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从“文学改编类电影”中窥见社会变革

图源:视觉中国

文学与电影联姻一个多世纪以来,针对“文学改编类电影”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历时性地探究两者之艺术呈现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论著却甚为罕见。唯其如此,王瑛撰写的这本《窥见历史的横断面——改编电影对社会变革的再现(1979-2021)》便具备了较为独特的学术价值。

该书通过审视我国文学改编类影片的叙事意涵、美学风格和生成过程,再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潮流的沿革状况,系统考察了电影创作与社会嬗变的互动情形,同时还就流行文化对大众史观的影响作了探讨。

本书涉及的案例很丰富,既有《牧马人》《芙蓉镇》《老井》等经典之作,也有《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近年来的票房新秀。作者基于中国电影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再结合其他学科的观察角度,对这些案例作了个性化的深度剖析,既呈现了一幅幅银幕内外的斑斓画卷,也提出了一个个引人遐思的现实命题,堪称是一次将艺术史与社会史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成功探索。

首先就研究视野来看,本书内容几乎纵贯了我国近四十多年的电影史。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在此期间经历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在电影中也多有体现。该书通过解读相关影片的题材、人物、情节、背景等元素,论述了这些影片对不同时期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反映状况,也具象化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艰辛与成就。

其次作者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改编类影片作了深度研讨,揭示了人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所遭遇的多种冲突与悖论,进而映射了个人命运在时代变革中的挣扎、妥协、沉浮与涅槃,以及迷惘、惶恐与期待等复杂心理,由此也考察了时代变革对民众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道德取向的影响,以及新旧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抵牾与融合。

再次,作者还基于中国当代文化产业视域,对文学与电影这两类叙事文本的生成逻辑作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不同叙事形态在跨媒介转换中所受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进而归纳了文学改编类电影在当下的发展趋势和症候,并对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策略、路径和方式等问题作了个性化阐释。可以说,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的社会属性和商业属性,进而把握电影创作方向、研判电影市场趋势,均有参考价值。

此外,作者还在书中还反思了改编类电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譬如,有些影片对文学作品的转化缺乏创新或升华,叙事手法似嫌过于单一。还有些影片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热衷于营造视觉奇观,却忽视了思想价值的追求……凡此种种,都会导致影片的艺术水准和理性意涵乏善可陈,在院线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和影响力。

可以说,“中国电影社会学”正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体系”(学科、学术、话语)的践行,它的完善亟待更多学者的投入,而王瑛这本著作显然是从文学改编类电影这个层面切入,对这门极具本土特色的新学说作了有效拓展。也毋庸讳言,《窥见历史的横断面——改编电影对社会变革的再现(1979-2021)》作为一名学术新锐的探索结晶,难免也存在某些尚待改进之处。譬如,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议题无疑是当下学术研究的焦点之一,但与此相关的讨论在书中似乎尚嫌薄弱。当然,要兼顾社会、文学与电影这三个层面去阐释该议题绝非易事,这需要作者具备很高的理论修养,还得有相当开阔的学术视野。好在,王瑛正处在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的年华,想必她在未来的学者生涯里,定然会为读者奉上新的更具风采的佳作。

《窥见历史的横断面——改编电影对社会变革的再现(1979-2021)》 王瑛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史博公

文:史博公编辑:金久超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