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第四代“七仙女”来沪,袁媛领衔最新版《天仙配》

“树上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作为黄梅戏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经典,《天仙配》可谓家喻户晓,这部剧最早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1954年带到上海,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炮而红。一年后,两人主演的同名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上映后风靡一时,举国皆知。

从地方性小剧种跻身全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和《天仙配》都是在上海唱红。70年后,当年严凤英、王少舫所在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带着最新的第三版《天仙配》再度来到上海,11月20日在逸夫舞台上演。领衔主演该剧的是梅花奖得主袁媛,她也是剧院历史上第四代“七仙女”,和她搭档主演董永的是国家一级演员赵章伟。

作为黄梅戏的看家戏,《天仙配》的“七仙女”之重要毋庸置疑。70年来,“七仙女”传承有序。袁媛作为第四代,正是师从第二代“七仙女”,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的吴亚玲,从她手中传承并接过了这个角色。

今年4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全国巡演,首站上海,就演出了这部剧。袁媛对上海观众的热情记忆犹新。“我们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和上海特别有缘。当年黄梅戏就是在上海唱红,唱的就是《天仙配》,后来在上影厂拍成了第一部黄梅戏黑白电影,让这个旋律和七仙女的形象飞入千家万户。”

虽然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来到上海演出该剧,但袁媛表示,《天仙配》常演常新,自己接下“七仙女”已经十几年,如今已经是修改的第三版,“今年是《天仙配》搬上舞台70周年,我们守正创新,继承了老一辈的传统,同时也用年轻人喜欢的审美方式,把这部剧一直演给当下的观众看。”

袁媛出生在安徽合肥,她从6岁开始接触黄梅戏,13岁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17岁时,袁媛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剧院,她拜师吴亚玲,成为其唯一徒弟,得到吴亚玲手把手的亲授,传承了剧目《天仙配》。至今,袁媛和“七仙女”舞台结伴已经十几年的时光。去年,凭借这个角色,袁媛获得了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

十几年间历经三版修改,这一版的《天仙配》更符合当下的时代审美。整个剧的时长被压缩至两小时五场戏,整体节奏更加紧凑,舞台设计简约唯美。

而在表演上,袁媛一直在思考,传承老一辈的表演技巧外,如何自我深耕和创新。诸如如何突出演唱和念白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何做到表演的接地气和饱含寓意。

在各种细微的角色处理中,袁媛以自己的艺术禀赋和对剧目的理解,丰富和更新了七仙女的情感内涵,被认为“为这个经典角色注入了属于时代的美感”。从“鹊桥”里情窦乍开的少女,到“路遇”中嫁得良偶的新妇,再到“上工”“织绢”中贤淑忠贞的贤内助,直至“分别”里备受煎熬的离人,既是从仙女到人妻的身份变化,也是女性在生活阅历中的内心磨砺与人格成长,这一版“七仙女”不同场次的心境变迁及其外化变得分外鲜明。

这些年,袁媛带着“七仙女”走进校园,并去到海外,用各种方式传播黄梅戏。她曾参与《天仙配》《女驸马》的线上直播,最多一场有480多万浏览量,累计1100多万人次。她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黄梅戏,也让黄梅戏变得越来越“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