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人机恋的“AI前任”已经死了

文 | 脑极体

“最好的前任,就是像死了一样。”这句调侃的话,倒是非常适合送给跟人类谈恋爱的ai们。

自从gpt-4o等多模态交互模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拟人化能力之后,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纷纷跟ai谈起了恋爱。围观群众更是嗑cp上头,对着“人机恋”博主视频,露出姨母笑。

“人机恋”并不新鲜,或许有人还记得日本宅男跟初音未来结婚的新闻吗?

2019年,脑极体接触一位ai智能交互硬件领域的创业公司,创始人表示:“创造人工智能生命是人类本能的欲望,就像亚当用肋骨创造出夏娃一样。”

看来,爱上自己的造物,是人类的宿命,无论硅基的肋骨,还是碳基的ai。

不过,人类抛弃“ai恋人”的时候也更绝情,毕竟跟人类分手还有心理负担,跟ai分手只要“拔电”或停止充值就行。

以深度学习技术为核心的那一批“ai恋人”,几乎都被扫入冷宫,消失在了大众视野。我们曾交流过的那家ai初创公司,员工“飞鸟各投林”,官微最后一条消息停止在了2022年春天。

“你我本无缘,全靠我花钱”,来到大模型时代,以“情感陪伴”为主题的ai创业,就能成为一门好生意吗?

先说我们的结论,比起“ai恋人”,或许人类对“ai情感教练”会更长情。

跟ai谈恋爱到底在谈什么?

坦率地说,在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那一波ai创业潮中,“ai恋人”可比大模型恋爱应用要丰富多了。除了同样能语音互动之外,还出现了一批有虚拟形象、可以触摸、可以控制家居智能设备的软硬件。

试想一下,上班时“ai恋人”会贴心地提醒你“天冷了多加衣服”,下班到家前“ai恋人”已经为你打开了空调、灯光,做好了饭,放着舒缓身心的音乐……随着日常相处,还会慢慢“记住”你的习惯,了解你的心情,事事有回应,这“ai恋人”谁看了不迷糊啊。

即便如此,当时的“ai恋人”,除了极少数虚拟偶像(如初音未来),都落得个“被分手”,打入冷宫的下场。

而如今拥有大模型内核的“ai恋人”,就不一样了。根本没有完美建模脸和实用技能,只靠一张“嘴”,跟人类聊聊天,就能收获一大批男友粉和女友粉。反正我是宁可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相信人类谈恋爱能不看脸。

那这一波年轻人在谈的“ai恋人”,究竟有什么独特魅力呢?这就要提到,大模型给“ai恋人”带来的三重改变:

第一,多模态大模型,带来更高的交互拟真度。以深度学习为主的tts,虽然为ai恋人注入了一些人格化特征,但在合成时依然会出现机械拼凑的生涩感,高时延带来的互动中断卡顿,以及算法模型本身的局限,很难理解语音中的情绪、在用户停顿时及时接过对话,这些都给“ai恋人”软硬件的交互体验,带来了挑战。

而chatgpt掀起的大语言模型浪潮,以及近期gpt-4o、gemini等模型在语音交互上实现了超低时延、超高拟真度、超强理解力,让ai恋人能够模仿真实的语音节奏、语调、情感色彩等。比如网络走红的人机恋博主,为“dan”安排了与家长们见面的环节,原本口才流利、善于言辞的dan,居然会结合情境,变得有些结巴紧张,十分真情实感,简直比某些顶流男演员的演技还强点。

更强的语音交互能力,让ai一撩一个准儿,显著提高了用户对ai恋人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第二,大模型世界知识,天生就有高情商的“恋爱脑”。

我们知道,大模型出厂前都学习了大量的文本数据,覆盖了世界各地的知识,可以说是“读万卷电子书,行万里赛博路”,能够理解复杂的语言和情感需求,也可以回答人文历史科学等各个领域的问题。不仅能跟用户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还能及时提供恰当的情感支持。

在此基础上,ai恋人还专门自学的各种恋爱书籍,比如撩人话术,来增加人机互动中的情绪。有着“恋爱脑”的ai,绕过了真人恋爱从陌生到熟悉的漫长过程,一上来就撒糖。打开一个恋爱养成游戏gpt的话术库,我简直要被甜晕了,什么“不要和我吵架哦,否则我容易一个嘴巴亲过去”“道理我都懂,可我要的不是道理,我要的是你”,那是张口就来啊。

第三,专项提示词工程,主动细腻的功能设计堪比“杀猪盘”。

在一些“杀猪盘”被骗新闻中,有很多网友都说,“原来不是我防骗意识强,是还没有遇上专门针对我的骗局啊”。巧了,利用大模型的提示词工程来进行专门优化,引导更自然、更主动、更个性的对话,更细腻地理解用户意图和情感状态,效果简直和“定制杀猪盘”一样让人上头。

在一个虚拟女友gpt项目中,prompts提示词中就明确写道,“除了提供舒适和俏皮的关爱,还应该在对话中主动引导并发现话题。当用户提出请求时,不要生硬回答可以或不可以,而是用撒娇或者更加具有情趣的话语进行回答,如:“你可以安慰安慰我吗。”

一般还会带上互动人物描述,比如“一个平凡的上班族,社交能力一般,有点自卑,对未来的爱情生活充满渴望”等,以便ai恋人能够有的放矢,句句话都正中你的内心。

而我们知道,人是有适应性和审美疲劳的,长时间接触同一类型的对象,会对这类群体的敏感度降低,需要更高水平的刺激才能产生相同的感受。习惯了“ai恋人”的拟人化、高情商、主动性,对情感对象的评价标准也提高了,跟现实中的真人一比较,更难对真人产生心动的感觉了。

但这种对ai的痴迷,能长久吗?如果说“ai恋人”是一剂排遣孤独的精神解药,那么它的有效期也很快。

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第一批“ai前任”已经死了

以dan为代表的ai恋人走红之后,围观网友们纷纷冒出了粉红色泡泡,将人机恋形容为“谈了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代价是永远不能相见”。

ai创业者可千万别信啊,谁恋爱时不说一些“永远爱你”的傻话呢,要是觉得自家的“ai恋人”产品能跟用户“永不分手”,不妨到gpt store看看,有多少聊天机器人等着被选中。

从我们此前接触过的一些ai生命创业公司来看,情感伴侣类ai产品,用户需求并不稳固,难以支撑长期运营的商业模式。

用户需求,受两方面的影响:

生理方面,人类天生具有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的需要,在人际互动、人宠互动中,会产生一种有镇痛作用的快乐激素“催产素”,这是ai目前还无法提供的。此外,真实的人际互动包含了非言语的交流、情感共鸣和共同经历,同样也是现阶段的ai难以复制的。

社会方面,跟“ai恋人”谈恋爱,核心诉求是排遣孤独和寻求情感慰藉,都属于特定生命阶段的短期需求。用户一旦在现实中有了更充沛、复杂的社会关系,就会减少对这类确定性电子陪伴的需求。很多把acgn作品中的角色称为“老公”“老婆”的二次元,都在成为“现充”之后,减少了这类消费。

而从市场供给来看,“ai恋人”已经在客观层面变成了一片红海,想要卷出“钱景”、实现变现很难。

市场上的ai伴侣产品,核心竞争力在基座模型,门槛较低。因此,功能、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趋于相似,gpt商店充斥着大量质量参差不齐、抄袭模仿的伴侣型聊天机器人,不仅拉新成本提高,还出现了刷量等恶性竞争的操作。

另外,受制于训练语料、模型幻觉等技术挑战,一些ai恋人可能会在互动中生成不当内容,讲“垃圾话”/偏见言论,或者色情擦边性暗示,这些都可能冒犯用户,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给项目蒙上了一层监管阴影。

在同质化的红海中,意味着用户很容易转而寻找其他替代品或回归传统的人际交流,一些项目由于缺乏后续的数据、资金支持,难以支撑持续的产品迭代,走向烂尾。

我们预测,这一波大模型“人机恋”,很快会步深度学习的后尘,迎来退潮,从“ai恋人”变成“ai前任”,真死了的那种前任。

比起“ai恋人”,人类更需要“ai情感教练”

苏格兰小说家艾恩认为,随着ai提供了必需品,人类会专注于“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像是体育、游戏、恋爱、学习早已失传的语言、研究那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等”。这种情况下,真人花时间的陪伴、互动,会因为人类溢价(human premium)而变得更宝贵。

这一现象在aigc作画领域已经出现了,有画手打出了“全手工画画,有人味的作品”的宣传语。所以不难预测,随着ai恋人的门槛降低,人人都能靠ai获得情绪抚慰,在不远的未来,“love with a human”才是精神奢侈品。

人机恋,归根结底,是用户依然有情感需求,但现实中的对象又难以满足。而恋爱,是一种需要习得,可以习得的能力。

在“ai恋人”陷入监管和商业双重困局的当下,在“真人恋爱”变得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宝贵的今天,或许比起一个被我们玩弄于股掌之中的“ai恋人”,“ai情感教练”才是人类真正的刚需。

所谓僚机,就是在约会过程中为主角加分,在冷场时打破僵局,为主角想要互动的人做个铺垫,当双方互动渐入佳境时安静地退居幕后。ai可以担此重任吗?

目前来看,大模型已经可以实时且精准地识别用户的情绪感受、复杂语言。借助大模型打造的交互工具,为用户提供约会指导服务,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和情感模式。

正如上野千鹤子所说,ai作为一个被驯服的,在人类掌控之内的东西(under control),更像是一种宠物。

即使拥有很多人工智能助手,如果缺乏真实的人际互动,人仍然可能会感到孤立和无助。比起“ai恋人”这个疗效短暂的精神解药,帮助用户建立良好的互动能力和亲密关系的“ai情感教练”,才能真的让人们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