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电影赚走90%票房?年轻创作者如何赢得机会

202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49.15亿元,恢复至2019年全年票房的85%,整体市场有较明显的回暖迹象。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头部大片狂揽数十亿票房的同时,不少影片院线一日游或收入微薄,其中不乏口碑佳作。

“电影票房感觉‘回春’了,但其实是更集中了。”1月18日,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训练营(下称“siff next”)第二阶段的产业公开日上,编剧张家鲁回应第一财经关于创投项目成功率的问题时,谈到眼下的行业现状,“以前讲‘二八效应’,20%的电影赚80%的票房,现在是10%赚90%。”

张家鲁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方越来越保守,把绝大部分的资源和资金都集中在少数的头部影片上,因此年轻创作者这两年会特别辛苦,“因为他们几乎很少有机会让投资人看到并信任他们,让他们做项目”。

新人新作的涌现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年轻电影人进入市场,走到产业中心,却需要跨越重重关卡。

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出新人孵化单元siff next,不同于电影项目创投,这一单元聚焦项目中的新人创作者,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电影新人,通过活动设计,帮助这些新人进入到电影产业中,为他们完成自己的第一、第二部长片作品提供平台。

去年11月初,siff next向历届入围学员开放剧情长片项目的征集,共收到21个项目报名。通过评审委员会的筛选,1月16日至19日,六组创作者带着他们的最新长片项目及团队来到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参加项目开发工作坊及行业培训活动。导演刘伽茵、编剧梅峰、制片人沈旸、编剧张家鲁担任训练营导师,从资深电影人的角度对这些初具雏形的项目提出建议。

经过对主创团队和项目可行性的综合考量,《她们的妇产科》和《鸭子丘》获得“最佳训练营项目”。不过,无论是否获得荣誉,对于这群年轻电影人而言,机会是平等的,这只是漫漫创作之路的起点。

类型丰富

1月18日,《她们的妇产科》《夜车》《鸭子丘》《广德楼》《未满十四岁》和《上海女儿》六个入选项目团队向媒体及业界嘉宾进行了公开陈述,这也是项目进入产业前的一次重要交流。在首次亮相之前,针对四位导师提出的建议,创作团队对展示内容、剧本思路进行了调整和纠偏,以便让听众更好地了解作品主题。

这六个项目涵盖家庭、悬疑、喜剧、奇幻、犯罪、历史等类型。可以看到,有一半作品从女性视角出发,或关切生育与失独、家庭和医疗交织的议题,比如《她们的妇产科》;或从未成年犯罪案件出发,比如讨论亲子关系的《未满十四岁》;或改编自真实故事,比如从创作者自身经历与记忆衍生而来的叙事实验《上海女儿》。

另外三部作品,以罗生门式叙事为架构讨论人性困局的悬疑喜剧《夜车》,以超现实手法表现创作者故乡的人与事的《鸭子丘》,以及富于喜剧色彩、从京剧变迁角度出发关照时代变动中的人心的《广德楼》,也颇具看点。从这些创作者背景来看,他们大多来自国内外知名电影学院,且有拍摄短片或参与剧集创作的经历。

从项目陈述中可以看到,每个故事和创作者所计划采用的表现手法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项目总预算在100万至600万元之间,现阶段到位资金在0至200万元之间不等。每个项目的诉求各不相同,包括剧本诊断、寻找投资商、合作制作伙伴等。

最终获得“最佳训练营项目”的《她们的妇产科》是倾向于关注社会话题的剧情片,《鸭子丘》是关于乡土记忆和故乡风物的艺术电影,两部影片在题材、风格上有较大差异。梅峰告诉第一财经,评审导师之间对这两个项目的胜出没有太多分歧和争论,很快就产生了结果。在这一阶段,团队中制片、编剧和导演之间的共识是最重要的,剧本的稳定性和制片思路的成熟度,是这两个项目最终胜出的主要原因。

在沈旸看来,目前只是阶段性地检验项目的完成度,其中有些项目的剧本很好,但团队对项目的美学方向和类型上没有达成统一的认知,如何推进下去就需要再思考。“如果说,企业核心价值是对文化价值的认同,那电影项目核心价值往往是美学观念、价值观、世界观的统一。”

此次获得“最佳训练营项目”的两部作品,需在今年上半年各自完成一部该项目的相关短片,以获得下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的入围资格。开心麻花、d计划、天工异彩、熠熠和光及清律律师事务所将为两部短片分别提供9万元现金、拍摄器材、后期声音制作、影片调色及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完成短片拍摄。

《鸭子丘》导演、编剧缪吉娜告诉第一财经,这两天,她和团队已经紧锣密鼓地投入短片制作过程当中,与制片人、摄影师、剪辑师等合适主创对接洽谈,计划4月拍摄,5月完片。鉴于影片是三段式结构,他们正考虑拿着这笔钱将长片的一部分拍摄出来,“我们想在这个项目的视觉上做出更多尝试和探索,如果通过短片把视觉上的新鲜感做出来,那么对于之后找投资也会更有帮助”。

继续拍,活下去

据了解,2024年siff next将于2月开启学员申报,向华语地区的青年制片、导演、编剧三个方向公开征集报名,从中挑选20位参与上影节期间的一系列活动。截至目前,siff next已向行业推荐80位青年电影人,孵化31个项目,其中12个入围各个电影节创投,5个已经制作完成,有3部入围国际电影节展,1部已在院线上映。

在梅峰看来,创投训练营或者是电影项目创投这样的机制,对于年轻创作者而言非常重要,电影市场上曾经出现过的诸如《过春天》《日光之下》《春江水暖》等优秀影片皆来自项目创投:“最早以剧本形式单枪匹马出现,在这样的平台里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团队,以低成本、低预算,找到美学上共通的伙伴,基于对电影的共识,彼此之间建立信任,沟通成本低,这样的工作方式一定是有效率的。”

刘伽茵提醒年轻电影人珍惜在校阶段的实践机会:“现在试错成本是低的,后面拿别人的钱再试错,恐怕就有点不太合适了。创投里都是年轻人,都是奔着创作这一件事情去的,特别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当年轻电影人的第一部作品被认可和被看到之后,他们就有机会在职业生涯中创造新的空间,如今很多新导演走的正是这条路。

不过,拍电影从来都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真正能够走到最后,投入市场的项目仍是少数,很多项目在孵化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或自身原因难以为继,半道夭折。“不只是创投,就说电影公司,(项目成功概率)30︰1都算高的了。”张家鲁告诉第一财经,“能继续做下去,最后拍出来能上映,卖得还不错,那真是百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

一个好项目如何才能走到最后,四位资深电影人提到坚持、意志力和信念感,与此同时,他们也并不否认运气的成分。“努力是基本需求,再带点运气,还要身体健康。”张家鲁对年轻电影人的建议概括起来是六个字:继续拍,活下去。“想尽办法不断地拍,同时还要活下去,不要拍着拍着(身体)变差了,就会很难。”

对于这群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年轻电影人,沈旸从理性的制片人角度出发谈道:“从现在起,你要跟项目开始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而且并不是要一条道走到黑,有时候要拿得起、放得下。”这两天,她最大的感慨是:“电影不是你的唯一,生活是最重要的。你的素材也是从生活里面来的,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作的能量。”

(图片由上海国际电影节提供)