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青年看法院 | 外国导演北京“享”遇“背包法官”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指示精神,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携手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参与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24“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活动,邀请外国青年走进法院,以独特视角感知中国司法的温度与力量,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7月27日起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推出“外国青年看法院”系列报道,让我们一同跟随他们的脚步,开启这场别具意义的法院之旅,聆听新时代中国法院的精彩故事。

在明媚的夏日,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印度青年导演阿克沙伊·古里作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北京行”项目的一员,怀揣着好奇与期待,走进了蕴含着深厚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北京市东城区的胡同里。在这里,他与一位特别的法官相遇,他很“享受”这次相遇。

“背包法官来啦”

“一枚国徽、一个背包、一辆电动车组成了我的巡回法庭。”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冯晓光在首次与阿克沙伊·古里见面时,向他讲述了“背包法官”与众不同的办公模式。

冯晓光告诉阿克沙伊·古里,起初,他在庭审过程中发现,对于那些缺少法律知识的人来说,当庭举证可能非常有压力。“为了让案件的事实能够更好地呈现,法官们决定到现场去,在一边勘察、找寻真相,一边审判、断案的过程中,帮助当事人更好地解决纠纷。当事人在法院和法庭里往往都有些拘束,到老百姓身边去,在他们熟悉的地方能够更好地让当事人敞开心扉,告诉法官他们真实的想法,这样也更加有助于我们去帮助他们解开心结。”

为了让阿克沙伊·古里详细地了解“背包法官”的工作环境,冯晓光和阿克沙伊·古里骑上电动车,一同走入兼具历史与热情活力的北京胡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人们在街上经常能认出您吗?”看着背着国徽在胡同里走街串巷,频频遇到“熟人”打招呼的冯晓光,阿克沙伊·古里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出门办案的时候我们会穿统一的制服,如果需要去现场开庭,我们会背着一个大书包,在包中装入国徽、法袍、法槌和卷宗。我们会在老百姓的家中,或是附近的法官工作站开设一个临时法庭,在那里摆上桌牌,悬挂上国徽后在现场进行开庭审判。”冯晓光告诉阿克沙伊·古里,“因为常常到现场给老百姓办案,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因此,当我们穿着制服外出办案时,许多老百姓会亲切地喊‘背包法官来啦’!”

阿克沙伊·古里表示:“非常荣幸能够跟拍这样一位随和、温暖且具有人文关怀的法官。‘背包法官’工作的过程非常亲民,他能够把公正传递给那些没有太多机会去接触到法律知识的人,并为他们带去公平的审判。”

“做法官,我觉得很幸福”

初步了解“背包法官”的工作内容后,阿克沙伊·古里与“背包法官”冯晓光一同骑上电动自行车,走进调解现场,走近群众身边。

在阿克沙伊·古里亲身接触到的案件中,有一起案件令他印象格外深刻:“在冯晓光法官受理的一起案件中,有一位九十岁高龄的女士是当事人之一,她几乎不能独立行走,我不认为她可以很方便地到法院。这时冯晓光法官就来到她的身边,用非常简明易懂的语言慢慢地讲给她听,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她理解,我认为这就是将公平正义带到群众家中的一个例子,也是‘背包法官’存在的意义。”

“明明知道眼前要面对很多矛盾,为什么还要冲上去做这些事情呢?您又打算这样做多长时间?”阿克沙伊·古里在被冯晓光法官的人文关怀打动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冯晓光法官向阿克沙伊·古里坦言,在他工作中最珍贵的记忆就是看到破碎的关系得到复合,争吵的双方能够握手言和。冯晓光向阿克沙伊·古里讲解道:“中国有一句俗语叫‘以和为贵’。作为一名法官,不仅仅要帮助老百姓断是非,更要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让他们能够从过去的矛盾中走出来,共同面向美好的未来。”

冯晓光法官还表示:“我热爱我的工作,做一名法官,我觉得很幸福。只要工作需要、群众需要,我会一直背着包,将这项工作继续下去。”

“在这里,我感到宾至如归”

从一无所知到“零距离”感受不一样的法治文化,在为期一周的拍摄时间中,导演阿克沙伊·古里不仅仅被“背包法官”冯晓光的亲和善良所打动,更爱上了这座美丽热情的城市。

“冯晓光是一位温暖且平易近人的法官,他与我在一些其他国家所见的法院工作者非常不同,他的亲和力和人文关怀令人难忘。”阿克沙伊·古里告诉记者,“在这里我感到了许多温暖、帮助和爱,尽管我完全不懂汉语,但依旧感到宾至如归。”

阿克沙伊·古里表示:“在拍摄开始之前,我已经对‘背包法官’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但在正式拍摄后,我对他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冯晓光的工作非常重要,因为他将公平正义带给那些无法接触到专业法律知识的群众。他在群众的家中心平气和地给大家解决问题,而这些人也可以从他那里得到非常专业的建议。”

阿克沙伊·古里告诉记者,此次得以进入东城区法院、到达案件现场观摩真实的调解过程,对于他而言是十分难忘且珍贵的,他还期望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探索中国的司法系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出品:王锦亚 、张守增 

监制:何江、王兵、刘曼

策划:王兵、张立叶

统筹:张立叶、柳杰、司雯

记者:司雯

摄影:王洋

封面设计:邢岩、张明翠

鸣谢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国际传播研究院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组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