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盈导演作品七小时马拉松戏剧《孔丘》再度上演,换个视角看经典

《孔丘——当我们在谈论孔夫子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剧照。 摄影 王晓溪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7月5日,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2023年东城文化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由黄盈工作室出品的话剧《孔丘——当我们在谈论孔夫子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受邀参加第九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在国话先锋智慧剧场上演。观众们将与演员们一起跑一场七个小时的戏剧“马拉松”。

《孔丘——当我们在谈论孔夫子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以孔子出生为始,到五十余岁隳三都、告别鲁国作结。全剧以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一以贯之,以历史当中有据可依的记录去延展发挥,幕起幕落间以现代说书人的口吻将观众带至两千多年前的先秦年代,在事实与考据中不断创新。创作过程中几经反复易稿,潜心打磨,最终化作一台全程七小时的“马拉松戏剧”。

黄盈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孔子的影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一起谈论他的原因。”当下的我们与春秋时代的人之间虽然有着两千五六百年的时间距离,但在为人处世上、在民族性上,我们与当年的他们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孔丘——当我们在谈论孔夫子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力图将孔子那一时代的祖先们——无论是英雄还是奸人,都带回到当下的我们身边——因为当下的我们与他们之间永远是血脉相连的。黄盈说:“我们在批评他们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自我批评;我们觉得自己身上崇高的那一面,也是从他们那里一以贯之而来的。”观众们、演员们、主创们在这七个小时里一起谈论孔夫子,既见祖先,也见自身。

“小时候读《论语》的课文,总觉得那是一些好像放在哪里都不会错的话。随着长大就会发现,那些‘语录’,能把它说出来并不难,但若要践行,是不容易的。”黄盈说,孔夫子一生都没有为了一个结果或目的,改变自己身上文质彬彬的“质”——这是直到今天,他依然让人非常钦佩的一点。无论外界的眼光如何看待他,他都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期待着“有朋自远方来” “学而时习之”地过一辈子。作为后辈来讲,中国人有这样的祖先,是我们成长当中非常幸运的事。

《孔丘——当我们在谈论孔夫子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剧照。 摄影 王晓溪

七个小时的剧目,空间变换众多,通过舞美、灯光、音乐音效、多媒体共同完成多空间的转换。除了视觉上巨大的残缺的台阶,舞台上还栽下了一棵银杏树。从杏苗逐渐成长为一棵大树,见证春秋时代的人们翻越历史洪流,而孔夫子始终如一,“克己复礼”,一以贯之。观众在观演期间被邀请在杏叶便签下留言。有观众写道,“仁者自爱,智者自知。向两千年前求问,解当下之迷惑。这就是探寻历史的意义。”“古今都有为的励志青年,孔丘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精神。你只管相信大合与明天。”这些告白、期许抑或感慨都在下本演出时被挂在杏树上,真正成为连接古今、传递精神力量的纽带。

继承传统,守正创新。此时,国风国潮正掀起一股强大推动力和吸引力,有着前所未有的流行程度。在谈到历史题材创作、经典题材改编时,提及“传统”,黄盈说:“‘传’是发展,‘统’是统一。‘统’是历久弥坚的不变因素,‘传’意味着随时代更新演变。我们提‘传统’,总是把它当作一个名词,好像只是在指老的东西,其实它应该是一个动词,我们是在统一当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如果简单地照搬照抄中国古典的艺术样式,那就缺失了我们立足于当下生活对传统的创新与思考。”黄盈表示,“这是中华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面:我们通过读史走好当下自己的路,我们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

据悉,《孔丘——当我们在谈论孔夫子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于7月5日至14日,在国话先锋智慧剧场连演两周。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