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香港电影是个急功近利的圈子, 看完这个后恍然大悟

朝哥星娱,带你探索不一样的娱乐!各位读者伙伴大家好!

香港电影的神与妙,是很多朋友心目中不可超越的地方,很多不可磨灭的经典片段,正是出自于香港导演的手,但是香港电影圈,也被人称作是最急功近利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香港电影技术和技巧的争奇斗艳,与电影理论的贫乏,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照。

香港是个功利至上的商业社会和金融中心,尤其是60年代迄今,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大部分香港人缺乏历史感,缺乏国家观念,缺乏民族感,缺乏政治感(市民似乎不太过问政治,只要能赚钱或及时行乐),基于上述因素(目前这些因素正在发生变化)形成了兼容并蓄、中西合璧,重技术、技巧,着眼于娱乐的电影特色。

虽然在80年代初期,少数去欧美留学后返港的年轻导演,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香港新浪潮”,拍摄了一些文化品格较浓的影片,如《疯劫》、《地狱无门》等,不到两、三年,便淹没在香港商业电影的浪涛之中了。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综合技术和综合企业。对于制片人来说,电影企业很重要;对创作人员来说,电影艺术更重要;对于观众来说,消遣娱乐很重要。靠什么把电影传播出去呢?主要是电影中人物的扮演者——演员,电影靠影片中的演员表演去吸引观众,于是产生了明星制度。

香港电影的明星制度基本上仿效好莱坞模式,一部影片的演出阵容由魅力足、演技好的明星领衔主演或拍档合演,如《滚滚红尘》是台港电影明星林青霞、秦汉、张曼玉、顾美华和吴耀汉等联合演出。树立明星的偶像地位,明星成为时代潮流与审美理想的代表,如周星驰成为1991年香港电影的偶像,备受年轻人的崇拜。所以,为明星造声势、编写剧本、付给高酬金是很普遍的现象,如《上海1920》的男主角、美籍华裔演员尊龙的片酬高达100万美元。传统的明星制开始走下坡路,明星的偶像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围绕着明星的一些做法却沿袭不衰。

除此之外,香港电影还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低俗”风,90年代,香港的“周星驰现象”、“叶玉卿现象”的产生和影响,以及艺术品位较高的文艺片受到观众冷遇的事实,从一个侧面表明香港电影观众审美定势的粗俗化、低下化和“世风日下,道德沦落”的世态。这种低俗的电影欣赏情趣,主要表现在部分观众中:一般说来,电影的美感效应是指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吸引力、诱惑力以及征服人心的魅力。

其审美效果,包括三种趣味形态:一为谐趣,由影片的形式、技巧等产生的追逐、打斗,作用于观众感官的低层形态;二为情趣,由影片形象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忧惊恐等,主要作用于观众的情感的中层形态;三为意趣,由电影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产生,如启示、感召、省悟、警觉等,作用于观众理智的高层形态。

作为电影创作,关心和反映人民的生活、忧虑、困苦和利益;人民有权利接受真正崇高的艺术佳片,也有权不接受没有艺术价值的腰品。过分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影片刺激观众的感官和情感,观众又以这样的心态直接影响电影创作,周而复始,造成影片和观众的恶性循环。因此,电影创作适应观众的欣赏情趣是必要的,但是,提高观众的鉴赏水平、改变观众的审美意识,是香港电影界的当务之急。

请关注“朝哥星娱”大鱼号,明天继续带您探索更多不一样的精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