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宾尹与“四万两状元”韩敬的是是非非

娱乐头条 8442℃

汤宾尹(1569-1628),宣城人,明朝万历年间的朝廷红人。他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殿试榜眼(进士第二名),因为擅长八股文、公文,很快成为皇帝身边的得力大臣,朝廷内外制书诏令,一应出自他手。万历三十八年(1610)作为科举会试同考官,他将一名连进士都没考中的举子,硬生生拉上状元的宝座!这名举子就是他的门生韩敬。汤宾尹当时是宣城乃至整个江南在京为官的头领人物,故人称“汤宣城”。 

科举作弊,一旦被坐实,是要掉脑袋的。汤宾尹仅仅是这一科的同考官,而不是主考官,他是如何把韩敬从被刷掉的进士名单中捞出来?又是如何让皇帝钦点韩敬为第一名的呢? 

汤宾尹与“四万两状元”韩敬的是是非非 - 陆剧吧

汤宾尹书法

落难榜眼收高徒

 汤宾尹出生地为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汤村,与郎溪县比邻,是个典型的皖南山区小集镇。

 汤宾尹出身军户。在明朝,军户有自耕自作的田地,不用向官府纳税,但有承担兵役的义务和责任。明初,军户子弟不允许“出军”,即不允许脱离军籍,只可以当兵,这是确保军需的形势决定的。后来,军户有五个男丁的,可以允许一名出军,比如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但这必须经过兵部的书面许可。作为军户子弟的汤宾尹,之所以能读书并参加科举考试,可以推知其至少有兄弟五人。

 汤宾尹也确实有读书的天赋。万历二十二年(1594),他参加南直隶乡试,考中举人。次年,赴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他以第一名成绩(会元)取得殿试资格。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汤宾尹屈居第二(即榜眼),被授翰林院编修。他是八股文写作高手,诏书公文得心应手,很快成为翰林院“大笔杆子”,多次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赐。

 万历二十七年(1599),发生在宣城的一件民事官司,给汤宾尹的生活和政治前途带来了巨大影响。汤宾尹有个本家叫汤一泰,他看中了本地徐家一个闺女,想娶徐氏为妻,可徐氏自幼被许配给施家,但汤一泰强行下了聘礼,要娶徐氏。

 徐家知道汤一泰的后台人物是朝廷翰林汤宾尹,不敢得罪,便急忙通报施家,请施家连夜把徐氏娶回家,以免夜长梦多。孰料这一招惹怒了汤一泰,他立即向官府告状,称徐家违制“悔婚”。公堂之上,汤一泰恐吓徐氏称:我已下聘礼,你必须嫁给我,否则,徐、施两家都要承担严重后果。同时,汤一泰又沟通衙门,将施家父子及媒人押上公堂,一顿暴揍。当晚,徐氏被带进城内一家旅店软禁起来。徐氏自感汤一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又不愿意委身于汤家,便在夜深人静时,将衣袖裤管缝得严严实实的,投水自尽。一时间,贞烈女子被逼投水的消息闹得满城风雨,群情汹涌。在士林一再请求下,知府申请朝廷允许,为徐氏建立贞烈祠堂,以示旌表。

 因为施家公子是诸生,诸生与诸生惺惺相惜,于是满城读书人忿忿不平,事态继续扩大,终于激起“民变”,纷纷要求制裁汤一泰,坊间甚至将汤一泰的事嫁接到汤宾尹头上。汤宾尹在翰林院也坐立不安,“遁迹”浙江西湖。汤宾尹在西湖避风时,遇到前来拜访的国子监太学生韩敬。韩敬(1580-1640),湖州人。父亲韩绍,进士,长乐县令。长乐,今属福州。这个时候,韩敬身携50两银子,慕名拜师,让汤宾尹感到非常受用。从此,韩敬成为汤宾尹学生,两人联系十分密切。

汤宾尹与“四万两状元”韩敬的是是非非 - 陆剧吧

汤宾尹著作《睡庵稿》

“越房”操作选状元

 宣城的徐氏案件最终是怎么处理的,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但汤宾尹还是身居翰林,继续拿他的笔杆子。

 万历三十八年(1610),礼部举行会试。这一科的主考官是萧云举(1554-1627)和王图(1557-1627)。这两位主考官是万历十四年(1586)同科进士,尤其萧云举,他是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三朝帝师,在朝中威望很高。同时,汤宾尹、徐銮等为同考官。同考官也叫房考官。考场分若干考房,每一间考房由一名同考官监考。同考官负责本考房举子试卷的分发、阅卷,然后,将阅卷意见以书面形式呈报主考官。

 韩敬与汤宾尹事先有沟通,约定会试答卷上的特殊记号。可会试时,韩敬在徐銮考房,并不在汤宾尹考房。会试结束,汤宾尹在所拟进士名单中没有见到韩敬的名字,就知道韩敬被徐銮刷掉了。他立即去徐銮考房中查找韩敬的答卷。按照规定,同考官的这种行为叫“越房”,这是历来被严格禁止的行为。可是,汤宾尹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宠臣,强行从被徐銮刷掉的试卷中捞出韩敬的。他把韩敬的答卷带回自己的考房,将徐銮的批阅意见涂去,重新签上自己的批阅意见。

 汤宾尹的行为立即被其他同考官发现,他们便纷纷效仿,从被刷掉的答卷中找出自己的“关系户”,一下“搜检”出18位。

 这一恶劣行为立即引起知举官吴道南的关注。知举官,是专门负责监督考试过程中舞弊现象的。但是,汤宾尹并不畏惧吴道南,他居然与吴道南公开争吵,为韩敬“据理”力争。就这样,韩敬的答卷及同考官的批阅意见与其他拟选进士的答卷,一并被呈送到主考官面前,“顺利”进入确定会试名次的环节。

 汤宾尹又找到主考官萧云举和王图,不知使了什么手段,将韩敬列为第三(探花)。第一名是大名鼎鼎的江南风流才子钱谦益。

 操作并未停止。据说汤宾尹已经把工作做到万历皇帝那儿:韩敬以四万两银子充贡皇帝内府,换一顶状元桂冠。结果,阅卷大臣们看中的钱谦益屈居第三,韩敬拔得头筹,成为该科状元。由此,韩敬也以“四万两状元”之名被载入史册。

汤宾尹与“四万两状元”韩敬的是是非非 - 陆剧吧

汤宾尹故里——宣城洪林镇远眺

党派之争爆雷科场

 韩敬中状元后,官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即迎来例行的京官大考核,这在当年叫“京察”,是皇帝亲自安排重臣对京城四品以上的官员业绩作全面考核,然后再由皇帝决定每位官员的职位升降。

 此次负责京察的大员是年已八旬的吏部尚书孙丕扬(1531-1613)。当时,朝中各派势力斗争激烈,有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有以沈一贯为首的浙党,有以汤宾尹为首的宣党,等等,各派均想借京察大员之手,击败对手。而作为京察大员,孙丕扬得到内阁大学士叶向高的支持,将一干腐败官员如汤宾尹等一一归入不称职之列。此时,上年会试知举官吴道南也趁机揭发汤宾尹越房操作韩敬试卷之事。

 兴许是内府真的拿了韩敬的那四万两银子,万历皇帝算留了汤宾尹一条性命,仅仅处以免职。已经当了一年翰林院修撰的状元韩敬见势不妙,也称病辞职,远离官场,一辈子写字画画。

 当然,明末朝廷结派党争复杂,也有人对汤宾尹操作韩敬成状元一说提出质疑,说韩敬“实才士”,《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称:“敬有名时,而好纵横之学。”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曲家汤显祖则对他高度点赞,称他的文章“风骨情神,高华巨丽”。

 《明史》《定陵注略》等“正史”对汤宾尹越房提取韩敬之卷一事均有记载,可见韩敬状元来得不正当确有其事,但对韩敬的举报、弹劾、调查前后持续数年,一直没有摘掉他的状元桂冠,这缘于汤宾尹、韩敬等一直在朝中有人缘;也与各派势力交错,形成犬牙之势有关。比如与韩敬同时被同考官越房捞出的那17名进士,分散在各派系之中,如果绊倒韩敬,那17名进士怎么处置?弄不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于是对汤宾尹、韩敬的违制调查工作并不彻底,处理也不到位。与其说汤宾尹和韩敬在官场的被罢免是党争牺牲品,不如说对他们不彻底的处理乃得益于纷繁复杂的党争。

丰吉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