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聚焦“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这一热点,由此延伸出对于公平正义、对于情理与法理的思考和探索,进而引申出如何实现公平正义,如何平衡法理情,如何实现“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等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枯燥法条变身生动故事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是近期热映电影《第二十条》的经典台词。这句话与其所代表的司法理念出现在今年全国两会“两高”的工作报告中。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关注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是口号,“第二十条”已被唤醒,还要持续落到实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法治社会建设,持续引领正当防卫理念”,引发广泛关注与共鸣。
电影《第二十条》片名取自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刑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在实体法上争议最大的,是正当防卫行为时间条件的紧迫性和限度条件的适度性。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司法惯性的影响,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全面适用。影片所取材的真实案例,直击当前司法实践的难点和痛点。
客观地说,《第二十条》并不是一部覆盖全年龄段的电影。基于法律条文的逻辑和故事的社会性,对观影受众的心理年龄、法律学识有一定的要求。怎样让观众在影院坐得住,“枯燥法条”能变身生动故事呢?影片中的三个案件涉及不同的家庭,有公交司机,有农民,也有城市小康家庭,三个案件之间又建立了一种巧妙的内在联系,将喜乐温情和平凡人之间的朴素冷暖娓娓呈现,勾勒出一幅现实主义的立体群像。
2月21日,在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与实践”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最高检领导提到《第二十条》热映现象,表示韩明、吕玲玲等形象正是新时代检察官的缩影,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全国人大代表,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3月9日在甘肃代表团听取对最高检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和工作建议时谈到电影《第二十条》,表示这部电影的原型就来自检察机关对于“正当防卫”案件的办案情节。
影片《第二十条》聚焦的是“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问题,延伸而出的则是对于公平正义、对于情理与法理的思考和探索。《第二十条》里身处底层、不甘受辱的王永强奋起反击致村霸刘文经死亡,并以此被迫展开了与其父刘炳仁的深层次较量。这一故事情节也是整部《第二十条》中探讨“正当防卫”问题的核心点,以此延伸到如何实现公平正义,如何平衡法理情,如何实现“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等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本片真实地展现了检察官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处理案件时的不同选择,可能影响到自己的职位前途;当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意见分歧时,是否敢于发表真实意见。影片改变了以往同类型影片由上至下的普法方向,从立法精神高度和百姓对司法公正殷切期望的视角,将普法对象由下而上地诉诸司法从业人员,观众所代表的大众从被动接受普法的对象,转变为“自由心证”的裁判者。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的力量微不足道,个人权利的维护依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司法改革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和挑战。公平正义是人民的期盼和需求,这部影片把检察机关办理正当防卫案件所遵循的法治理念具体化影像化,一方面展现出我国的司法进步、司法理念的更新和司法人员对法律的坚守,另一方面传递着法律是对人民的保护的观念,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司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来源:检察日报社
作者: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