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不一样”的《哈尔滨一九四四》,编剧王小枪:所有戏都真真假假

由王小枪担任编剧的《面具》《密使》《追击者》《对手》《县委大院》等作品,许多观众可谓追了一部又一部,《对手》里郭京飞和谭卓扮演的不走寻常路的间谍夫妇深入人心,他还凭借《县委大院》摘得白玉兰最佳编剧(原创)奖。

最近正在热播的谍战剧《哈尔滨一九四四》由张黎执导,秦昊、杨幂领衔主演,王小枪作为总编剧,其双生兄弟元素引爆连锁反应,再次吸引观众“入局”。作为一部苏产剧,它也是我省2023-2025首批电视剧重点项目。近日,王小枪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讲述了优质谍战背后的创作密码。

《哈尔滨一九四四》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伪满洲国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悬念的谍战故事。共产党情报人员宋卓文(秦昊饰)潜入哈尔滨警察厅特务科,被特务科科长关雪(杨幂饰)误认为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宋卓文的双胞胎哥哥宋卓武,从而获得重用。关雪冷血多疑,宋卓文排除万难才取得关雪及日本高官的信任,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扫除障碍。

演员秦昊分饰宋卓文、宋卓武孪生兄弟二人。宋卓文是潜伏在哈尔滨的地下党,对外形象看似油滑,实际上谨慎冷静,对于危险有强烈的嗅觉;宋卓武是爱国积极分子,以刺杀有特殊背景的日本军官为己任,勇猛粗糙。两人一文一武性格迥异,却能在特务科眼皮底下互换身份完成任务,是执行任务的最佳搭档,共同上演谍影重重的变脸戏法。

王小枪把自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感受到的历史细节都放在剧中,和导演张黎一起为剧集质感做加分项。他说,40岁以后,他对人生会有更多感悟,而这些感悟也会投射在创作之中。在创作中拷问人性,发掘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谍战故事因此充满魅力。

 编剧王小枪

希望做不一样的谍战

问:为何会选择“双生”谍战这个角度?

答:谍战这个赛道很拥挤,按照年代可以区分为反特、谍战和国安三个类别,为了打破趋同性,大家都在挖空心思设计新的叙事角度。我十几年前写过谍战题材电视剧《密使》,当时我也是用了双胞胎的梗,相对比较讨巧,哥哥一出来就不见了,弟弟来做很多的事情,本质上还是一个主人公“独闯龙潭”的模式。

当时《密使》的导演卢伦常,也是《对手》的导演。我们以前还聊过,如果再来拍《密使》的话,我们肯定不会那么去做。这也是《哈尔滨一九四四》来源和立意之一。我们不回避双胞胎的身份创作上的难度,希望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问:秦昊与角色的适配度如何?

答:宋卓文这个人物没有原型,都是虚构的。秦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我们这么多年看到他不同的作品,他都会给自己加一些小的东西,比如《隐秘的角落》里面那个秃子张东升、《漫长的季节》里大肚子龚彪等等,他在《哈尔滨一九四四》卓文、卓武的区别上,也加了好多细节。

问:从《面具》到《对手》再到《哈尔滨一九四四》,为何钟情于谍战?

答:相较于其他涉案剧,我对谍战题材比较钟爱,虽然都是“猫抓老鼠”,但是谍战题材对人性的拷问会更加深刻,对于命运的唏嘘也更微妙、更复杂一些,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这几年来,我自己是越来越对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更加感兴趣。

《对手》播完以后,也接触了一些制片方、公司,能不能写一个《对手》续集,或者是用《对手》这种人物关系的模式,做一些创作,但是我不太想重复自己。创新需要去想一些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叙事角度、人物关系。同一个主题下局部的创新,就是尽可能提供一些观众没有见过的桥段、细节、人物关系等等,我觉得这么做虽然比较费劲,但也是核心竞争力。

对于编剧来讲,你拿出来的东西如果全都是别人见过的,就不具备竞争力。如果能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可能故事的价值会更高。一方面是叙事角度或其他方面的求新,但实际上剧本的根基还是一个人物。剧本的根基还是人物,人物是核心。

质感来源于细节真实

问:对于谍战题材的创作追求是什么?

答:我以前也见过别的剧组,比如巡逻的棍子、马镫等等,有好多都是假的。但《哈尔滨一九四四》剧组里面无一例外全都是真的,棍子道具提起来都很重,是实木的。我觉得张黎导演在这方面要求还挺细的。

我记得有一个镜头,日本人的皮靴经过地上的一片泥潭,这个镜头是近景,你能看到特写里地上的污水带着血丝。因为剧情里日本人枪杀了一些人,血就流到了污水里面,给我的印象很深。这部剧有电影摄影镜头的质感,能感受到细节,后来导演说血水是他和美术部门往污水里面加了一些胶水,所以会有这样的质感。

这是在拍摄层面的东西。其实在剧本、文字的层面,也应该有大量的细节性的东西供拍摄参考和使用。我觉得一个编剧本质上就是在用剧本和导演、演员、观众对话。本质上是写一个故事,用文字去和所有人对话和交流。我觉得编剧就应该尽可能全面地把一些细节和元素都准备好以供参考,尤其给导演组、演员参考。

我觉得有很多的细节也来自于真实。之前去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去过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我觉得非常震撼。我能感受到像是有一个人在那里无声地讲故事一样,一直到最后推向高潮,尤其是看到731部队做人体实验的一些器械,再从场馆出来以后,外面很荒凉,整体的感受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些细节之后是真实的、有力量的。《哈尔滨一九四四》中后期也会出现731部队的情节。

问:选择1944年的哈尔滨这个地点和时间节点,希望通过故事让观众去了解怎样的历史?答:还是想把人物放到一个比较微妙的历史时间节点,因为我们现在回头看,1945年日本人投降,但是也许在1944年年初,置身这段历史中的人物是不知道的。他可能有感觉,但是感觉不一定那么明显。这几个人物在这种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心态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觉得这些人物的变化值得去创作。

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

问:杨幂塑造的大反派关雪很复杂,您对哪一场戏印象深刻?

答:我觉得关雪和既往看到的好多男性特务头子不一样,她在职场上的示弱、强悍、发怒、委屈等等,有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她只是要利用周围这些人,也包括宋卓文。关雪什么时候选择对宋卓文亲近或冷淡,什么时候要试探更多,这都是很微妙而复杂的。所谓的感情戏是谍战这个领域比较有意思的内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比如说在第四集的时候你觉得那种互动是感情戏,到第八集的时候可能回头一看,发现原来它是试探,原来是假的。

关雪表现出来的很多东西都是演给周围人看的,她会利用自己的女性特点,无论委屈、示弱,有时候也发飙等等情绪状态,都是她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她确实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反派。

问:有热搜说,“特务科里那些人一个比一个疯”,您是如何设计的?

答:我觉得群像塑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人多了以后,每个人的差异性出来,故事创作还是很快乐的。特务科里面有很多人,每个人都不是善茬儿,都是复杂的。

像胡彬,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忠诚的、比较疯的舔狗,观众看到后面也会发现,他也是有所图的,他也会用一些东西去拿捏关雪。

潘越去看心理医生这个情节,也是想给这个人物更多的心理支撑。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其实也有很大的心理障碍、心理压力,因为他手上有鲜血,他并不是每天就能心安理得地睡得着觉的。他实际上就和我们在心理医院看到的那些人一样,他也很焦虑、有压力。

我对演田小江的演员蒋奇明印象比较深,因为他确实和我想象的那个角色不太一样。他比我想象的确实要疯一些。剧本还是提供一个文学的形象,我觉得这个人演得很好,他把田小江那种带着力量感、狠劲儿的性格特点,发挥得又夸张了一些。

创作者还是得钻到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如果钻得进去,正面角色也有办法去表达他的一些东西;如果钻不进去,反面角色也不一定能够打动观众。人物的塑造,不管正面反面,是相对的一个命题,其实本质上写好每个人都不太容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