蝶扇动翅膀的同时,其他千万种因子也同时或者呈线性次序发生,才能导致一场飓风。严格来说,对于这么庞大的非线性系统,只存在可能性,其发生的几率趋近于零。

《蝴蝶效应》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故事涉及的不同人的命运变化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对非线性系统,改变或者不改变主人公伊万童年的某件事情,并不能导致其他人的人生、命运随之改变,因为决定社会这个大系统发展走向的因素太多了,不会因为你炸邻居家邮筒这样的小事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人们往往被“蝴蝶效应”那个经典描述的文字带偏: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导致一场飓风,其文字表面的意思往往被蝴蝶与飓风的对比喧宾夺主,人们很容易记成蝴蝶扇动翅膀导致飓风。其实,这一描述说的是一种系统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虽然这种可能性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这个表述中最重要的词不是蝴蝶、导致、飓风,而是那个被你忽略的【可以】。

蝴蝶效应说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而《蝴蝶效应》影片中所展示的是一个小细节的改变,必然导致社会运转的大不同,这是不科学的,当然电影只要好看就行,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蝴蝶效应》: 罪不在蝴蝶, 而在系统 - 陆剧吧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