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入围名单公布:对未来世界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

今(2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支持指导、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在蓉举办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各类别入围名单,其中包括最佳长篇科幻作品、最佳中篇科幻作品、最佳短篇科幻作品、最佳科幻影视剧本、最佳科幻游戏剧本等奖项。

此次入围作品,用大赛最佳中篇科幻作品初赛评审代表、2023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得者海漄的话来说,是华语科幻文学领域的一次重要收获:“它们不仅在想象力上超越了传统边界,更在主题上触及了科技伦理、文明冲突、生态危机等深刻议题,体现了作者们对未来世界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

入围名单发布后,红星新闻也与部分入围者进行了对话。

最佳长篇科幻作品入围者燕垒生:将武侠、志怪、历史融入科幻 

在科幻小说作家里,燕垒生算得上是特殊的一位——他擅长将武侠、志怪、历史融入科幻写作之中,达到一种传奇化和戏剧化的审美效果。在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中,燕垒生凭借作品《天启》入围最佳长篇科幻作品。

燕垒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样的创作方式来源于科幻作家童恩正对他的影响:“我在多年前第一次读到科幻时,就痴迷这一体裁。”童恩正的《在时间的铅幕后面》就是一篇把武侠与科幻结合的作品,他的《雪山魔笛》与《古峡迷雾》则是历史与科幻的结合。此后,克莱顿的《重回中世纪》以及倪匡的卫斯理系列,都为燕垒生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有趣的是,在《天启》中,当下社会的科技器物,许多现代新技术,都被燕垒生放置到古代历史背景下,拥有了新的“身份”——“存思机”(电脑)、“信藤”(网线)、“缠腕时计”(手表)、“掌纹锁”(指纹锁)等。

燕垒生表示,历史科幻的创作难点在于,由于故事有真实的历史背景,所以既要考虑真实历史,同时又要将科幻内容嵌合在内,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这一本《天启》,他创作了整整十年。在他看来,这就像是拼一套有原创内容的拼图,他需要在原有的框架中拼出一幅全新的画面。

燕垒生

“成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从先秦巴蜀算起,这里一直有着无数神秘传说。童恩正的《古峡迷雾》就是对古巴国之谜进行探索的科幻佳作。”燕垒生表示,能够入围“天问”让他感到很高兴,“之前我也写过一篇以东晋时期割据成都的成汉国为背景的历史科幻小说,以后也肯定还会有类似的作品写出来。”

最佳短篇科幻作品入围者程婧波:希望将烟火成都与科技成都相结合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从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开始,科幻作家程婧波创作了短篇小说《且放白鹿》。在故事里,古人与今人,唐代诗歌与现代科幻小说,在“共相”中呼应着,隐秘而确定。

得知自己作品入围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最佳短篇科幻作品的消息后,程婧波感到很荣幸:“作为一名科幻小说作者,能够入围天问科幻最佳短篇这样的奖项,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认可和鼓励。”

程婧波

小说里的三个段落《白蛇传》《焚香记》《柳荫记》,是川剧中三大经典爱情剧目,分别讲述的是“白素贞与许仙”“焦桂英与王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程婧波特意引用了其中的川剧唱词,她说:“因为我认为那其实也是诗的一种形式。”

《且放白鹿》是一篇“成都元素”十分丰满的小说,从四川大学、九眼桥等具体地标,到成都方言、成都生活习惯、川剧文化,无不是成都表达与成都叙事,不仅构建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叙事背景,也展现了成都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和社会风貌。

正因为如此,完成这篇小说时,作为成都人的程婧波长长舒了一口气:“从1999年写作科幻至今,我竟然没有一篇科幻作品是写成都。直到2023年完成《且放白鹿》。”

程婧波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是在尝试将一个有烟火味道的成都与未来科技影响下的成都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充满现代活力的城市,它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快速发展的科技环境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样的作品)让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感受到成都的魅力,又能体验到科幻带来的实验性反思。”

最佳科幻影视剧本入围者杨磊:能与《三体》重合一次,此生无憾

导演杨磊凭借《三体》,入围最佳科幻影视剧本。接到红星新闻记者电话时,杨磊正在去往厦门的路上,准备参加第34届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

他说:“我前不久才从成都离开,在夹江那边拍了一部悬疑剧《人鱼》。最近手头还在拍一个古装正剧《太平年》,讲五代十国的故事。”

在剧版《三体》播出之后,杨磊本人的名字,越来越多地与“《三体》导演”一同出现。

杨磊

从2019年建组,2020年开机,再到2023年播出,杨磊陪伴《三体》走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说:“职业生涯能与《三体》重合一次,此生无憾。如果说这部电视剧还算成功,那是因为我站在刘慈欣老师的肩膀上,尽自己所能‘翻译’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在入围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最佳科幻影视剧本”奖项之前,《三体》电视剧已经载誉良多,获得过多个大奖的奖项与提名。但杨磊表示,这次入围“天问”意义格外不同:“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诞生在成都,成都是一个跟科幻特别有缘分的地方,我自己也是一个从小就看着《科幻世界》长大的科幻迷,对成都和科幻感情很深。因此,带有成都科幻‘基因’的天问大奖,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奖项,很高兴《三体》获得提名。”

杨磊至今难忘,当年自己第一次读到《三体》时内心的震撼。那恢宏复杂的世界观、瑰丽新奇的科幻概念、对世界和宇宙文明的深刻剖析,无不令他沉迷其中。他说:“《三体》电视剧获得的关注与认可,离不开中国科技领域的腾飞和中国人对科技与未来的热情。在这个背景下,只要保持热爱、积极探索,未来我们的科幻作品会越拍越好。”

最佳中篇科幻作品入围者陈梓均:“硬核科幻”来自编辑“同城催稿”

凭借作品《对抗样本》入围最佳中篇科幻作品的陈梓均,可谓是一名“硬核”的科幻作家。2011年考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钱学森力学班,2020年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获得空气动力学博士学位现居成都,为航天航空科研从业者。

由于工作的关系,陈梓均一直以来都十分擅长创作航空航天题材科幻小说。本次入围的《对抗样本》,则把目光投向了对新技术的伦理思考——灵感来源于一篇关于“对抗样本”的科技报道,报道称人们若是在脸上贴一个特别的贴纸,就可以骗过人脸识别,而川军抗日的故事,让他奠定了“为何而战”这个故事主题。

这对陈梓均而言,是一次科幻创作的转变。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以前写科幻小说更看重“点子”的惊艳,人物情节等都是围绕展现点子服务,而《对抗样本》从创作开始就以战争时代下的人物感情为重点,以人物心路历程的转变为主要线索,“点子相对没那么惊艳,更多服务于人物和主题展现。”

此次入围“天问”最佳中篇科幻作品,陈梓均感到十分荣幸。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陈梓均的科幻小说创作,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博士评价为“来自真正的科学”。

这是一项忙碌的工作,他只能选择熬夜或在坐高铁、飞机时写作。对他而言,时间若是海绵里的水,常来挤一挤的人就是同处一座城市的编辑,他玩笑道:“成都是中国‘科幻之都’,编辑的同城直接催稿,让我只能努力在很少的时间里再挤时间。”

2024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

完整决赛入围名单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乔雪阳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