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之城》苗彻“不像演的”? 王骁:这不是我该考虑的事

“这背影,是王骁。”

王骁在《城中之城》的出场镜头,是背影。镜头跟着他走动的样子,接近30秒后,才终于回头。弹幕里是一片熟悉的感叹:“听声音就认出来了。”

这两年,观众一年能在不同的作品里见到他许多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印象。去年是《狂飙》中一步错步步错的杨健,是《尘封十三载》里狡诈无情的曲振祥,是《三大队》性情冲动的马振坤;今年,《第二十条》的田副检热度未散,央视一套和爱奇艺热播的《城中之城》的苗彻就已经再次接棒。

无论角色大小、戏份多少,观众总能一眼看到他,甚至有一种安心感:挺稳,不像演的。

不仅是观众,合作者们大概也有这类的感触:他演绎的人物,或正或邪,都自有一份松弛感。《城中之城》剧组向我们回忆过这样一个细节:在现场,王骁的专注程度非同一般,重场戏前会静静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遇上有人打招呼可能都半天反应不过来。

“这倒真不是什么艺术家的范儿。”对话中,王骁提前截住了可能的赞美:“我不希望因为我导致拍摄的困难,所以脑子里会一直转这个事儿。这也是演员在为表演做准备,接下来要出什么招?我有几种方案?这些都需要你到了现场,根据环境再加入新的想法、新的声音。真没有刻意不想理谁,就是顾不上。等结束了,我再跟人道歉,解释一下。”

这类坦然的大实话,在王骁和我们的对话中还有很多。他不疾不徐地回忆拍摄的经历,也分享自己现在的表演的状态——有过疲惫感,但不至于焦虑;能够得着的角色,就好好去把握。至于种种“不像演的”的评价,他干脆承认,自己不能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感谢大家能这么评价一个角色或者一个演员,但怎么做到这个状态,我真没法考虑,要是想明白了反而就不对了!”

“银行家也是人,是人就有野心,有弱点。”

《城中之城》第一集,王骁扮演的苗彻给出了一句充满预言性的台词。

在这部聚焦金融行业生态与群像的作品中,野心与弱点,将决定不同人物命运的走向。赵辉、苏见仁、谢致远……形形色色的金融人悉数登场,有人机关算尽,有人腹背受敌,逐渐沾上了厚厚的灰尘。而苗彻,则是剧中被热议的“金融f4”底色最为稳定的一个。他对底线的坚持、对光明的向往,从始至终。

“他始终有正义使者的色彩,不好演,也算是一种挑战吧。”王骁坦言,当初接下这个角色,他除了感受到苗彻的正直,也体会到了他的孤独。这个总是冷静观察、说话永远带着劝告的审计工作者,因为曾在海外目睹金融业忽略风险防控、疯狂扩张导致的崩塌与溃败,坚定选择回国,希望防患于未然,却不料昔日同窗依然渐行渐远,被贪婪与野心所吞噬。

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是一个身上“有劲儿”的角色。王骁专门请教过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发小,请对方用一句话形容银行人眼中审计人员的特质,而对方的回复是:表面和善,却做着所有人都“讨厌”的工作。

王骁说,这句话一下子就让他理解了审计人员工作的不易。他甚至希望,苗彻每次出场,都能有“把气氛弄冷”的状态。“就像剧中其他人对审计部的态度,无形中就有一种的警惕感。因为苗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看起来对谁都有微笑,但其实可能已经展开了对你的调查。”

有趣的是,向来在正面、反面人物之间游刃有余的王骁,如今在大众眼中多少有些“亦正亦邪”的味道。《城中之城》开播后,不少观众猜想“金融f4”的走向,好奇苗彻会不会才是那个有反转的“大boss”。就连他去朋友家吃饭,闲聊中朋友也打趣提问才上幼儿园的孩子:你觉得王骁叔叔看起来是更像好人,还是更像坏人?

“都不是!”这句童真的回答,留在了王骁的心里。

“或许当初剧组挑演员的时候,也看到我严肃的样子背后一些别的东西,可能是有这样的反差感。”当然,他也希望给苗彻加上一些有趣的层次。比如嚼口香糖的小动作,比如让陶无忌“笑一个”的冷幽默,一个又一个细节积累起来,让这个“正义使者”既正气又不失“人味”。“我希望能稍微打破一点‘正’的感觉,比如他喜欢看陶无忌尴尬,喜欢逗自己的这个小徒弟,甚至有些玩笑都是比较冷的。”

《城中之城》戏里是金融高管们的“高端局”,戏外是演艺圈的实力演员的大聚会。单是于和伟、王骁、冯嘉怡、涂松岩诠释的“金融高管f4”,已然让外界津津乐道。尤其是开篇四人聚餐的一场戏,你来我往,话中有话,让观众大呼过瘾。

如今回想起来,王骁同样对这场戏印象深刻。当时,四位演员是第一次在剧组凑齐,第一次碰撞彼此的表演风格,偏偏他们演绎的又是一场角色人均八百个心眼的重场戏,于是,戏里戏外,现场都带上了一种微妙的氛围感,“既是演员之间的,又是角色之间的”。

“演员彼此之间要配合,但同时也存在对抗,得大家你来我往地把这台戏搭出来。我记得开拍之前大家聊了几句就开始走戏,那个阶段其实彼此已经在互相‘试探’,这种‘试探’恰恰和剧中人物之间试探契合了——那是一场挺大的戏,有的角色在说话,有的没说话,没说话的可能心里想得更多,那种微妙的氛围其实是在这么一个环境营造出来的。”

是的,与其说是“飙戏”,不如说,他着实享受这种对手演员带来的刺激。

王骁记得自己年轻时拍戏,往往是拍摄前就在脑子里把戏“走完了”。怎么调度,对方怎么接戏,方方面面,充分想象。然而到了现场,事情却与想象中大相径庭:场景不同、节奏不同,连对手的出招方式都不同,怎么办?

“我才知道,表演不应该从一开始就被自己的想象固定住,一定是有一些空间要留给大家一起在现场磨合完成。”他领悟到,许多精彩的表现出自瞬间的本能,是特定情境与刺激之下,演员直觉的生理反应,不可复制,甚至无法重来。

“你和观众感受到的东西可能是不一样的,以及有时候可能你的能力就到这个程度——我现在坐时光机回去,也未必能改变什么。很多好的表演是现场一刹那的反应,再好也是无法复制的,如果你想要复制,那你给出的一定是刻意的、人为的东西,反而变得不自然了。”

除了“叔圈”带来的促进,与青年演员白宇帆的合作,也让王骁大呼过瘾。他形容两人都是“i人”,合作更是一次从慢热到合拍的过程。“他特别特别聪明,他会在现场瞬间吸收对手演员身上的东西,然后很自然地用在自己身上。作为对手,我完全能感受到这一点,看到他把这些化为自己的东西,你就知道这是一个聪明、专注的演员。”

从一门心思要投身表演的非科班“闯入者”,到如今接连合作金牌创作团队、被观众归类为“品质保障”的成熟演员,王骁近年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当我们的话题切换到如何评价当下的状态时,他给出的答案,意外又相当诚恳:“是疲惫的时候吧。”

“这是从业了很长时间以后很正常的心理状态。每年演那么多角色,那么多种人生,你不可能把所有的角色都完全区分开,那得分裂成什么样?”他笑说,偏偏演员就是具有分裂性的工作,要尽量让人物有新鲜感,“又要和自己有距离,又必然会加入自己内心的东西,所以时间长了,肯定会有疲劳感。”

好在他并不会觉得焦虑,反而当成一种正常的工作规律,不断提醒自己选择角色更慎重,对工作的选择也要斟酌——读剧本的时候,自己有没有被吸引?眼前是不是有画面感?

“这对我来说很重要,不是从角色的职业、生活背景、成长历程去区分,而是去感受人物的色彩。”王骁说,在角色吸引力的基础上,他也会根据自己的年龄、状态、能力去选择角色。要真说起来,阅读《城中之城》时,他最感兴趣的其实是周琳,但男女有别,演不了就是演不了。“还有一些角色,确实写得很好,但你会觉得我达不到,那就只能放弃,或者说我再等等,看以后是不是有缘分。”

这样的接戏态度,会显得趋于保守吗?

王骁从容接下了这样的疑问:“职业道路有时候跟性格没法割裂开,有些人喜欢挑反差很大的角色,这没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我肯定得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儿,也许以后我能去扮演,但此时此刻可能不合适。如果不合适,那么好的角色就别浪费了。”

或者说,他不是没有过“如果我要能演这个角色该有多好”的感叹,但王骁更清醒地知道,多想无益,“你就是把眼前给到你的角色拿住了,拾掇拾掇,做得更好一些,别的不用去想”。

“演员能演到自己喜爱的角色是无比幸福又从容的,因为你会愿意很多的精力和想法投入到他的身上,是主动的创作。所以,我当然也希望能碰到更好的角色,形形色色的不同工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希望在我能力范围之内呈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