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兴三乡木偶戏到把“非遗”带进校园,张华森专注三乡本土文化保育工作已有10年。
“我们不仅要把非遗木偶戏传承下去,更要结合当下社会服务发展需要,为三乡木偶戏这项非遗赋能,创造更多的社会服务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持续进行下去。”作为中山市尚古传统文化推广中心创始人、中山市三乡镇木偶戏协会会长,从2014年组建团队至今,张华森坚持在乡村“搞艺术”已有10年。他说自己特爱传统文艺,会一直坚持把非遗文化传承做到老。
公益创业
三乡“80后”投身本土文化保育
张华森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山三乡“80后”。10年前,他放弃了房地产企业工作,投入到家乡文化传承工作中来。他不停奔走四处学习,让传承中断近半个世纪的三乡木偶戏,重新在中山出现。
三乡木偶戏是中山市三乡镇一种传统的民间戏剧,在清道光末年(1850年),由湛江木偶戏艺人郑开源引入到三乡镇乌石村的雷剧木偶发展而来,是以木偶为主要演出道具,模仿粤剧戏班的全套演出,并配套音乐、配音、雕刻、偶像装饰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
三乡木偶戏初创阶段,逢年过节在本村及周边四乡举行祭拜仪式时参加巡演。到了20世纪初,三乡镇先后出现了“大前程”“大中兴”“新中兴”“大中华”等多个木偶戏班。
20世纪中叶,三乡木偶戏迎来大发展时期,艺人受邀到国外演出,并常驻广州文化公园汇演。其间获批成立“中山木偶粤剧团”,木偶艺人形成职业化,该剧团从1953年至1966年13年间一直长驻广州文化公园演出。1969年,中山木偶粤剧团解散,成员各自回乡,彼时三乡木偶戏在本地逐渐式微。
张华森介绍,2014年,他开始以“公益创业”的形式开展三乡本土文化保育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后,他于2017年组建了一个三人小组,启动了三乡木偶戏的复兴项目。
复兴木偶戏
四进粤西寻找木偶制作艺人
在此后的时间里,张华森全身心投入三乡木偶戏的复兴工作,他四处找史料、拜访老艺人,四进粤西寻找木偶制作和木偶表演的民间艺人。
张华森谈到,刚开始基本上什么都没有——木偶也没有、技术也没有,只有一本早年文化部门整理的书籍。通过老艺人们的口述知道木偶戏的戏台是怎样的、木偶操作是怎样的。“一点一点摸索,碰到一个困难克服一个困难,就这样一点一点做起来。”他寻找热爱木偶戏的人,组建起演出团队。“我们团员一直托举着五六斤的木偶排练,坚持下来真的需要很大的热爱。”
由于经费有限,张华森根据各个团员的兴趣和特长,组建了剧目组、技艺组、道具组、戏台组等各个小组。就这样,全团齐心协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从零开始,到一整台木偶戏晚会,三乡木偶戏沉寂半个世纪后被重新搬上了戏台。他还记得第一次把三乡木偶戏搬上舞台的时候,很多老人都很开心,没想到还能看到儿时的表演。“我们也很开心,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回馈。”
就这样坚持着,从2018年三乡镇木偶戏协会正式组建,旨在复兴断层半个世纪的三乡木偶戏到2020年,三乡木偶戏被列为中山市第8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至今,三乡镇木偶戏协会已经成功举办多场木偶戏晚会,表演包括粤剧木偶戏、爱国教育木偶剧等多种剧目,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木偶宣传推广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三乡木偶戏的风采。
创新探索
与时俱进推出“木偶说·乡村振兴”短视频
如何更好地推动非遗项目的发展?张华森一直在思考。他认为,在坚守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要顺应时代需求,注入更丰富的内涵,推动非遗项目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粤剧是三乡木偶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华森在编戏时加入了不少粤剧的节目,在三乡演出时得到村民尤其是长者的欢迎。传统的三乡木偶戏表演中是“只见木偶,不见人”,但为了鼓励孩子们关注非遗文化,学生表演时,张华森选择把用于遮挡演员的遮人幔拿掉,就是想让其他孩子看到木偶戏表演的人偶和这一精髓,吸引新一辈对三乡木偶戏的兴趣。
他探索把非遗项目带进校园。在三乡木偶戏复兴各项推动工作的影响下,中山市三乡镇平岚小学组建了木偶戏表演队,经过半年精心打造的木偶表演节目《花花的脸儿花花的衫儿》2018年11月获中山市第七届少儿艺术花会金奖后,还在2019年年初参加了央视《向阳花开》“我的舞台·我的梦”少儿春节联欢晚会录制。
他还探索和不同的部门合作,根据实际需要,发挥戏剧的“教化育人”功能,对剧目进行适应性创作。他曾经以木偶戏的形式宣传推广禁毒扫黄等;把亲子教育元素糅合到木偶戏中,增进亲子关系。还尝试与社工机构合作实施“红色教育,益起传承”——刘广生故居推广计划,根据刘广生的事迹改编出一台木偶戏,协会成员扮演“教师”的角色,组织孩子培训,由孩子来进行木偶戏表演,体验式的活动得到了广泛支持。
2022年,为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中山市专门编排了木偶戏《郑观应》。2021年11月接到排练木偶戏的任务后,为呈现一台经典的木偶戏,张华森不断深究人物动作和台词内容,在道具方面也比之前的其他木偶戏有所改进,木偶道具与服装采取纯手工制作方式,并根据木偶角色的性格特征来决定造型、颜色、花纹。
2023年,张华森尝试了“木偶说·乡村振兴”短视频探索,通过三乡镇代表性人物相关造型的木偶“郑观应”“罗三妹”视角,带领观众走进三乡村落,呈现三乡乡村振兴面貌和成果。
目前,张华森正努力尝试创作q版的木偶,造型更易于学生接受,体量更为轻便,适合学生操作。是用3d打印技术还是沿用木雕?q版木偶妆容和服饰如何定型?q版木偶戏如何编排上舞台……这些问题都待张华森一一去面对解决。
聚力传承
为周边镇区培育乡村文化导赏员
张华森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山市尚古传统文化推广中心创始人,以“发挥传统文化的新时代社会价值”的理念,致力于中山的乡土文化保育工作,担起“做你我乡土文化的守护者”的使命。在三乡镇范围内,三乡木偶戏剧团目前拥有剧目十八个,包括传统粤剧木偶戏以及各类主题的情景教育剧,每年平均开展大型展演活动10场、戏剧教育活动20场。同时,张华森还进行了三乡茶果、三乡民谣等非遗保育工作。
张华森的足迹还去到三乡镇之外,为周边镇街乡村开展青年文保团队培育工作项目及非遗课程设计、执行。2022年,他参与开展了南朗镇非遗文化保育工作,为国家级非遗“崖口飘色”创设进校园课程,还为已断层的“华照木龙”培育传承团队。此外,他组织开展“爷爷奶奶一堂课”的品牌乡土文化保育项目,为周边镇区培育乡村文化导赏员,让更多青年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
对于非遗文化挖掘和传承,为何张华森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他表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是有感触的,在一个村子里,民俗活动不仅仅是场热闹是个表演,深层次的内涵,是依靠民俗活动把村民们团结在一起,它具有社会作用,是村民们的精神力量,大家可以齐心协力去做事情。比如木偶戏,是一种集体的文化艺术,通过表演和唱腔还能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
“通过复现我们的传统文化,除了让青年们看到传统中存在过的表演形式,更重要的是把大家聚在一起,找到那种无形中的精神力量。”张华森的愿望就是,能走到更多的地方,和更多的当地青年一起,探索他们家乡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的社会服务价值。
采写:南都记者 侯玉晓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