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人如何生存?锣鼓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PK”切磋技艺

说起自己编排的锣鼓节目,张勇会配合嘴巴发出“咚咚锵”的节奏,做出打鼓的手势。张勇是晋南威风锣鼓非遗传承人,这个七月,他参加了山西省临汾市举办的“临汾锣鼓直播pk大赛”。锣鼓声在云端响起,节奏有缓有急,吸引上千万人次在线收看。

在节庆时当街对决,是临汾各地锣鼓队历来就有的习俗。张勇介绍,每逢正月十五,各村锣鼓队就挎着鼓、举着锣奏乐出发,参加以村为单位的锣鼓比拼。但是,在直播间里举办“pk赛”,张勇说,这还是头一回。

流传于晋南地区的威风锣鼓,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打击乐艺术形式,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2006年,威风锣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临汾,几乎村村有锣鼓、人人爱锣鼓。

张勇参加临汾威风锣鼓pk赛。受访者供图

人人都会打鼓的家乡

“临汾人可以不吃醋,但不能不会敲鼓。”

张勇来自山西省临汾市泊段村,15岁就开始系统性学习晋南威风锣鼓,在他的成长经历里,一直点缀着炽热的鼓声,“我从小就接触锣鼓,以前就经常在广场、街道上进行锣鼓交流。”张勇说,在村里,即便是老人小孩,也都会打锣鼓,家家户户都有锣鼓。

鼓槌举起,落下,鼓声能传到很远很远,在张勇的家乡,人人都会打鼓。而不同的区县长期流传着多样的锣鼓曲牌,在此基础上,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锣鼓队伍,“当时的锣鼓都是口传心授,每个村庄的锣鼓曲牌都不一样,每个村子都对自己的曲牌很自信,觉得自己村的锣鼓表演是最精彩的。”

每逢节庆,就是村庄最热闹的时候。张勇第一次摸到鼓槌,就是在村庄节庆的场合。他回忆,当时听到锣鼓声,震得胸腔里的心脏跟着颤动,“连身上的汗毛都在震,那种声音是真的可以用震天动地来形容的。”张勇也是在那时候立志,要把锣鼓学好。

在村里空地或者戏台广场,村里的锣鼓队都会聚在一起,敲锣打鼓表演,振奋人心。张勇回忆,每次过节,村里都很热闹,几乎所有村民都会聚在广场上,为表演队伍助阵。张勇说:“有的村民看得投入了,也会拿着自家的锣鼓加入表演,这种氛围是现在很难再有的。”

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名为《相聚在北京》的大型团体操在一片惊天动地的欢庆锣鼓声中拉开序幕,这些锣鼓声,就是威风锣鼓。那是由88个山西临汾黄土高原上走来的纯朴农民表演的,古老的鼓声,在如此级别的国际综合运动会上,响彻世界瞩目的舞台。

“开幕式上锣鼓的表演,成为我们每位临汾人的骄傲,也让我对威风锣鼓深深着迷。”1994年,张勇成为临汾市组建的临汾鼓乐团中的一员,以首席鼓手的身份活动,更专业地传播锣鼓技艺。张勇说,直到当前,这支鼓乐团仍是临汾锣鼓的中坚力量。

寻回鼓声的人

锣鼓不分男女老少。在张勇组建的锣鼓队伍中,年纪最大的表演者77岁,最小的9岁。张勇说:“锣鼓表演入门并不难,只要掌握四种基本鼓点,就能打得有模有样,可是只有更深入地了解锣鼓,才会感觉到锣鼓技法的博大精深,谁能想象,这么多变化的鼓声都是基于四个鼓点的变换,鼓声的变化太丰富了。”

口传心授,是锣鼓渐渐失落的主要原因。张勇介绍,以前的村庄,就算留存锣鼓的乐谱,也都是采用的老办法,“谱子上都是画圈圈叉叉,或者横杠,除了写谱的人,没人能看懂,就像是天书。”

而城市化的进程,加剧了锣鼓声的失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城市,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只剩下老人留守在村庄里,锣鼓的声量越来越小。张勇说:“甚至有些小孩,在互联网世界里长大,看不到家乡的传统文化,有的连锣鼓都没怎么见过了。”

2008年,张勇决定干一件“大事”。

“锣鼓的曲牌每天都在失传。”张勇说,传统曲牌是锣鼓的灵魂,每个村庄曲牌各有不同,都是锣鼓文化中的精华。于是,张勇发起了一项计划,十六年来,对锣鼓曲牌进行拯救性记录与保护,从未间断。他走访临汾周边的大小村庄,找村里的老艺人收录锣鼓曲谱。至今,他已走访超过300个村庄,收录曲谱1500多首。这些曲谱,大部分是流传了千年的曲艺,有的以历史典故命名,有的以劳动场景命名,体现着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

做记录的时候,张勇会和老艺人聊很久,从村庄的过去讲到现在,引导着老艺人把锣鼓的故事讲完,再录下老艺人击打着唱谱的声音,记下手法,最后将这些记录整理成现代音乐能够互通的谱子。张勇说:“一份曲谱,就是一个村庄的档案。”

张勇走访村庄,听老艺人传授曲谱。受访者供图

在张勇收录曲谱的过程中,说服村里的老艺人传授曲谱并不容易,“村里的锣鼓曲谱一般都不外传,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艺人掌握,说服他们传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有时候好不容易松了口,老人却去世了,而这个村的曲谱也随之失传,这是很令人痛心的。”

十余年来,张勇在各个村庄的名气很高,村庄里的锣鼓艺人也被他带动着重拾对锣鼓技艺的信心。渐渐地,凭着收录的曲谱和对锣鼓的痴迷,张勇拥有了一支三十余人的威风锣鼓队,进行锣鼓表演和传授。

张勇说:“庆幸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临汾人关注到威风锣鼓,对锣鼓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这给了威风锣鼓重振旗鼓的可能。”

锣鼓被听见的机会

北方的冬天寒冷干燥,然而,人们的热情被锣鼓声点燃了,村庄也热闹起来了。2023年底,张勇在临汾市泊庄村举办了一场以锣鼓为主题的村晚,并在短视频平台上全程直播,直播间里,近千万网友在锣鼓声中感受临汾独一份的“年味”。

2023年底,张勇举办锣鼓主题村晚。受访者供图

唢呐、锣鼓,艺人们用各种民间乐器各展身手,甚至利用簸箕和黄豆配合着发出声音,成为表演的一部分。张勇说,这是他最骄傲的部分,“因为都是老百姓自己的声音。”这场锣鼓村晚持续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泊庄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村民把小戏台团团围住,表演的最后,还有村民直接加入到锣鼓的合奏中。

“通过直播间,我想让锣鼓声传到更远的地方。”四年前,张勇在短视频平台上打造了一个锣鼓教学的直播间。每天,他在直播间里教人零基础打鼓,科普威风锣鼓的知识。一节云端课程,一般是两个小时,前半节课教学,后半节课表演,每日如此,张勇几乎没有“请过假”。

张勇在威风锣鼓直播间教授锣鼓基础知识。受访者供图

一场直播下来,张勇总是大汗淋漓,一件衬衫能被汗水湿透了大半。起初,张勇的直播间只有几十人在线,渐渐地,张勇积累了一定的人气,最多的时候在线人数超过三万人。也有不少年轻人在张勇的直播间留言,表示想要掌握锣鼓技艺的决心,这也给了张勇很大的鼓舞,“网络平台对非遗传承的帮助太大了,在直播间里,不仅有临汾的锣鼓,还有全国各地的锣鼓也来和我互动,这是锣鼓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咚咚锵,咚咚锵。”进入到张勇的直播间,鼓声不断,打鼓、磕鼓边、刮鼓节,一张大鼓,通过艺人的技巧,发出各种各样丰富的声音。张勇说:“这是非常好的音乐,得先去听,再去细细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情绪,直播间作为一种媒介,就给了锣鼓被听见的机会。”

锣鼓是所有人的文化

非遗,在短视频平台里凸显出了绝对的优势,而如何活用非遗,让枯燥的传统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焕发新的光彩,张勇下了不少功夫。在张勇的直播间里,能听到不少用锣鼓演奏的流行歌曲,他说,这是非遗传承必须面临的挑战——拥抱现代性。

“谁说流行音乐只能用现代乐器演奏,中国传统乐器也能奏出不一样的味道。”张勇不仅将传统的锣鼓曲谱敲出了临汾,更用传统的锣鼓奏响流行曲目。他说,这样一来是拉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二来也是对传统乐器的演奏做出新尝试。

张勇一直在创新。他说:“时代在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传统文化也应该跟着时代,去做一些符合当下大众审美的结合。”传统和现代的碰撞,让张勇收获了一批学习锣鼓的追随者,其中不乏大学生,“现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与活动很多,我的直播间也有不少高校大学生表示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的还特意从外地跑到临汾学习。”

《尉迟战鼓》是张勇编排的节目,节奏高亢激昂的锣鼓声,用来表现尉迟恭征战沙场的场景,“这些场景距离现代生活已经很远了,但我需要用鼓声将这些内容和情绪传递出去,在舞台上,鼓手们手中的锣就是盾牌,槌就变成了矛和刀。再配合舞台的声光电,就能营造出一个时尚的、现代的视觉体验。”

2022年,张勇成为了全国乡村文化带头人,他把这份荣誉看作责任,“作为带头人,我要去引领,找到锣鼓文化发展和传承的方向,我不能把这条路带偏了。”2010年,张勇赴南美洲智利进行“中国鼓”的教学,这是威风锣鼓第一次走出国门。而后,张勇继续带领队伍在新西兰、俄罗斯进行锣鼓表演,威风锣鼓的魅力也吸引着更多国外面孔。

张勇和锣鼓队在智利演出。受访者供图

“我觉得锣鼓文化是所有人的文化,它引导着人们往前、向上。”张勇今年46岁了,他依旧在为锣鼓文化的传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一直在打鼓,他说,“锣鼓指引着我的,一直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让我把困难化解为向前的动力,在前方,我看到的,是我的未来。”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