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最大的秘密——真经,其实在第十九回已经取到了

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一直以来被定位为神话魔幻小说。人们读《西游记》也多为其中光怪陆离的神仙妖魔、变化打斗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它深刻的内在意蕴。


《西游记》以佛教思想作为其思想基础,以妖魔鬼怪来影射现实社会的黑暗,以佛家的慈悲情怀来感化众生,进而达到劝人向善的目的。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双线发展的过程:

一条线是外在的降妖除魔的过程,另一条线则是师徒四人扫除内心繁杂,修炼心性的过程。

内心的修持,是一个与外在除魔同等重要,却更加困难的过程。

在西行路上也发生过几次险些使取经事业功亏一篑的情况,其原因并不是斗不过妖魔,而是由于师徒之间相互的不信任,关系的不和谐造成的,简单说来,即是人心的不定。

自私、嫉妒、猜忌等心理是人心中最大的恶魔,只有先战胜了这些心魔,才能够战胜外在的困难。


《西游记》中提到了不少佛教经典的名称,而《心经》则是唯一一部被作者全文引出的佛经。

它在小说的前二十回取经事业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被提出,并且贯穿于整个取经过程中。每当遇到困难时,唐僧就会念起《心经》,来消除内心的恐惧。

可以说,《心经》是唐僧在取经路上重要的精神依恃。

《心经》主张一切皆空,抛除内心繁杂,以获得内心最大的安定,而这也正是《西游记》这部小说的内在主旨,也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所要完成的心路历程。


《心经》第一次被提到,是在小说的第十九回,唐僧与悟空路过高老庄收服了八戒后,师徒三人来到浮屠山,遇到了乌巢禅师。

唐僧向乌巢禅师询问到西天还有多少路程,禅师说:

“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障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加上题目)。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乌巢禅师这里所说的魔障,既指外在的妖魔,也指内在的心魔,在这里更多的是指心魔。

《西游记》中唐僧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胆小懦弱,一遇到困难就会心生恐惧,泪如雨落,而《心经》的作用就是帮助他消除内心的恐惧。

但是从唐僧之后的表现来看,他此时并没有彻底领悟《心经》的真谛,还不如孙悟空领悟得透彻,运用得自如。

在师徒四人中,悟空是心灵最纯净,最少私寡欲的一个。就连唐僧也经常感慨旅途漫长,妖魔难敌,更经常因此而嗟叹哭泣。悟空不仅自己心无所惧,还经常劝诫、开导师父。

在师父慨叹西天路远,不知何时能到时,悟空就对他说:“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但要一片诚心,雷音只在眼下”。

连唐僧也对悟空的悟性深感佩服,他也从悟空的话中认识到“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这一道理。


这里,我们也可以说,真经——也就是《心经》,在第十九回已经取到了,以后都是历练的过程。

事实也正是如此。

随着取经过程的不断发展,在经历了千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师徒四人的心灵也在经历了层层历练后,变得更加平和与坚定。

师徒兄弟之间,多了几分宽容与理解,少了一些嫉妒与猜忌,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坚定了求取真经的信念。

每个人也在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修缮自己的心灵:

唐僧更加明辨是非,也更加坚强;

悟空不再那么浮躁,也增加了几分惜生之心;

悟能也在努力克服自己的欲望,并更懂得顾全大局;

悟净也更加勤恳,无怨无悔地坚守着自己的职责。

可以说,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既是在为众生求福,也是在为自己积德。

在经历千难万险到达灵山后,他们自己也得到了救赎,灵魂得到了升华,师徒都修成了正果。

这对他们来说,可谓此行最大的收获。


佛教认为,众生皆苦。人生活在这个尘世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各种痛苦。

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因为心中有太多欲望,求而不得心焦灼,求而可得不满足,人的心就在欲望的得失中痛苦煎熬,所以说欲望是人生苦痛的根源。唐僧也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心经》就是针对这个苦痛的根源,来教人修持自己的内心,破除对欲望的错误执着,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务必要达到“五蕴皆空”,才能度脱尘世间一切苦厄。

佛法的精髓实际上也是人生的大智慧,佛认为众生皆有慧根,参透这些智慧,便可获得圆满的人生。佛与众生本无太大区别,关键在那一刻的觉悟。灵光一闪,众生皆佛。

《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之旅,正充分体现了佛教的这一精深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