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共同富裕如何在中国实践,纪录片《共赴山海》首映

跟着英国知名主持人蒂姆·黑格,探访浙江多地,透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了解“共同富裕”背后的故事。

8月14日,纪录片《共赴山海》举行全球首映式,南都记者获悉,这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外文局指导,浙江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电局支持,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和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优酷联合出品的纪录片,自8月14日起在优酷播出,后续还将登陆国内卫视平台,并翻译成多个语言版本在全球播出,向世界讲述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故事。

纪录片《共赴山海》启动全球首映。

首映式后,南都记者专访纪录片《共赴山海》总导演张伟,揭秘纪录片拍摄的背后花絮。

张伟接受南都记者专访。

南都:纪录片的灵感来源是来自于哪里?

张伟:我觉得灵感主要是几个方面吧,首先杭州边上的青山村其实非常有名气,我们经常去浙江杭州开会,所以也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聊到青山村的发展和改变。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题材,随后就进行了一个深入的调研。调研以后发现,题材非常丰富。而且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一直在做的大量公益方面的事,在这里都有落地。

此外,“共同富裕”这个概念,提出了有一段的时间了,但是对于一些观众而言,其实并没有机会去深入理解它背后的含义。

经过了大量的调研后,我们觉得需要用一个国际的视角来讲述,真正的老百姓和“共富”之间关系的一个纪录片,因此就有了我们今天的这个选题。

南都:纪录片的拍摄时间是春节前后,地点选择在浙江的几个乡村,为何选择这个时间节点和这些地点呢?

张伟:浙江本身就是共同富裕的示范区,在很多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素材。在拍摄路线设置上,我们基本上就是绕着杭州转了一圈,从东部景宁开化都是山区,到了杭州进入到平原地区,再到舟山就是海岛,这一段路程涵盖了国内几种主要的地理情况,类似一个缩小版的中国。其实所以我们当时就决定把拍摄地点放在浙江。

在拍摄时间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协调嘉宾主持蒂姆的时间,另一方面,在冬春之交,万物复苏的时机,确实会有很多的故事的发生。尤其春节会有很多的故事,而且作为一个外国的嘉宾,蒂姆在中国过春节,我们相信,通过了解习俗、品尝美食、共同欢聚等,蒂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够感受到中国的风土人情。

南都:《共赴山海》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共赴”和“共富”是谐音是吗?

张伟:其实起名字的一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思考的一个过程,其实本来的名字叫《共同富裕之路》,很直白。但作为纪录片,可以更加含蓄一点,不需要那么直白。同时,我们也希望能把这个节目的内涵表现出来。所以最终,我们选定这个名字叫《共赴山海》。

它其实也是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其实是字面意思,就是我们整个摄制组和嘉宾主持蒂姆,一路沿着从山川到城乡再到海岛,叫共赴山海;第二层意思是我们希望大家,在共同富裕的理念之下,来开启一场奔赴山海的双向奔赴。

南都:为何选择蒂姆担任嘉宾主持?

张伟:我们想要找的嘉宾主持需要具备几个特征,一是必须具有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视野,蒂姆做过国际媒体的主持人,也采访过全球很多政要;二是需要关注中国又有一定的新鲜度,未必要在中国生活很多年,但是至少对这片热土有好奇感。所以通过这两点,我们最终选择了蒂姆。合作拍摄以后,我们发现效果还是挺好的。蒂姆非常具有好奇心,对每一个拍摄对象都很尊重,同时,又能够很深入地带着他的思考和理念,跟他们去展开对话,所以能够拍到很多生动的东西。在片子里面大家也能看得出来,很鲜活。

南都:最后纪录片也是以蒂姆视角来呈现的,在拍摄中是否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带来分歧?

张伟:这其实就是共创。我们在拍摄中会去发现他的视角,或者说他的很多疑问,也是我们想要问的,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跟他合作、碰撞得还是比较愉快的。另一方面,其实我们并没有去强化某一方的力度或者视角,在我们片子当中,我们也有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有企业的乡村特派员,也有纯粹个体的公益志愿者的视角,我们更希望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我们当初定下的理念。另外,我们在拍整个这个片子的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基调,就是说我们还是讲普通人的故事。所以,策略一致以后,更多的是探讨,大家在一起碰撞。

南都:我们发现片中出现的一些相对弱势的人群,并没有拍成完全被动接受帮助的对象,他们也会去帮助他人,这是否也是主创团队的有意选择?

张伟:我们可能更希望看到说,每一个人群都有自己的力量。我觉得我们在做这个片子的时候,第一不要脸谱化,不能带着惯有的思维,去讲什么样的人他一定会怎么样;第二不要固有化。比如说,我们可能觉得小珍她受到疾病的困扰,她一定是很悲伤的,但是其实我们跟她接触,我们发现她其实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我们还是真正地拍摄到最真实的状态,他们最真实的内心,这个是很重要的。

南都:经过这次拍摄,您对于“共同富裕”这个概念,有没有一些新的认识?

张伟:刚开始准备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我们也觉得“共同富裕”比较概念化,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但当我们去调研了以后,就发现,其实这个主题之下有很多微小的故事,“共同富裕”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汇聚了很多人的力量,当这么多人的故事汇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概念才成立。就像一个楼房一样,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这个楼房的一个分子,就是说,如果把这分子,都抽离了,那它可能就是变成一个框架了,就甚至是空中楼阁了。所以,我的体会是“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其实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这是我拍这部纪录片,从拍之前到拍之后认识的变化,恰恰这也是我们想传递给观众的。

南都:这部纪录片将要全球播出,是否担心遇到一些文化上的“水土不服”?

张伟:我并没有这样的担心。我们觉得应该能够得到海外观众的包容和接纳。虽然海内外文化有不同、习俗不一样,但是文化内核本身还是相通的。比如说对情感的感同身受,对于普通人遭遇疾病以后这种天然的同理心,这些其实都是出于人类的真善美的本能和本心。所以,我们并不觉得,在传播和理解上会有太多的困难和障碍。比如说,片中有一幕是蒂姆亲小孩子手这个镜头,确实在后期我们节目做好以后,大家还是会有一定的争论。但最终,我们还是把这个镜头保留了,保留的原因,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最真实的一个状态,而且在那一刻,其实蒂姆,他也是一个真性情的表达,他其实渴望跟这个孩子交流,通过自己的方式向相对弱势的孩子表达爱。而且我相信观众能感受到,这个镜头背后传递的是一个非常正向的信息。

记者:希望外国的观众怎么看待这部纪录片?希望本片能传递什么样的理念?

张伟:作为一个导演,特别渴望片中所表达的东西,能够传递给观众。这部纪录片,主要就是希望通过蒂姆的视角,让国外很多不了解中国的这些观众通过这个片子,了解到中国最真实的面貌,了解中国普通人的精神诉求和日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南都:对播出的反响有信心吗?

张伟:这个片子,我们自己觉得,口碑和流量都不会差。今天大家现场也都看了,其实我也观察了一下大家看片的状态,我觉得口碑应该会挺好的。流量方面,我们从来不认为,流量是一个衡量节目好不好的唯一标准,二是我们也觉得这部片子的流量也不会差。

采写:南都记者莫倩如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