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 ∣ 拍出上半年最“ 烂 ”爱情片,导演张嘉佳等着“ 下岗 ”吧

1


内地作家转行当导演最典型最知名的是80后的韩寒郭敬明,都轻易就从文字商人化身电影导演,拍了不少电影。

同样是80后,年纪比韩郭还大,但名气稍弱的张嘉佳也算一个。

2016年,张嘉佳第一次当导演,拍出了《摆渡人》,豆瓣评分仅4.1

时隔9年,在新书《云边有个小卖部》大卖后,同名电影也搬上了大银幕,而且上映首日就破亿

遗憾的是,这同样是一部烂片。

2


整部电影,像是各种悲情惨剧言情的桥段大集合,

直白肤浅的把悲情戏码堆叠在一起,

为了煽情而煽情,没有情绪铺垫

张嘉佳用一个又一个mv广告镜头,加上无敌滤镜,拍出了自我陶醉的感动,完全意淫的情感。

剧本的设定漏洞百出

男主角刘十三,回到老家小镇和女主角程霜一起当调解员顺便卖保

各种不接地气的人物轮番闹腾,找几个喜剧演员就是幽默了

镇上没有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可以一年不用打卡上班?

那开头他骑共享单车干什么呢?

小女孩不用上学?

老板卖假货大家都知道没人管,他就是不会抢票?

人物塑造也很苍白,电影里好像所有的人都浮在表面,没有深入到这片土地和这个故事里。

像是搭了一个戏棚子,

找了几个流量当主角,

再找了一些群演当村民,她们之间毫不令人动容的小镇温情,像是一群人在这个镇子里玩剧本杀。

结构搭建也是套路和春晚小品一个德行。

先来搞笑尴尬的幽默部分,最后煽情。

影片开场的宫崎骏动画,也真是强拉硬拽,似乎和宫大师扯上关系就能格调高一样。

而后半段煽情,也太过硬凹。

本质上,曾先森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爱情家庭片

但是,导演张嘉佳或许对于青春有某种执念的,杂糅了太多没用的东西了。他骨子里是一个喜欢用煽情音乐塑造虚浮人物的导演。这当然没有问题,你钻研一个类型一辈子拍好一个类型,也可以是一个好导演,但遗憾的是整部电影质量实在堪忧

所以,在类型片还不能把控更好的情况下,形式只是纸老虎

3


好多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点,

一是贪心

张嘉佳没有能力做群像描摹

人物一多,他就措手不及。

剧情上的导致各种副线支线和主线缠绕不清,乱七八糟,还不如专心描写男女主角刘十三和程霜的爱情

在野心上,他甚至还想做“笑中带泪”。

上段想搞笑,下段又接个生硬的泪点,他真的有这个能力吗?

人物的塑造完全像纸糊的

女主角就是一个恋爱脑,但她的背景和人物关系苍白得令人发指

男女主角的过往并没有交代清楚,女主突然出现就开始帮男主买保险,感情发展显得突兀且缺乏说服力

女主程霜好像没有家人一般,一直赖在男主刘十三家里,为他忙前忙后,出主意,卖保险。你说是因为幼时的爱情没断现在想再续前缘,但是在前面压根交代的不清不楚,你说他为什么喜欢刘十三,结果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送她萤火虫的人.....

你生活在小镇,不是生活在古代好吗?

这都2024年了,你以为是1984年吗?张嘉佳对于爱情的理解就这?

再比如说,男主角会莫名其妙被分手,也莫名其妙接了那个保险赌,以及他莫名其妙会遇到程爽。

事件在堆积的时候,像是完成任务卡一般,直接复制粘贴原作里的任务,张嘉佳用流水线操作完成了对自己文字的影像翻译。

可见,他对叙事的感觉有多差。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小镇和城市的关系,这是整个故事的最重要戏剧矛盾

只有把大城市的压力和小镇子的无忧无虑的对比强化出来,才能作用于男女主角的情感和生存描绘。

遗憾,张嘉佳还是没做到。

4

所以,“山的那边是什么?”

影片既然提出了问题,给不了答案,也不给方向

故事是文字的积累,作家是文字的创造者。

文字转变成光影,是需要天赋和知识贮备的。

张嘉佳并不适合当导演,没能用影像和画面为文本赋能,一个没有电影专业技能的作家连一个好编剧都算不上,真的不能当导演

当然他还是当了,那自然只能是烂片的导演了。

张嘉佳出道路径和韩寒、郭敬明一样,都从畅销作家到导演的路。先依靠出版书籍积累粉丝,再迅速靠热销小说,找当红流量明星拍电影。

没基础的他对于影画关系、传情达意,甚至演员的调教,都太差了

9年时间两部电影都不行,曾先森坚决支持张嘉佳从导演岗位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