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 这部整整火了20年的悬疑神作, 击中了55万人的绝望!

电影快讯 1679℃

《搏击俱乐部》向来是好莱坞著名导演大卫·芬奇话题度颇高的一部作品。它上映于1999年,改编自恰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说。

豆瓣9.0, 这部整整火了20年的悬疑神作, 击中了55万人的绝望! - 陆剧吧

与电影现在超高口碑不同的是,它在上映之初,并没有被多少人看好,甚至还受到了各方面的严厉抨击。

有说电影是鼓吹了暴力,也有说是暗含了道德的沦丧。但不外乎,都认为这部电影,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暴力气焰。不管是电影的口碑,还是票房,《搏击俱乐部》可以说都是惨败。

所以,这部电影在当年并不算成功。

后来也是因为影片DVD意外的热卖,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剧作方的亏损,也扭转了“一边倒”的差评,让口碑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态势。

如今20年过去了,影片在豆瓣的评分为9.0,外网IMDB的评分为8.8,并居于top10的末位。除了它的评分非常高外,大众对电影表达出来的人性思考以及社会哲学意义等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过。

人格分裂,不是影片着重要阐述的主题

在大卫·芬奇个人看来,这是他最满意的一部作品。而电影的主角之一布拉德·皮特曾说道,想完全看懂《搏击俱乐部》,得要一百年的时间,因为电影包含的内容太多了。

豆瓣9.0, 这部整整火了20年的悬疑神作, 击中了55万人的绝望! - 陆剧吧

表面上看,电影讲述的是身为普通白领的男主,因为日常的工作压力以及生活困境,而长时间失眠。又因为这长时间的失眠,引发了人格的分裂。

爱德华·诺顿饰演的男主,性格懦弱,想改变生活又没有勇气去尝试。只能在各种癌症的互助会上,靠“欣赏”绝症患者哭诉他们的悲惨生活,而获得畸形的心理安慰。

同白领男主相对比,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泰勒·德顿就完全是和其相对立的角色。他是从前者精神分裂出来的第二人格,泰勒率性,自由;是集无政府主义与无教条主义于一身的人。

可以说,泰勒是男主期待中的完美人格,是他心理诉求的外化。

经过了与第二人格如知己般相处、到后来出现意见分歧爆发矛盾、以及最后正面斗争,白领男主在这过程中,重新找回了迷失的自我。又通过努力,战胜了第二人格,达到精神的完全“自我”状态。

电影之所以会在上映时一度不被看好,甚至是误解,除了发行方错误地将暴力作为影片的宣传核心外;

还有就是大多数观众都认为它只是一部“套路式”的人格分裂电影,随意运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就能解释明白的作品。唯一不同的是,其表达意义的呈现方式是暴力以及道德的沦丧。

我们不能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但至少是片面的,表象化的;而非全面的,深刻的真正主题。

豆瓣9.0, 这部整整火了20年的悬疑神作, 击中了55万人的绝望! - 陆剧吧

如何在当代社会寻求精神世界的平衡点,才是影片真正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在影片中,白领男主是没有名字的。在很多电影网站,甚至是百科上,都称男主为杰克,实际并不准确。电影里,杰克只是一本书的主角名字。

而之前他在互助会那几个名字,都是瞎编的,是一次性的。电影里,男主和玛拉商议两人“平分”互助会,他被玛拉问及名字,还没等其回复,镜头就已经切走了。

另外就是男主公寓大火,他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给泰勒,同样被问及“是谁”,这时候他给了答复,但说的却不是自己名字,而是“那个聪明人”。

没有名字的状态,充分体现了男主在麻木不仁的工作生活中,不断被复制的人生。就像他在打印机旁边说的话,每一个人,都好像是复制品。

毫无疑问,男主是迷失了自我,成为了社会大众符号化的象征。

这部电影,除了能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理论来体现了在多重分裂人格中,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实际也能用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来分析两位男主的行为以及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从电影的开头,白领男主陈述的自己一段对宜家家具偏好中,我们不难发现画面中曾出现一张太极阴阳的小茶桌,而且男主本人对这种阴阳风格的东西,格外偏爱。这是电影中,唯一一次出现的道家元素,这算是大卫芬奇埋下的第一个彩蛋吧。

电影中两个角色的表现,特别符合太极阴阳的展现。两个男主角,一阴一阳本是一体,但由于白领男主迷失自我,出现至阴。在道家中,万事万物都讲究阴阳调和。当一方失衡,必定会向另一个极端发展。

所以,男主角最后走向了至阴而抱阳,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极其阳刚的第二人格(泰勒)。

两个人刚开始“同居”,至阴至阳,有点相互补充的感觉。从高档的公寓搬到破败的危房,和自己束手束脚的生活态度相比,是泰勒的无所顾忌。一切的改变,让男主觉得很新鲜,也很舒服,似乎长久以来备受压抑的欲望得到了一个畅快的疏解。

在泰勒的启发下,男主采取过激行为(自己殴打自己),让自己还在辞职中获得了最大利益。

他们两个志同道合,从两个人的街边“小打小闹”,逐渐发展和壮大成了地下搏击俱乐部。如果有道家思想来解释,那这就是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皆由阴阳矛盾而产生。同样的,万物也会遵循“合久必分”的原则。

两个人第一次产生分歧,是因为泰勒用枪威胁便利店售货员。最后大胖子鲍勃的死,把两人的矛盾彻底激化。

两个人由开始的“连体”状态,走向分割,阴开始追阳,到了后面就是正面冲突。最后又因为男主的一枪,第二人格消失,两个至阴至阳合为一体。

电影的主题不乏有宣传暴力和抨击消费主义,但这不是主要的。大卫·芬奇更多的是以一个中性角度,想要探讨的是当某一种社会状态,不断膨胀到达极端的一个程度。

这时候必然会分裂出来另一种状态,去与之相调和。男主的至阴,就是完全被现代的商品社会给异化了。而至阳方面,由开始的追求公平,最后却演变成了过激的反社会。所以,不论是至阴,还是至阳,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态度。

我们在商品社会下,几乎都变成了复制品,渴望发泄。结果达到了男主角所追求的完全发泄暴力欲望的状态下,又没有名字了。可见,电影就是一种探讨,两个对立面都彻底的横向发展会导致什么后果。

最后给观众带来的,实际就是一种思考,到底哪样才是社会最佳的平衡点。

电影的细节反转

在国内,很多影迷都会将大卫·林奇和大卫·芬奇两位导演搞混。实际,他们在电影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如果说大卫·林奇是一位擅长制造悬念,但又吝于剧情暗示以及解说电影的导演;那么大卫·芬奇就恰好相反,在他的电影中,几乎所有的剧情反转都不乏细节上的暗示。

在《搏击俱乐部》中,两个男主实为同一个人的双重人格是电影的最大反转。但这种反转,并不是硬塞给观众的,在那之前,导演进行了大量铺垫。所以,最后给观众的只有惊喜,却没有反感和僵硬。

另外,电影中的彩蛋,也不是随意的穿插在细节里,而是把它们有层次的融合着剧情,一点一点的渗透给观众的。

电影中,泰勒从男主心里分裂出来,实际分为三个过程。

第一个就是闪现阶段,也可以说是插帧方式。对这个手法,导演中借男主的口已经解释了(大卫·芬奇最喜欢解释了)。

泰勒一共在影片中,闪现了四次。分别是男主在复印机旁边感慨“Copy of copy”;看心理医生,在走廊请求医生开药;在互助会;最后一次是在互助会出来追女主玛拉。

复印机旁闪现

走廊闪现

互助会闪现

追女主玛拉

第二阶段,就是完全凭空出现在影像中(电视机里)。

第三阶段,泰勒是以实体方式出现在男主的世界里。第一次是机场通道的擦肩而过,第二次就是机舱的正面相遇。

所以,对于细节彩蛋,导演都是有层次渗透在剧情里。除了以上三个阶段,导演也安排了一些暗示。

我们先来说男主和泰勒。

电影开场,男主在看心理医生时,曾说道他有失眠症。后来听医生说这并不是什么大病时,他又说自己还有嗜睡症,经常莫名其妙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醒来(这里就暗示了男主有精神分裂)。

另外男主在公寓着火后,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给泰勒,他设置的是回拨键。而在国外公用电话亭的电话是无法进行回拨的,所以这次男主和泰勒的通话实际并不存在,纯属他个人的臆想。

约泰勒出来后,两个人在酒吧聊天,会发现泰勒对男主家中的家具陈设十分清楚,尤其是绿条纹沙发,这是电影开场镜头特意给到我们的一个沙发特写。

还有就是两人在地下搏击俱乐部时,在众人面前,几乎都是眼神交流,而不是言语。

最后就是男主那一次辞职。他自己殴打自己,打的分外熟练。就连男主也不禁想起了他和泰勒的第一次搏击。

再来看男主,泰勒,玛拉。

电影中,玛拉吞药自杀,泰勒接了电话去找她。按理说这是影片中两人第一次见面,应该会意外。但不论是玛拉,还是泰勒,都显得十分熟稔。

另外就是玛拉搬进危房后,他们三个人从没有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而且,泰勒背地里主动和男主交谈,玛拉听不到泰勒的声音,以为男主是在自言自语。

这部电影的成功,很大部分都得益于三位主演。不论是颓废、丧气的爱德华·诺顿,还是痞帅、充满个性和狂野的布拉德·皮特,又或是吸着烟、极端厌世、还化着夸张哥特式妆容的海伦娜,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商业电影,其内容是颓废的,疯狂的,甚至是堕落的,但电影的精神内核不仅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与关怀,对社会发展也兼容了希望和期待。

大卫·芬奇以其独特的视听风格,给我们呈现出了一部诡谲多变的经典。我们不能说他是兼顾了商业和艺术(票房毕竟很惨淡),但却无法否定它几乎完美的艺术性。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