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越来越大?网友对于贾玲的不满,终于开始“不忍了”

文|令狐伯光

今天还是聊聊《热辣滚烫》吧,作为商业片贾玲是成功的,营销的成功+贾玲的“营销兑现”占了7成以上的票房无疑是场外因素成就了场内,但是贾玲这部片子营销确实太猛,热搜确实太多,多到大量网友开始反感了。

这个倒不是伯光君乱讲,它已经切切实实反映在了电影票房上面。

《热辣滚烫》这部电影在春节档过后票房就掉下了第一,一度掉到了第四位,这就证明观众实打实的不再为这部电影买票。

电影本身,总在被说“讨好型人格”,但却完全偏离了讨好本身,把房子给竹子,参加婚礼,参加节目,陪老板喝酒,这些都是乐莹对于自己情感的交代,是以心换心的善良。并没有讨好任何一个人。

所以个人并不赞同“讨好型”,真讨好是说录节目就答应,说给房子就给,说让干活就干活的一种委屈自己求全的主动变现。整部片子蒙太奇镜头太多,剧情平铺像找不到节奏,和昊坤的感情被践踏后也完全没有被楂的心酸感觉。

啃老十年,又说被所有人针对?贾玲不能既要又要

从剧情上看,我从没看出角色是个讨好型人格,她和她爸那一段对话让我相当懵逼(别说我没看懂啊就这没啥镜头语言的电影也不难看懂对吧),没想到这还是电影主旨。前期在我看来她是个相当强硬的人,十年没有工作,不做家务,连喝完的可乐都还要妈妈收拾,怎么可能是讨好型人格?

她如果是讨好型人格,妹妹不会找妈妈做说客,闺蜜出轨她男朋友也不会怕被发现,因为在这些有点心机的女人面前,讨好型人格是很容易被人拿捏的一种人,相反,我觉得这两个情节就是在刻意说明乐莹很惨。

而她在这十年想要向上的挣扎痛苦和最后放弃自我的堕落,没被拍出一点。男朋友出轨后也没看出难过,而马上投入到下一份恋情,在雷佳音那段我一度以为她是个恋爱脑这个电影如果真想要说明乐莹是讨好型人格,那我觉得表述的太浅了。

讨好型人格根本不可能成为废材,我就说了这个个性是冲突的,但网友说那是你没见过废材的讨好型人格,我还真没见过,讨好型人格的人够胆在家躺平不干活,而且性格的底色是善良得要命的人,这样人会让父母担心,根本说不通。

我看电影的时候,杜乐莹无时无刻都透露着一种坚韧的眼神,这就是角色奇怪的地方,结尾的确改得很奇怪,赢就是赢,输就是输,就像高考努力,然后没考上心仪的学校,还会有人说我考上,我心里考上了,莫名其妙,想赢的人是有自己的标准的。

反正一直让我串戏,角色一直跳出杜乐莹,跑到贾玲本人那里,而不是角色。

网友不敢骂?但贾玲新片确实有太多问题

主要是改编的作品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逻辑漏洞,人物镜头背后的语言很匮乏,配角基本是纸片,主角的行为动机也没有合理的支撑,原版中“丧燃”的丧被完全淹没,最后只剩下燃了,那种燃得昙花一现,没有后劲。

虽然这片我不爱,但我还是很喜欢贾玲的,有些针对于贾玲的人身攻击我都感到厌恶,不管是有些人酸也好,厌也好,请不要借题发挥,评价电影是作为观众的个人自由,但是攻击他人就是素质问题了。

我更希望能看到贾玲在导演这条路上有所精进,多写一些咱们老百姓的原创作品。

《热辣滚烫》让我无法共情的原因,就是所有角色都如机械般的存在,只是为了突出主角悲情的工具,吃软饭的渣男,抢男友的闺蜜,表里不一的亲戚,自私自利的妹妹,然后被身边所有人都伤害一遍,然后就悟了,我不要再在意别人的眼光了,我要为自己而活。

其实电影一开始的她,步入社会受伤失败后,每天躺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不就是已经在为自己而活么。而且“拳击”不过是乐莹用来转变自己的一个工具而已,我并没有感受到她对“拳击”有任何的热爱。

乐莹(贾玲)选拳击的原因完全就是因为拳击题材更好拍,观众更爱看。我个人更愿意看到的是一个”失败“的人,碰到自己真正所热爱的事情,才去改变,而不是纯粹的为了改变才去选择一个事情。

关键贾玲最开始要营造的矛盾是人际关系,最后的矛盾变成了身材蜕变,就是强行把一个拧巴的人格这个矛头转变为身材了,她身材好了难道就不用面对房租家人和工作了么?就像她最后去家里商店帮忙可以看出,她在这个家几十年都没有帮过忙连基本的理货都不懂,也是才开始学习,带入到她前期营造的人格,就是拧巴。

这是一种过于自我有不顺意,就是别人对不起我,所以我干脆你们谁都不理的那种拧巴

翻拍,营销过渡,贾玲新片真的“太坏了”

《热辣滚烫》里贾玲对人物的处理我也觉得很奇怪,说话台词神情日常动作都软绵绵的。前期我可以理解成主角是个很压抑的人,说话没有底气,性格软弱等等,但当父亲第一次见到变瘦之后的女儿吃饭的时候说主角变了,不只是变瘦而是整个人。

我当时就觉得无语,哪里?哪里变了?眼神也没有跟坚定,也没有因为打拳击运动精神头变得更好的感觉,整个人给人感觉还是软绵绵的,不是那种有气质的温柔,就还是软弱。还有主角说自己是打拳打瘦的,不是不健康的那种。但是在和父亲吃饭的时候却夹开了肉,只吃几根素菜。

我就在想,这就是所谓的健康?普通人通过运动瘦身也不是为了以后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吧?这里仿佛还想体现一下父爱,表达父亲其实内心里一直相信女儿,对女儿的支持(虽然我说的有点夸张)。

但是情节上也不合理,女儿离家出走那么久也不联系,而是家里有困难的时候才出现,而且一找就找到拳击馆,证明一直知道女儿在那。前期的塑造也是,父女唯一的互动在女儿一气之下出门吃东西,父亲也只是说“你吃点啥给我带回来点”,所以我认为这段剧情安排给父亲很不合理。

而且我也不懂主角回家的必要性,给妹妹看到了自己的改变,又讽刺多几句;在家吃饭听到电视里放着自己被恶意剪辑后“不在意”并立刻就放下筷子去跑步的剧情。

另外我不太懂拳击,但是裁判一开始就说了不要拥抱,但主角在“被虐”的过程中不断用拥抱打断对手的攻击,然后再重新开始。然后又一次又一次说我还能打,再加上她最后一次倒下穿插她“讨好别人”的片段,也就是前面剧情的补充,我也完全不懂导演想通过这个镜头传达什么。

我猜一下啊,导演可能想通过这种“回忆”鼓舞主角再站起来,告诉自己不能倒下,是一种对过去的反击?最后主角所谓的“赢一次”只不过是赢了渣男,自己至少在擂台赛完成了比赛。但我看到只觉得很烦人,也没有被触动到,也没有想为主角加油的心。

还有主角在幕后准备登上拳击台的那一长段慢镜头,走路,和玻璃中过去自己的对比与对话我也觉得十分套路且突兀,还不如花絮中第一次正式试拍贾玲走几步就崩溃折返痛哭来得触动。

她的毅力是伟大的,为之动容的。但交出来的答卷,我只能说除了贾玲拥有了健康良好的体态这一点之外,有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的部分吗?

贾玲赢了,《热辣滚烫》赢了,但是中国电影可能“输惨了”

感觉现在争论这些也无意义了,这电影有太多问题了,但贾玲本身流量就很高,再加上减肥成功这个噱头,导致票房直接爆了,大部分老百姓春节去影院看个啥,不就看个热闹,再加上就浅显层次而言这部电影内容很积极,看的人更多了,作为商业片已经是少见的成功了。

另外就是这是女主角,你给他归个大类,那就是女频,受众是女生,抛开某些个体不谈,女生是感性的,容易受情绪影响,男生思维才更偏向逻辑,也就是说这些影片中的缺点很多观众根本没发现,甚至发现了也不在意。

所以电影的评分才那么高,后面就算有人回过味儿了,分也不会降下来多少,因为依然有人在冲,为了避免某些小人说我什么引战,我丢两事实:一个是时代少年团,另一个是网络女频小说,前者多拉胯懂的都懂,但女粉数量也不需多言,后者,你随便上番茄还是哪个软件看看,我记得前段时间有本末世囤物资的女频书很火,进去一看无脑的雅痞,依然一堆粉丝推甚至擅自封神。

女生思维模式和男生不一样,贾玲这改编虽然一般般,但她的确抓准了一些人,甚至很多人爱看的点,我们能做的还真就只有点出缺点,后续发展,只能说交给时间吧

不知道贾玲以后是不是就是想专门拍这类电影了,但我以后不会凭借贾玲这个名字选择进电影院了。陈思诚,开心麻花过后,又一个王者来了,中国电影是就这样沉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