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有沈腾马丽,不然这片儿多吓人呐

文/包法利小姐

哈喽我的“熟人”们,七月快乐呀!有去影院消暑吗?

今年暑期档相较去年萧条一些,没有那种琳琅满目、伯仲难分、应接不暇的丰盛之感,多少有点辜负七月骄阳。

要么是熟悉的配方——悬疑、霸凌、东南亚、张钧宁、王传君……yeah,《默杀》,直接让我想到去年若干片子,忍不住去豆瓣瞅了一眼主创里面有没有陈思诚;

要么是单单某一部一骑绝尘,以绝对优势统领票房与话题,让其他片子死得尸骨无存、悄无声息,上一次这么屠榜的是春节档的《热辣滚烫》,这一次是沈腾马丽的《抓娃娃》。

反正就是,挺没意思的。

但如果实在想要去影院蹭趟空调的话,《抓娃娃》还是值得一看的,不会让你白白浪费两小时的。

怎么个值得呢?

通常,介绍一部电影用“笑中带泪”四个字会让人觉得很行活儿,可放在《抓娃娃》的观影体验上,“笑中带泪”简直无比准确。

笑,是因为不断迭出的包袱和演员精彩的表演;泪,则是带入小男孩视角,你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孩子这几十年过得,是真不容易。

教育版《楚门的世界》

剧情很简单,富豪马成钢养废了大儿子,后又跟第二任妻子生了二儿子马继业。

老二也被短暂地溺爱过,但老马及时汲取经验教训悬崖勒马了。为避免后继无人,遂利用钞能力放大招,为继业打造了一个“成长理想国”。

都说片子设定像《楚门的世界》,确实像,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很佩服编剧的脑洞。

《楚门的世界》是一出未提前剧透的戏中戏,观众和楚门一样被蒙在鼓里,云里雾里又想要揭开谜底,这使得片子自带悬疑属性;真人秀导演的动机也充满了解读空间,他站在大屏幕前隐而不发,宛若傲慢又深沉的世外高人。

而《抓娃娃》则戳破了所有神秘感,它将镜头从真人秀片场拉到了家庭教育实验场,创造了一个具体大于抽象、现实意义大于象征意义的“楚门的世界”。

这里没有世外高人,只有芸芸众生,你不仅可以代入马继业的成长ing视角,还能代入煞费苦心的他爸妈视角,以及拿钱演戏的打工人视角,甚至看不懂老马家奇葩操作的局外人视角。

也没有什么悬疑不悬疑的,一开始就知道这是富豪老爸在做局,所以戏中戏的部分故意营造出了一种类似样板戏的刻意感,做作且荒诞。

假,明显很假,表演得明显很拙劣,剧本设置也充满了个人局限性,整体差得拉不来广告那种,可马继业就是在塑料演技和过时剧情的包围中度过了他的小学、初中和高中。

爸爸爱你

作为“马继业成长计划”的发起人和投资者,这出长达几十年的戏几乎可以说是马成钢教育理念的具象化。

主场地:他小时候住的破破烂烂的老房子。

核心理念:梅花香自苦寒来,越穷越苦娃越强。

辅助理念1:主张感恩教育,奶奶瘫痪在床,孩子从小就得肩负照顾长辈的重责。

辅助理念2:坚决抵制玩物丧志,邻居都得是文化人,不讲八卦谈物理,不说是非写书法。

实操方针:暗中保护+适度引导,关键词——适度,比如,假装偶遇的外国人要照着课本读特别不接地气的英语,好让孩子有学以致用的感觉,同时达到一个巩固复习的效果。

终极目标:将孩子培养为聪明勤劳、坚韧不拔的名校毕业生,直至成为优秀企业家。

以上,可以看出,马总的主思路非常清晰了,就是致力于把孩儿培养成第二个他。

啧啧,这得多傲慢。

且不说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是另一个鲜活的生命,那啥,时代背景的差异要不要考虑一下?与时俱进的国家号召要不要响应一下?

改革春风吹满面,三五年就是一个大变样,干嘛要费劲巴拉让时光倒退,把孩子锁在他的童年里呢?至少差三十年吧!

走路上学、捡瓶子、衣衫褴褛、不玩游戏,孩子这样会被视为异类、遭人欺负的。

影片中也确实有小马捡瓶子时被同学捉弄的片段,咱就是说,这样真的不会留下心理阴影么?以后出去跟同龄人构建关系真的不会有问题吗?

还有啊,在假模假式的环境里一呆十几年,一直熏陶在那种并不高明的文化氛围里,接受着各种难度层级不高的考验,待他长大进入到真实社会之后,不会有落差、不会觉得不适应吗?

毕竟,这个世界不是由简单的书本知识堆叠而成的,哪里去找那么多爱学习不吵架还不八卦的“好邻居”呀!

我看片不喜欢挑逻辑,但不得不说,《抓娃娃》有个明晃晃的bug实在让人难以忽略,那就是——马继业压根很难成长得那么好。

还品学兼优阳光明媚好少年,可拉倒吧。他会带着包括自我认知障碍、社会化发展阻滞等一些列问题进入十八岁,成为第二个被马成钢养废的号。

当一个人的发心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老天是不会让他如愿以偿的。妄想做上帝的人只会获得最大程度的反噬,因为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即便他是西虹市第一富豪也无济于事。

这当然是恐怖片

影片中有两处让我看得脊背发凉:

第一个是,小马想要考体校,被老马忽悠瘸最终放弃梦想,因为这不符合老马对他的职业设定,老马的规划可不是让他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育生”,而是“雇别人给自己打工的企业家”呢。

第二个,小马亲眼看到奶奶健步如飞一点儿不残疾,可回到家之后,包括爸爸、妈妈、奶奶在内的所有人都否定了他的见闻——“没有啊”“看错了吧”“最近压力太大了吧”……

天哪,pua的第一步不就是这个嘛,把你的真实感受通通视作虚幻,然后你就不再相信自己,而只能听我的。

哪里有什么“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叫为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附庸而煞费苦心,必要时让孩子承受丧亲之痛也在所不惜。

临近结尾时,老马那段台词我听着特别熟悉:“我真的让你吃苦了吗?跟我吃的那些苦比起来,你这算什么?男人要成才,就是要千锤百炼!”

可能是情急之下为了挽尊的自我辩解,也可能是真的不知道小马到底在愤怒什么、痛苦什么。

他当然不是在抱怨自己受了十几年的穷,而是无法接受,为什么父母拿他当傻子。

他可能会这么想: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可以在真实的世界里自然长大,而我不可以?是不是因为我很弱,没有抵御“细菌”的免疫力,所以只能活在人为搭建的真空里?

“是不是因为我很弱”,这样的念头是对自恋的莫大损伤。

事实上,他不弱,他本身没什么缺陷,是父亲潜意识里希望他很弱。

嗅到这样的讯息让他愤怒又无力。本来是应该信任和依靠的长辈,结果人家打心眼里并不希望你强大,而只想把你的原生翅膀折断完了再安一对塑料的,还美其名曰“都是为你好”。

心理学称其为“制造共生”,共生是以一个生命意志吞噬掉另一个生命意志为基础的,所以在精神层面,共生得以为继,两个人就只能活一个。

现实中,共生的极端结局一般两种,一是霸道的父母收获了一个“乖孩子”,二是既然精神上谈判不了,那孩子干脆把长辈的肉体生命一并干掉。(比如北大吴谢宇案。)

总之,根本不存在影片里的其乐融融大团圆结局。

除此外,哥哥和弟弟也很难在一年内就相处得那么融洽,在哥哥眼里,弟弟是家族资源和父爱的剥夺者,这份心结岂能轻易被抹平?不过是强化了“不学无术富二代即没心没肺大男孩”的刻板印象罢了。

倒是末尾老马那句“再生个弟弟妹妹”重新将恐怖指数拉到了满级——好嘛,两个儿子还不够他霍霍,还想再来一次是吧?这个当爹的没救了!

而比这更恐怖的是,现实里很多父母没有老马的本事和财富,照样想当那个主宰他人命运的大导演。

局外人都知,小孩坚决不能陪大人演这出戏,可身为当局者,能跳出片场自主书写人生的小孩,往往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